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提升地理教学的品质

2013-08-02 01:02湖北省黄冈中学438000陈忠新
地理教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哲学思维学生

湖北省黄冈中学(438000) 陈忠新

(责任编校:戴心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这种信仰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哲学信仰。所有教育的问题,最终都是哲学性的,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都受哲学思维的影响,最后都与教育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地理新课程推行与实践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研究,通过课堂师生的对话、沟通,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审视、思考,我越来越感觉到中学地理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或曰一个分支,具有浓郁的哲学气息和哲学追求。地理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方式,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地理教学的品质。

一、善用经典:学习哲学大师对自然的理性思考

高中地理第一课《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我并没有急于启动课堂学习流程,而是写下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就是为世人传颂的“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此时,有两个惊喜的发现:一是同学们对康德的“16字”名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家不自觉地在课本上记了下来;二是一位同学说,讲得太美了,真有哲理。这不由得让我感叹:难道地理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哲学之旅吗?在康德的眼里,“星空”与“道德”是一对哲学姊妹。地理教学就是要让青少年明白,人类必须敬畏“星空”,敬畏“道德”。著名天文学家卞毓麟先生给中学生作科普讲座时说,从上古的初民仰望天空,到今天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人类自身在宇宙中间仿佛变得越来越渺小了。但是,这种“渺小”恰恰体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伟大。他经常会为中学生写下这样几个字:“敞开胸怀,拥抱群星;净化心灵,寄情宇宙”,也许这正是学习地理学的价值取向。

在学习教材“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等章节时,我运用了恩格斯的警世名言:“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恩格斯这一论断的哲学内涵: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人与自然如果不能和谐相处,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确是一项具有紧迫性、长远性、全球性的规划,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二、彰显规律:培养学生学会哲学思维方式

哲学不是什么神秘物,它是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最普遍的科学,不管什么人都会接触到它。哲学是“智慧学”、“明白学”,会让求知者变得更聪明,正如培根说“哲学使人深刻”。综合性、区域性和人地相关性是地理科学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新地理课程标准围绕这些规律闪烁哲学智慧的光芒,透射出极强的哲学思辨魅力。

引导师生用普遍联系观点认识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一是四大圈层(大气层、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四大圈层又与人类智慧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一起组成了地理环境;二是两种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共同作用于复杂的地球综合体系。综合体系中的某一地理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地理要素会随之发生变化,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引导师生用物质运动观点把握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如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循环规律、生物循环规律、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等,这些都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哲学原理。我们常讲“沧海桑田”、“坐地日行八万里”,无不显示出地理事物处于不停运动中的哲学气质。人类改造自然是劳动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在改变人,这是规律。正是这些规律性造成了地理事物的区域差异。认识地理区域性,首先应从规律上认识,从规律上探索,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地关系,指导人类因地制宜开发区域。

引导师生用“天人合一”的观点透视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地理学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也是古今哲学的“终极关怀”——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我们的先辈从来就是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同属于这个整体,根株相连,休戚与共。人与自然又皆属于生命现象,东方智慧中的“天人合一”即合在这个“生”字上,人固然有别于一般的生命现象,但仍须以自然生命为其底基。

三、实践运用:引领学生养成哲学思维习惯

为了引导和策应中学教学改革,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不少经典试题试图要求学生用唯物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是引导学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区位客观条件分析问题。如2009年山东高考题: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图1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

图1

图2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读两图后回答下题。对A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图2

(答案一: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交通不便。)

本题从审题角度看,要求学生立足于当地自然和人文区位状况,全面分析发展经济的客观条件,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从组织答案看,学生也应立足于不同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角度思考问题。对设问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只要是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到认可。所以,该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二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整体的思维分析和说明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2008年山东高考题: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图3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

图3

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答案: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该问题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加密切相关;而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综合治理)。

本题就是要求学生以整体的思维,分析植物、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中的一种要素变化,会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的改变。它引导我们用全面综合的思维方法,分析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要求我们进行区域开发与治理时应尊重客观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感悟升华:追求地理教学的哲学品质

其实,我国高考题的哲学追求才刚刚开始。多少年来,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一直呈现出浓厚的思辨与哲理色彩,如: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法国人重哲学,由来已久。他们从小学便开设哲学启蒙课。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说,哲学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精神。”

报载,江苏前黄高级中学地理教师陈国祥专门给学生开了一门《西方哲学家介绍》的校本课程,其实就是“西方哲学史”。课堂上,他给学生讲黑格尔的辩证法,讲正反合的思想,讲形式逻辑。课后作业,他让学生写哲学作文。他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思想自由,能用批判、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探索生命和世界的本质。谈及开课的初衷,陈国祥老师说:“思维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我的思考是,由于地理课程的时空限制,我们没有单独开设地理哲学课程,但至少可以在地理课程中渗透哲学思维。如前所述,地理高考试题也表现哲学气象。如今地理学更加注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区域开发与治理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生态文明正成为地球村全新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着社会的客观变化,是社会表现方式的一种尺度;价值观折射着社会的审美价值,反映着社会真、善、美的基本刻度。这正是哲学的一个范畴。

学习哲学,不是寻求精神的蜗居,而是为了当下人格的卓越与健全。哲学家罗素曾奉劝人们多欣赏无用的知识,如艺术、历史、哲学等。因为他相信,只有从无用的知识里,才能滋生出人生的智慧——在那里,有个体对自我生命本质的追寻,有个人德性的内在完满以及生命意义的丰富与深刻。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他所说的幸福,是心无旁骛的哲学思辨。哲学需要闲暇,在闲暇中我们才能进行哲思。地理课堂的最高境界在于幸福和闲暇,在仰望星空中体会闲暇和哲思,在争论与辨析中体会幸福和快乐。

[1] 李帆.让教育回归“常识”[J].人民教育,2011(1):12-13.

猜你喜欢
哲学思维学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菱的哲学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聪明的学生等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