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德国
“由”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句式,但是目前对于此种句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体研究上。例如,吕文华(1985)从由字句和“被”字句区别的角度指出:“‘由’字句不等于‘被’字句。”[1]白荃(1986)重点分析了“由+施事”结构位于句首的功能,指出:“‘由’字句和‘被’字句形式相似,实际相差很大,‘由+施事’在句首的‘由’字句是主谓句而不是无主句。”[2]张谊生(2004)分析了:“表示结构被动义、标记被动的两种‘由’字被动句,认定他们是相辅相成一对互补句式。”[3]聂鸿英(2007)指出:“‘由’和所引介的对象位置的位置相对灵活,可以居句首,也可以居于第一个名词之后,但必须出现,不能省略。”[4]
以上研究基本上是本体研究,所以本文希望从二语习得角度出发,对留学生“由”字句使用情况进行偏误分析,进而提出参考性教学建议。另外,在偏误分类方面,传统语法认为可以分为误加、误代、遗漏、错序四类,但周小兵(1996)把“杂糅”归为第五种偏误类型,朱其智(2007)对“杂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对“由”字句偏误分析采用五种类型的分类方法,因为增加“杂糅”分类之后,偏误语法分类系统性更强,界限更明显。例如:
(1)好一会儿他看见旁边的妻子,大吃惊一跳。(2)第一弟弟是二十九岁。他住在韩国工作。
(1)中“大吃惊一跳”是“大吃一惊”和“吓了一跳”两个短语混合;(2)中“住在韩国工作”是“住在韩国”和“在韩国工作”两个短语混合。如果从传统语法偏误四类分法中归类,往往不能完全归入某一类,需要两类或者几类组合确定其归属,但是当设置“杂糅”一类之后,只需把上述类似结构混乱现象归为 “杂糅”即可,这样划分简单,并且效果明显。
肖奚强 (2008):“误加是在词语或句子中误加了一个或者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5]例如:
(1)我娘家在马来西亚中部,我教书的学校离家乡三百英里,那时只好租一间房,在人生地疏的地方一切{CD由}自己动手。
(2)但是通过{CD由}一个中国朋友的推荐,开始听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
(3)有的人用抽烟来摆脱自己的烦恼,还有{CJ+dy有的}人把抽烟当做自己的爱好。
(1)是误加了“由”,在人生地疏的地方一切自己动手,就能完整表达意思,但是加上“由”之后,就是多余了;(2)强调学习现代流行音乐的途径,“通过”完全可以表达了这个意思,但是加上“由”之后,“通过”和“由”就有冗余之嫌,同时“通过”要比“由”表达效果更好。(3)是其他成分的误加,“还有人”就有一种暗含“有的”意思,所以再加上“有的”就是多余。
肖奚强 (2008):“误代是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择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而造成的,这两个或几个形式,或者是意义相近或相同,但用法不同;或者只是形式有某种共同之处,而意义用法不同;或者是用法不同,意义相反。”[6]例如:
(1)抽烟的烟是由{CC1由于}抽烟的人吸的主流烟和周围的人吸的非主流{CC3副流}烟构成的。
(2)我对此从{CC由}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3)这类现象有{CC由}多不同的导因,其中一项因素就是男女双发由于对彼此间的了解不够深厚,而却因某些因素而结合,结果可能就成了其中之一对因了解而分手的怨偶。
(1)留学生不能很好地分开“由于”和“由”,“由于”强调原因,但是本句是“由……构成”的固定搭配,用“由于”不合适;(2)强调分析问题的角度,用“从”合适,而“由”欠妥;(3)“有”和“由”,由于两者读音相似,并且对于无声调学生来说,它们的读音完全一样,所以很难分开。
肖奚强 (2008):“遗漏是指由于在词语或者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者几个成分而导致的偏误。”[7]例如:
(1)因为代沟问题确确实实是{CQ由}人际关系的因素所造成的。
(2)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生命是不能{CQ由}我们来控制的。
(3){CJ-zhuy我}{CQ 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CQ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自私自利的想法,如以上所讲的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
(1)、(2)、(3)中都有遗漏现象,(1)“由人际关系造成的”,没有“由”就不能突出“人际关系”和“代沟”之间的关系。(2)也是“N受+由+N施+动词”句子结构缺少“由”字。相比之下,(3)更加复杂,“三个和尚没水喝”不可能有某种想法,这种表达是不合适的。如果仅仅加上一个“由”,这个句子仍然是无主语的句子,所以要在前边再加上“我”字,句子才完整。
肖奚强 (2008):“错序偏误指的是由于句子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分放错了位置而造成的偏误。”[8]例如:
(1)我们{CJX}从{CC 由}小时候他们{CJ-ZY就}教我们{CJ+BUY了},不管我们做什么都由我们自己想,自己决定,他们没有说过他们说什么就是{CJX}我们做什么。
(2)我{CJX}通过{CC由}这一个假期的经验决定了我什么时间一定去中国留学,学会汉语,和中国人多多交流。
现代汉语句子结构顺序一般是(adj)+S+(adv)V+(adj)O,介词结构作状语时,主语要放在介词结构以外。(1)、(2)中的“我们”和“我”都是句子主语,如果放在“从”或“通过”之后句子就会失去主语,成为病句,并且“从”和“通过”相比“由”要更适合汉语表达。
朱其智(2007):“杂糅又叫结构纠缠、结构混乱。”[9]从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杂糅是一种结构上的问题。例如:
(1)比如,在朝鲜和非洲很多人因饥饿死亡的人与日俱增{CJZR}。
(2)发生这件事的原因,也许是他们的生长环境和立场跟我不同的情况下出来的{CJZR}。
(1)很多人因为饥饿死亡和死亡人数与日俱增两个相近结构的杂糅;(2)是“原因是……”和“……出现”两个句子结构的杂糅。
综上所述,根据我们收集的语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类型 误加 误代 遗漏 错序 杂糅数量 69 437 110 8 11所占比例 11% 69% 17% 1.2% 1.8%
由以上图表可见,在外国留学生“由”字句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误代、遗漏偏误最多,而错序、杂糅偏误相对较少。
刘询(2000)对偏误来源总结为:“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环境的影响,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10]但是在不同的阶段,各来源因素之间的地位是不同的,他们相互之间有主次之别。例如:
(1){由}“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使我想到的就是人类的劣根性。懒!(此句加“由”将会导致句子失去主语,是典型的“由”泛化使用。)
(2)父母因{CC由}孩子的事情而高兴,担心,孩子也因{由}父母的事情而高兴,担心。(“因”强调原因比“由”要适合,并且汉语中没有“因”和“由”连用的现象。)
由以上语料可知,在留学生“由”字句习得过程中,发生偏误的原因是对“由”字句用法没能全面掌握,不能和像“因”等类似词语分开使用,往往导致相互之间混用或者泛化使用。所以,作为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而言,留学生不适当地使用新学习到的词语和规则,过度泛化所导致的目的语负迁移,已经成为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偏误的主要原因。
(1)首先,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我们不能一味地认为偏误就是错误,是语言尚未掌握完美的表现,我们要看到积极方面,一刀切或者一竿子打死的态度都是不对的,因为中介语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逐渐从母语向目的语过渡的,在这过程中出现偏误在所难免。
(2)其次,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介绍“由”字句的理性知识,例如句式的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在课堂上加入大量的句式训练,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引起质的飞跃。理论语法知识和具体事例训练的有效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最后,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对比分析方法。一方面,根据留学生母语的不同,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进行语言之间的对比,这样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对学生个体进行分析,分析他们的知识基础和他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格特点,都可以对“由”字句的习得有所帮助。
[1]吕文华.“由”字句——兼及被字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
[2]白荃.试论在句首的“由+实施”结构的句法功能以及相关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
[3]张谊生.试论“由”字句[J].语言科学,2004.
[4]聂鸿英.“由”字句、“被”字句之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2007.
[5][6][7][8]肖奚强.汉语中介语语法问题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8.
[9]朱其智.留学生汉语杂糅偏误分析 [J].汉语学习,2007.
[10]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