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采编人员思想动态新变化——来自浙江省记协的调查与分析

2013-07-25 07:53文/曹
中国记者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员职业工作

□ 文/曹 峰

座谈和调查发现,采编人员普遍对新闻职业荣誉感、价值追求、事业发展、工作环境等方面反映正面、评价较好,在涉及媒体软环境的培训需求、价值导向、年轻人员的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等选项上要求改善的愿望比较强烈。

2013年初,浙江省记协组织座谈会,并对全省新闻采编队伍的思想动态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160份,其中省级媒体占5.1%,市级媒体78.2%,县级媒体占16.7%;报社人员占60%,电台占14.4%,电视台占19.4%,网站占6.2%。

职业荣誉与培训愿望并存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75%的采编人员对自己的职业有认同感、自豪感,愿意把新闻工作作为终身职业,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对自己所做的这项工作很有成就感,大多数采编人员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爱,相当多的人是因为“新闻行业对社会的贡献大”“有解决社会问题的机会”以及“新闻记者受人尊重”等原因而参加新闻工作的。

今年3月,浙江省记协邀请省市媒体部分记者编辑座谈新闻队伍建设情况。大家谈到,新闻工作是个不错的职业选择,有神圣感,能了解社会,发展空间大,不少人表示如果重新择业还是会选择记者职业。《温州日报》记者李吟说从事新闻工作20年了,做记者最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并不是获奖证书,而是曾经通过宣传报道帮助过很多弱势群体及困难家庭,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感到特别高兴,特别有成就感,也非常欣慰。调查数据显示,只有很少的人是因为“新闻工作收入较高”“有到各处旅行的机会”“有与各界知名人士接触的机会”以及“新闻工作比较刺激”而参加新闻工作的。这表明采编人员参加新闻工作的主要动因是出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的考虑。

采编人员要求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很强烈。有超过90%的媒体人员都表达了要加强培训、更新知识的迫切愿望。电台、新闻网站的调查者对培训机会的认可度明显高于报社和电视台,工作6—10年的采编人员非常希望再多提供些教育培训的机会,对个人文化修养、职业技能培训、优秀媒介案例学习意愿普遍较为强烈。调查和座谈中,几乎每位记者都表达了需要加强学习的迫切愿望。大家反映新进的年轻采编人员,专业知识全面但政治理论素养差,学历高但社会经验缺乏,家庭条件好但团队协作意识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端正职业态度,明确职业规划。对有一定新闻从业经验的业务骨干,可在理论思维、多种技能、新媒体业务上进一步拓展,多向定岗培训。对纸质媒体记者要加强新媒体应用知识的学习。对于网络媒体记者,可向音视频采编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培养。

敬业精神与危机意识共生

新闻采编队伍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追求,但在新媒介环境下对职业前景有危机感,对新闻行业的经营秩序、广告导向和社会效益表示担忧。

《嘉兴日报》嘉善分社新闻中心记者郁丽芳说:从新闻战线先进典型俞佳友的身上,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怎么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怎样“耕耘”这片新闻麦田,这些问题的答案无一例外都与勤奋、坚持、热爱生活等字眼挂钩,让我更加体会到新闻工作者的价值所在。东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赵鼎宇说:“每一代新闻工作者都肩负着所处时代的责任,我们这代人就是要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给他人送去美好、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把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传递给全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自己的内心要强大,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要有一种对社会、对百姓的强烈责任感,通过手中的笔、捕捉的画面去吸引公众注意,通过大家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促使我们去传递这种能量。”大家普遍表示,要力争做一个传播正能量的媒体人,虽然在微博、微信时代,传统的新闻工作者面临着极大挑战,但是媒体人有信心结合“中国梦”,针对“社会正能量”等热点开展主题报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弘扬主旋律。

在受调查的对象中,有40%的人表示在新媒体冲击下,对自己热爱的传统新闻媒体的职业前景表示一定担忧,这方面,电视台、报社人员的忧虑明显要高于电台和新闻网站的工作人员。这里既有对所在传统媒体经营前景的担忧,也有对自己今后个人发展前景的担忧。对传统媒体未来前景有危机感,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忧患意识能促进新闻媒体人不断创新,勇于面对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挑战。

让人意外的是,有60%多的人对传统媒体是否会在新形势下失去竞争力问题上表示并不特别担忧,主要集中地表示担心和忧虑的是媒体行业风气、广告经营秩序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分别高达39.1%、35.1%和28.8%。采编人员反映,近些年,少数报刊、广播电视存在着 “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新闻价值观发生了很大扭曲。一些报道只要博人眼球,越耸人听闻,越猎奇,就在显著位置刊登,标题也很醒目,完全不顾对全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损害了媒体的形象。

调查也向受访者征询了媒体发展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有效培训现有从业人员”“提升媒介策划能力”“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内容,这个调查结果与媒体人对职业前景的危机感是相符的,正因为有了危机感,才会有95%的新闻采编人员认为自己十分需要加强培训、更新知识。

队伍活力与本领恐慌交集

年轻采编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但缺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实践经验的磨炼,综合素质还需要不断提高。

浙江省现有新闻专业技术人员39888人,比2008年增长了28%。采编播人员17436人,比2008年增长了39%。全省持有记者证的记者共13955人,比2007年增长了29%。近几年来,随着报业、网站改扩版,广播电视增设频道,新闻从业人员大量增加,给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队伍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突出问题。有一些年轻记者在大专院校读书时没有受到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其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能力以及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离党的新闻工作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注重新闻专业轻视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完成采访事务轻视政治理论武装,重视突出学历教育轻视职业精神和作风纪律建设。

□ 2013年4月18日,浙江省记协组织省市部分新闻单位召开了“传递正能量 发出好声音”记者社会责任座谈会。

座谈中反映,现在的部分年轻采编播人员,对新闻工作的党性、职责使命性、社会责任性认识不足,在年复一年的忙碌中,新闻理想有所迷失,新闻信念被打磨掉了,没有职业愉悦感和成就感,把新闻职业当成普通的“饭碗”看待,影响了新闻队伍建设。很多年轻记者虽然学历高,但新闻工作实战性不强,需要阅历和经验、需要了解民情、了解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走转改”就为年轻记者成长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

《浙江教育报》年轻记者陶泓铭说,不希望我们新闻人被磨平棱角,失去斗志。只有每一个新闻人都热爱新闻,关注新闻,将新闻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才可能将新闻做得好看。嘉兴广电台记者傅梦飞在参加今年4月浙江省记协举办的年轻记者培训班后深有感触地说:当记者这些年,平时忙于奔波各地,采写新闻,常常缺乏深入思考,新闻产品没有深度,更谈不上高度。“每天在路上,终身要学习”,这是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只有真正热爱,才能在这份职业上做得更快乐。

工作压力与机制改革纠缠

在采编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环境问卷中,有7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采访环境表示满意。在工作负荷感的调查中,有的表示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工作负担较重,感到“一天工作下来非常疲劳”。在薪酬问题上,81%的人认为新闻单位是一个劳动强度大、报酬并不高的行业,网络采编人员在希望提高薪酬方面高于其他媒体,有51%的人对目前单位的考核机制是满意的。

座谈会上,有记者谈到目前各新闻媒体总体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近几年,少数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社会认可度有所下降,特别是传统主流媒体在进一步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报道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大家还普遍提出新闻管理部门和各媒体在三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新闻宣传管理部门如何在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更加科学地、人性化地管理,在坚持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以及在实现舆论主旋律与意见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的同时,按照新闻内在规律科学地实施新闻宏观管理。二是各媒体要注重为采编人员创造自我实现价值的良好环境,让广大采编人员在事业上有“多通道”发展,个人成长进步上能打破编制、身份的传统限制,通过竞争、轮岗以及差异化激励机制,激发广大采编人员的内在活力和工作积极性。三是各媒体要创新企业文化,加强思想交流,促进新闻采编人员的身心健康。目前,部分采编人员超负荷工作以及疲惫的身体状况,要求各级新闻单位更主动、更切实地关心新闻采编人员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倡导大力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休闲、旅游以及各类文体活动,活跃文化生活,增进相互交流,促进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人员职业工作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职业写作
不工作,爽飞了?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我爱的职业
选工作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