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勇
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环保和节约能源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能耗大户,公交企业肩负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使命。然而,在节能管理上,各企业的口号虽是大同小异,但具体的方法却各不相同。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巴士三汽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增强,他在节能管理方面积累下的诸多经验值得借鉴、参考。
2011年“申沃杯”上海公交客车安全节能减排技能大赛上,上海巴士三汽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获得团体第一名,在随后举办的“2011全国城市公交客车节油技能大赛”中该公司驾驶员郑志刚荣获“节油明星”称号。今年年初,该公司报名参加上海公交客车驾驶员节能操作大赛的3名选手全部进入前十名,并获得“节油明星”称号。取得累累硕果的上海巴士三汽公司在节能方面有哪些宝贵经验?吴增强概扩为“良好的节能氛围”“领导要重视”“采用灵活的奖惩管理制度”。
吴增强认为,节能减排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几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从每一个个体抓起,从提高每个人的认识抓起,从改变每个人的不良习惯抓起。“‘2011全国城市公交客车节油技能大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报名参加并组团观摩了全国总决赛,我们的选手与来自全国的节能高手们进行了现场交流,他们也学习到了全国范围内的节能操作方法。比赛结束后,在参赛选手和观摩团的带动下,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公司上下节能气氛开始高涨,一批驾驶员还自发成立了节能明星俱乐部。他们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明星示范、节油沙龙、明星讲座、巡回演讲、征集节能建议等活动,开展节能宣传辅导活动、推广节油操作法,使公司形成了良好的节能氛围。”吴增强介绍道。
据吴增强介绍,节能明星俱乐部成立后,参与其中的人如多米诺骨牌般越来越壮大,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总能不断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明星驾驶员还主动帮助那些有不良驾驶习惯的驾驶员改进操作方式。在“比、学、赶、帮、超”的气氛下,每一个人的节能意识也就慢慢养成了。吴增强举例道:“节能俱乐部里面有一位工程师名叫谢晓东,为了研究公交车节油技术,他与俱乐部其他成员一起,把驾驶员驾车起步、换挡、变道等动作一一拆解,并用仪器测算每个动作正确与不正确操作之间的油耗差。经过长期钻研,他们发现,公交车用一挡起步比二挡起步每次可省下3毫升的油。另外,他们发现,变一次车道就意味着车辆侧向阻力的增加,每变一次道要消耗掉2毫升的油。遇到红灯时,合理滑行与急刹车之间要相差多达99毫升油。这些发现让驾驶员意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也让他们看到因为操作方法不同,产生的油耗值会有非常大的差异。目前,整个公司的节能氛围已初步形成,驾驶员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节能积极性。去年,我们公司节约油耗成本96万多元,在上海巴士集团所有分公司中名列第一。”
吴增强是上海巴士三汽公司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组长,负责组织、领导企业的节能工作,他领导下的机务部则负责制订节能奖惩制度、召开节能工作例会,进行节能工作的计划、布置、检查和总结。可以说,上海巴士三汽公司能取得节能方面的诸多成绩,与领导高度重视分不开。
吴增强告诉记者:“从2008年起我们就根据季节特点将全年的油耗指标分解到每个月、每条线路,以此作为日常控制、评比考核的基准。今年,根据节能工作总体规划,我们制定了2013年节能竞赛管理办法,设定了节能工作目标。在节能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领导负责监督、执行,我认为,领导的重视能传达给每一位驾驶员正能量,使他们更有信心地去完成设定的目标。”
吴增强认为,领导对节能工作的重视还包括对人的重视和对车的重视。“对人的重视就是要珍惜员工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和摸索出的好方法,我们根据三位节油明星实践经验总结出了‘驾驶员节能操作小窍门45问’,印刷成册的《节油顺口溜》《节能操作法》已在全集团广为流传,目前,这些来自于一线驾驶员积累下的宝贵财富已经开始使全集团公司的驾驶员受益。对车辆的维修保养我们更是格外重视,我们不仅有专业检修人员对高油耗车辆进行重点检查,而且还从车辆性能和驾驶员操作技能两方面入手,分析和解决一些油耗异常的车辆,这些举措能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到领导对节能工作的重视,对员工来说就是一剂强心剂,使他们更踏实地去开展节能工作。”
吴增强认为,把驾驶员的被动节油变成主动节油是节能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交警治理酒驾为何能成功?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处罚严格且无私情可讲,‘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良好氛围就营造出来了。因此,我们也正在通过加强考核和管理力度来营造节能氛围。车辆是被人操控的,怎样维护好,怎样去操作,人是决定性因素,驾驶员时刻要有节油意识,并将其贯穿于平时的工作当中,如何调动驾驶员和管理团队的积极性,成为我们一直思考并不断完善的课题。在这方面,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奖惩办法并严格执行,起到了良好效果。”吴增强说。
据吴增强介绍,上海巴士三汽公司从2006年开始就制定了节油竞赛管理办法,鼓励节油做得好的先进个人和经营团队,通过月度评比、季度考核、年度清算,对节能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2011年,公司加大了节能奖励标准,及时调整实施了节约一升油奖2元、浪费一升油罚2元的考核标准,节油奖实行单独预算控制,节油多的驾驶员得到了更多的奖励,节油效果不好的驾驶员受到处罚后也开始积极改正不良习惯,驾驶员节油的积极性大大增强。2012年,由于节油难度增加,节能空间变小,公司又灵活上浮了奖励考核指标,实行节约一升油奖2.5元、浪费一升油罚2.5元的考核标准,并且上不封顶、下不保底。2013年,公司又对现行的路线油耗指标和评价指标进行调整,从紧控制39升以上高油耗车辆和鼓励33升以下的低油耗车辆,试行对同线不同车油耗指标设定有所区别对待的办法。同时实行公司节能奖统筹,根据实际节油水平分配,在超额完成节能目标的情况下,不限于集团驾驶员节能奖150元的指导线。
“在有奖有罚、以奖为主的制度管理下,驾驶员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他们的收入与节能挂钩,节能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另外,灵活的奖惩办法使这项制度有了持久生命力,而且更能体现公平的原则,能者多劳、能者多得,成为一种共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管做什么事情,你不用心去做,肯定做不好,用心了就一定有收获。从宏观上讲,节能是基本国策,从微观上讲,节能是企业降本增效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把节能放在与安全、服务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我认为,节能是种义务,不管从企业讲,还是从驾驶员自身讲,都是一个有益的理念。”吴增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