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果
(《会计之友》杂志社,太原 030001)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并运用到各个领域。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文章标题中含有“网络技术+期刊编辑”为条件检索时发现,较早论述关于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工作之间相关关系的文章发表于1998年,该文指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1]。之后,每年发表的相关的文献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说明网络技术对期刊编辑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期刊编辑工作者也愈来愈重视网络技术的运用。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强化网络意识,加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能力,积极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2-3]。本文将重点从编辑日常工作的主要环节出发,以具体的事例来分析网络技术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学术期刊编辑如何从自身角度出发,应对网络技术引起的变革。
首先,可以通过图示对比传统的期刊编辑流程与网络技术背景下的期刊编辑流程的不同。
图1 传统的期刊编辑流程
图2 网络技术背景下的期刊编辑流程
从图1和图2可直观地看出,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期刊编辑流程已经发生变化,下面将详细分析网络技术对期刊编辑流程的主要环节的具体影响。
1.来稿处理环节。期刊社一般都会安排有专人负责来稿处理,首先根据来稿的先后顺序为每一篇来稿分配一个唯一的文章编号,以帮助编辑准确快速检索稿件和分类统计来稿量,同时也为作者查询审稿结果提供方便。
2.约稿环节。约稿是组织高质量稿件、联系和发现优秀作者、提高办刊水平的重要途径。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方便了约稿工作。E-mail是信息化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联络工具,利用它来发送电子版约稿函,是编辑最常采用的约稿方式。安排专人定期定向通过E-mail向业内专家、知名学者约稿,再配合以电话和短信沟通,可以达到较好的约稿效果。在约稿工作中,与作者的面谈是非常必要的。编辑在约稿时若能与作者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作者明确约稿要求,也有利于约稿编辑和作者互相之间加深了解。但受地域所限,与作者面谈存在较大困难,而使用MSN、QQ等现代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实时在线交流,可以达到面谈的效果。
3.组稿环节。在组稿环节,可以通过E-mail、QQ、微信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实时在线沟通与交流,加强了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沟通和了解,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线投稿系统”。现在很多杂志社都有自己的在线投稿系统 (或自己开发或直接购买别人开发好的系统),基本功能一般包括:作者投稿功能、专家审稿功能、编辑审稿功能、编辑交流功能、编辑信息发布功能、稿件信息统计功能等。与用E-mail接收稿件相比,功能完善的在线投稿系统有诸多优点,一可以自动完成收稿、分稿、审稿工作流程,减轻编辑工作量;二为编辑提供了交流与信息发布平台;三能够自动完成稿件信息的统计,形成相关资料数据库。“在线投稿系统”的运用将进一步减轻编辑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稿件发表周期。
1.使用专业软件对来稿进行初选,缩短了审稿周期。一直以来,很多期刊社对作者“剽窃抄袭”、一稿多投的现象头疼不已,却又无能为力。而且大多数期刊社的投稿量很大,如果一篇一篇地处理,对编辑来说,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稿件送审成本也大,基于网络技术的检测软件对编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以笔者所在单位使用的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为例。通过该系统对所有投来的稿件在检测系统中进行全文比对,可以检测出作者所投稿件是否存在一稿多投、抄袭、剽窃及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会计之友》杂志事先设定了一个临界点,重合度超过该临界点的文章坚决予以退稿。比如2012年,检测稿件约15320篇,超过该临界点的稿件9127篇。这样极大地减少了编辑的工作量,提高了初审工作效率,更提升了期刊内容的质量。
2.培养专业信息检索能力,提高编辑对论文选题的把握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学术研究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专业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分析能力。网络信息检索技术是各类信息检索技术中发展最快的 (本文中所提到的信息检索能力特指网络信息检索能力)。通过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网络信息检索,可以及时甚至实时了解相关行业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及其研究成果,以便进一步把握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对稿件的学术性、前瞻性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达到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目的。以笔者所在的杂志社为例,每位编辑都建有专门的信息收藏夹,将专业的、权威的学术网站、门户网站的网址收藏,定期、不定期地访问、浏览相关内容,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形成动态资料数据库,并进行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学习和更新,不断提高编辑对论文选题的把握能力。
3.完善审稿专家库,把好稿件质量关。“审稿专家库”并非新事物,在网络技术未产生之前,期刊编辑一般通过纸笔在日常工作中收集、记录审稿人的相关信息,再通过归类、细分来管理审稿专家的组成,这应当算作是审稿专家库的雏形了;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利用Word、Excel、网络数据库等来建立审稿专家库。审稿专家库的构建、完善是提高审稿时效、提升学术期刊质量、降低审稿成本的有效工作方式,国内外知名期刊都设有适合自身刊物定位和办刊宗旨的审稿专家库[4]。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笔者所从事的专业期刊编辑工作就经常遇到新理论、新技术,如环境会计、法务会计、绿色会计等等都是新的研究领域,因此需要及时发现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以不断完善审稿专家库。
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期刊需要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审稿专家来把关。构建高水准审稿专家库,将有利于对稿件专业内容评审准确性的把握,同时为专业化的读者群体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内容,避免问题论文或垃圾论文的出版,最终实现促进该学科创新技术的传播与发展的目的。
1.借助网络技术,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编辑加工稿件是职业编辑的基本功。编辑加工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5]。学术期刊专业术语较多,新理论、新技术、新术语经常让编辑耳目一新。由于编辑不可能对所有的专业都通晓,难免会遇到生疏、令人疑惑的专业术语,但手头又缺乏相关的工具书,此时若不懂装懂,擅自妄改,对的改成错的,将会严重影响期刊质量,更会影响期刊的社会形象。期刊编辑应借助网络,通过访问一些专业学术网站,查找相关资料或是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向有关专业人士请教来进行消疑解惑。如,笔者在编辑某篇文章时,发现文章提到了“不切实可行性”。如果单从字面意思及思维习惯来考虑,可能就会擅自妄改为“切实可行性”。但之后,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向有关专家及作者求证,才发现“不切实可行性”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消灭差错是编辑加工整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编辑对于稿件中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错误以及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标点等方面的差错都要一一改正,特别是政治性错误和常识性错误。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若能经常性地通过互联网,访问一些政府部门门户网站,随时了解时事政治,有助于编辑发现稿件中的政治性错误;同时在遇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时,要尽量避免犯经验主义错误,例如,曾经有位作者在罗列国内知名企业的名称时,将“雅芳”列为是中国知名企业。由于“雅芳”在1990年就进入了中国,成为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的品牌,因此可能会有人误以为“雅芳”是中国品牌,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雅芳官网)证实,“雅芳”是来自美国的一家美容化妆品公司。如果编辑在加工处理的环节,先入为主,想当然,很可能就会将这个常识性错误疏漏。
2.网络技术环境下,人机结合校对模式的运用。在专业校对软件出现以前,一直采用的是完全的人工校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专业的校对软件。它可以对稿件的电子版进行初步校对,纠正一些明显的别字、错词。现行的校对软件对于常见错别字、成语、专有名词等内容的校对十分有效,这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校对人员的工作量。但软件的误报率和漏报率较高,且对语法、逻辑及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等错误,几乎无法识别,最终还需要靠人脑去甄别,所以,目前来看,校对软件还只能是人工校对的一种辅助手段。编校人员长于“校是非”,但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也容易被分散,将错字“一带而过”,且受个人知识局限和先入为主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漏校、错改的现象。现行校对软件“校异同”速度快,编辑和校对人员“校是非”效果好,因此采取人机结合的校对方式,两者优势互补,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有效途径[5]。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工作流程中实现高质、高效,还需要期刊编辑在以下方面做出不断地努力。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21世纪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的观点,表现为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思想的碎片化[6]。人们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邀游冲浪,在满足了暂时的获取信息的欲望时,转而会在无穷无尽的信息流中迷失和焦虑,期刊编辑尤其如此。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作为期刊内容的“把关人”,期刊编辑必须要具有很强的验证、过滤信息的能力以及挖掘信息深度和广度的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期刊编辑面对的是内容各异的稿件。对于稿件中所提到的内容,编辑不可能做到全部通晓。特别是对于涉及法律法规、时事政治等内容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去求证稿件内容的正确性。如笔者在编辑某篇文章时,发现文中引用了很多有关于保险的法律条文。对于这样的内容,笔者都会一一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求证。通过查证,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于2009年2月28日重新修订,而作者引用的却是2002年修订后的法律条文。之后,笔者及时与作者进行了沟通,对文章做了退改处理。
在现代数字出版技术的大背景下,期刊编辑的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期刊编辑必须时刻紧跟出版行业发展的步伐,认真分析编辑工作、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同时,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各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如果期刊编辑不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不注重对原有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编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将日趋老化而最终无法胜任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工作。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提高必须是动态的,其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这里要特别提到“知识的积累”。点点滴滴的知识积累特别重要,每天要有意识地去学习、储备新知识,不需要多,而需要精。期刊编辑必须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才能从容面对网络技术环境下对期刊编辑提出的挑战和要求。
每一位期刊编辑都应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动态资料库。如《咬文嚼字》每年都会公布十大语文差错,编辑应该有意识地将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又如国家近几年发布了一些与期刊编辑工作相关的国家标准,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期刊编排格式 (GB/T 3179—2009)、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2012),编辑也应该在第一时间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标准,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编校水平。
运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网络背景下期刊编辑的基本工作方式,娴熟运用计算机技术是期刊编辑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技能。编辑工作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很多,如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表格、Access数据库软件以及相关的信息检索技术等,可以利用它们建立相关资料信息数据库,如专业资讯库、文稿库、作者库[7],建立方法具体如下:
1.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获得社会文化热点、网上期刊出版动态等信息,组建并不断完善专业资讯库。专业资讯库的内容应当包括:本专业学科最新的理论成果、学术研究动态,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更新等。因每一位编辑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可以将自己看到的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上传到这个资讯库里,编辑在发送资讯时可以对信息进行评论,最终实现信息互补,资源共享。
2.这里所说的文稿库,是特指那些优秀稿件。所谓优秀稿件是指编辑和专家评审时评价高的稿件和读者认同度高的稿件。定期对这类型稿件进行分类统计和综合分析,总结优秀稿件的共性与特性,并进一步锁定相关作者及相关选题等,为期刊内容质量的提升提供思路。
3.作者库的建立也同等重要。目前笔者所在杂志社已经建立了作者库,内容包括作者的基本情况、擅长的专业领域及研究方法,另外对哪些专业有涉足,并通过作者推荐方式发现潜在的更优秀的作者。
以上相关资料库建立之后,关键在于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才能真正地为编辑日常工作提供帮助。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是否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科学迅猛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要把握网络的资源构架,并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变革中不断创新,方能胜任这一工作岗位。
[1]吴澄.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39-142.
[2]张宏玉,张红.网络技术对学术期刊编辑的影响及应对[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4):58-60.
[3]杨栓保.学术期刊编辑影响力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6-140.
[4]赵瑞芹,单政.医学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构建与管理[J].今传媒,2012,(7):116-117.
[5]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6]马忠.“微理论”值得提倡[N].南方日报,2013-03-01.
[7]朴明珠.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流程新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J].新闻界,2010,(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