刘金霞
刘金霞:女,大专,主管护师
小儿股静脉穿刺是儿科常见的护理操作,传统的定位方法是通过触摸股动脉,在股动脉内侧0.3~0.5 cm 处进针[1],但由于小儿在操作中不配合、哭闹、肥胖等原因,股动脉搏动不易触摸到,给操作带来难度。我院儿科通过采取体表定位进行股静脉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患儿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12月,我院儿科共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178例,男102例,女76例。年龄出生5 min~1 岁。体重2.1~14.5 kg。随机分为试验组90例与对照组88例,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操作方法 操作均由40 岁以下,从事儿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护师、主管护师执行。
1.2.1 试验组 采用体表定位法进行股静脉穿刺,患儿仰卧,将其大腿稍外展、外旋,小腿弯曲90°角呈蛙状,穿刺侧臀下垫一小枕,充分暴露局部。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从耻骨联合上缘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下1~2 cm处进针,进针时注射器与脐窝成一直线,进针角度与患儿胖瘦成正比,患儿越胖,角度越大,反之越小,范围30°~45°角[2],将针头刺入2/3~3/4,再缓慢提拔,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抽足所需血量后迅速拔针。用无菌棉球按压5~10 min[3],确定无出血后结束操作。
1.2.2 对照组 采用触摸股动脉搏动定位法进行股静脉穿刺,患儿仰卧,将其大腿稍外展、外旋,小腿弯曲90°角呈蛙状,穿刺侧臀下垫一小枕,充分暴露局部。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操作者的左手食指、中指,然后用左手食指在腹股沟韧带中部扪准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好,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动脉内侧0.3~0.5 cm 处刺入,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抽足所需血量后迅速拔针。用无菌棉球按压5~10 min,确定无出血后结束操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定位方法一次性股静脉穿刺成功情况、采血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股静脉采血方法成功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股静脉采血方法股静脉穿刺一次成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股静脉采血方法操作时间比较(表2)
表2 两组股静脉采血方法操作时间比较(例)
采用体表定位法是参照了股静脉解剖特点[4],将患儿摆放于固定体位,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护士的直观性强,能清晰地找出股静脉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进行穿刺,使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避免重复穿刺造成的患儿痛苦,减轻了护士工作量,融洽了护患关系。
在儿科护理临床操作中,由于小儿哭闹不配合、肥胖等原因,股动脉搏动不易触摸,从表2可看出,采用体表定位法,操作简单、方便、省时,避免因触摸不到股动脉搏动而影响血标本的采集,影响抢救及治疗。
综上所述,应用体表定位法进行股静脉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减轻了患儿痛苦,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且可迅速采集血标本,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1] 金汉珍,黄徳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14.
[2] 潘春媚主编.协作采血做血气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99-200.
[3] 崔 焱主编.动脉注射与动脉标本采集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4-314.
[4] 姚蕴伍,马小琴,李丽萍主编.护理学基础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