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晖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10120)
如今人们购置房产的时候,若恰好没有阳台总觉得遗憾,为何,因为阳台是提高居住品质的空间。
住宅的阳台一般按位置分为两类:与厨房相连的服务阳台和与客厅或卧室相连的生活阳台。
服务阳台一般需要穿过厨房才能到达。其功能主要是厨房空间的延伸。常用来储藏、洗衣或干脆被当做炒菜操作间使用。这是厨房空间紧张储物能力不足的表现,是家庭以外的人一般不会涉足的地方。
生活阳台也常被人们当作储藏空间、洗衣房、书房使用(见图1),原因仍是在户型面积有限的条件下对室内空间缺陷的补充。
阳台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晾、晒。晾:利用阳台良好的通风效果,加快水分的蒸发作用,晾干衣物。晒:利用阳光中的中波紫外线对细菌的DNA的破坏作用起到消毒、杀菌的功效。然而,家用烘干机和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已经出现了十几年,消毒杀菌的功能也已有采用。大件衣物直接烘干消毒即可。由于北方的气候特点是风沙大,秋冬春三季冷,北方住宅的阳台近些年已基本用玻璃窗封闭。由于阳台常不考虑保温和节省空间的需要,封闭阳台多数采用推拉窗,减少了一半开窗面积。由于紫外线不能透过普通玻璃,在不开窗的情况下,不能直接烘干的衣物在阳台晾晒也起不到杀菌作用。通过使用折叠晾衣架在居室内可以晒到阳光的地方开窗晾晒同样可行。
如果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了诸如储藏、书房、洗衣等等实用功能,阳台还能做什么呢。
辞海上说阳台一词出于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可见中国古代,阳台一词是与性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文献记载,古罗马的庞培城已有设阳台的住宅。因此建筑中阳台的设置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
阳台是政客们的“表演”舞台。1864年4月11日,美国总统林肯站在华盛顿白宫的阳台上演讲,宣布南方各州回归联邦计划,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讲。2005年7月10日,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阳台上为纪念二战60周年向全国人民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二战老兵在战争中为捍卫国家所承受的艰难困苦以及作出的不懈牺牲。
阳台也常在经典故事中出现。阳台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见证,成为各国旅游者必去的爱情圣地,见图2。
中国近代的阳台是舶来品,被殖民者通过各种现代建筑,如工厂、独立住宅、医院等带到中国。随着建国后大量普通住宅的建设而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虽然中国的阳台含义变得很实用,成了联系室内外空间、供使用者进行室外活动、晾晒衣物等的空间,但是阳台最打动人心的含义还是如古代亭、台、楼、阁——登临可低头沉思,亦可登高远望寄情山水。
假如我们走在街头寻问路人:你会在阳台上做些什么,得到的答案一定异常丰富。动则聊天、待客、弹曲、健身、加工修理diy,静则种花、养鸟、品茗、下棋、观天赏地。总之,只要阳台的空间允许,怡情养性,兴之所致,无非两个字——休闲。
休闲一词原本是指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2]。以此推之,我们所说的休闲就是人们在完成社会劳动之后的一段不工作的时光,借以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上的平衡,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人们在休闲的时光里做一切在工作状态不能做的符合自身爱好的产生精神愉悦的事情,哪怕只是沉思,只是饮茶观景。在这休闲的时光里,人们反思自己,重新体味自身价值,发现沉睡在工作中的自我的创造力和鉴赏力。它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中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理念类似。旨在通过休闲促使人们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它的重要在于它不仅是身体的休息之处,更是心灵的休憩之所,并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
所以,作为居家休闲的重要载体,阳台的功能应是住宅中非必须功能空间外的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场所,是心灵的驿站,是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对阳台的向往是对马斯洛的“五层次理论”中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潜意识的追逐。阳台在一切通勤行为之外,一切功能性生活之外,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却是最具灵性的人的空间,是人们诗意的栖居之所。
与客厅卧室相连的阳台常成为它们采光和通风的必经之地,由于白天那里是光线最明亮的地方,而成为瞩目的焦点。然而如此则减少了闲适,增加了展示。笔者认为,所谓无用之用,无形之行,这个诗意的空间,尽可能以退为进,给人的存在感越低越好,所谓躲得半日闲。如同中式园林中隐于花木间的亭台。在亭中的人放松心情,听风赏荷,煮酒论道。旁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所以笔者心目中理想的阳台最好安于平面一隅,有一侧门与室内相连,既不影响室内的光线也不控制室内的通风(如图3所示)。外人一时之间难以发现。阳台采用对称和完型的平面,比如正方形、圆形或六棱形,富于内聚感而平衡,令人身居其中,或静或动,自得圆满。
[1]辞海编著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