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春枝
作为美国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美国梦”一直是美国媒体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在美国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美国梦”的内涵各有侧重,而媒体对美国梦的表达和呈现也不尽相同。本文选择美国历史中的几个重要节点,探索美国梦的内涵演变以及媒体在推动美国梦方面所承担的功能。
17世纪初,大批欧洲移民涌入北美新大陆,希望在此寻找自己的财富和自由,但英国的殖民统治却阻碍着他们实现梦想,此时“美国梦”的核心内涵就是民族独立梦,殖民地人民希望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秩序,争取个体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而这个民族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塑造的,独立战争期间的革命派报刊和报人的表现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独立战争之前,革命派报刊就大量介绍欧洲启蒙学者的理论,比如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借此宣扬平等、权利的理念,激发人们独立意识的觉醒,为战争进行舆论准备和社会动员,推动革命进程。
独立战争初期,部分民众对革命心存犹疑,为最大程度地进行社会动员,革命派报人通过自己的笔,唤起人们的反抗意识。例如独立战争在莱克星敦打响后,著名报人艾赛亚·托马斯就在报纸上发出了慷慨激昂的呼吁,要求美国人记住这次战役,因为“英军以一种最不人道的方式,无缘无故、肆无忌惮地射杀了许多我们的同胞,然后洗劫并焚烧了他们的房舍。手无寸铁的妇女的眼泪,无依无靠的婴儿的哭叫,病榻上老人的祈祷,都不能满足他们的嗜血欲望!”①富有煽动性的言辞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斗志,成功调动了大量犹豫和动摇的人们。随着战局进展,革命派报人们一直积极摇旗呐喊,鼓舞士兵为自由而战,直至北美13个殖民地签署《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民族独立梦最终实现。
历史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指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可以帮助人们确定方向感和彼此的联系,而报纸是形成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工具之一,报纸在民族观念的塑造过程中承担着重要功能,报纸中的新闻为公众建构了自我、公共体和民族的特殊影像。②
西进运动贯穿整个19世纪,对美国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时期,“美国梦”集中体现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追求成功的拓荒精神。媒体主要从两个方面集中阐释了这种精神:其一,媒体自身的拓荒实践;其二,媒体通过相关报道,服务并推动西进运动的开展。
1.报业“拓荒”。西进运动过程中,很多报纸成为“西进先锋”,走在其他拓荒者前面搭桥探路。当时西部人烟稀少、物资匮乏,环境条件并不足以支持报业发展,但是一些报人抱着与其他拓荒者同样的梦想到西部开拓事业。美国学者埃默里提到,虽然环境非常恶劣,但是由于意识到了潜在市场需求,报人伊莱林·斯托特放弃了在东部办的报纸,“亲自撑着船把自己的印刷机运到沃巴什河上游,于1804年创办了《印第安纳公报》”③,成为西进运动早期一份重要报纸。
2.报业推动西进。拓荒精神在报业中的另一种体现,是报纸积极宣扬开拓进取的精神,并为西进移民提供现实服务,成为西进运动的重要推动力。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报纸积极宣扬开拓进取的理念,鼓吹西部遍地是机会,展现西部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吸引大批移民投身西进运动。西进运动是一种群众性的自发运动,移民物力财力有限,加上自然环境险恶,迁徙过程十分艰难。媒体对西部美好图景的描绘,是激励人们克服困难、执着向西部迈进的重要动因。
其次,报纸为拓荒者提供实用信息,为西进提供现实服务。比如报刊刊登“移民指南”,包括介绍西部各地方的具体情况,帮助移民寻找谋生手段等;而广告版面刊登的招工、售地、商品供求等信息,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拓荒者的行动指导。
最后,报纸积极推动西部新社区建设。对于刚落脚的西部新居民来说,报纸是他们与社区联结起来的纽带。报纸也以社区主人身份自居,积极服务社区建设,例如号召开展公共教育、慈善互助,配置有益的娱乐设施等。
2013年4月16日,美国波士顿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表态:“在这样一天,没有民主党人,也没有共和党人。我们都是为同胞安危而并肩作战的美国人。”“并肩作战”不仅是政府的姿态,也是美国媒体在国家危难时期的通常选择,在悲剧、公共危机和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形下,美国媒体都会“本能地放弃中立的报道姿态”④,强调“我们都在一起”的理念,意在安抚公众情绪,建立社会团结,这就是媒体的团结效应。
1.灾难初期的应急机制。“9·11”发生时,美国媒体几乎都在最快时间做出了反应,美国很多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停播,商业广告取消,大量时段被用以转播灾难报道;电影院涉及恐怖主义题材的电影下线或推迟放映;甚至时尚类杂志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家居》杂志在正刊中加入了号召救援的夹页,《时尚》杂志取消了原定关于年度时装周的报道,转而纪念恐怖袭击的受难者。用灾难报道替换其他内容,是因为对灾难事件新闻价值的判断,其背后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的重视,这正是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 图为纽约世贸大厦遭恐怖袭击后倒塌的资料照片(摄于2001年9月11日)。(新华社/发)
2.灾难救援中的引导机制。在灾难救援过程中,媒体积极传播正面信息,疏导社会情绪,积极引导社会秩序的重建。一方面,媒体充分报道救援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以正面力量感染人;另一方面,媒体也重视安抚公众恐慌不安的情绪,开展心理疏导,强化美国价值观坚不可摧的理念,呼吁公众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生活;此外,大众传媒还发挥了社会动员的功能,号召民众通过做好身边事的方式表达爱国之心。
3.灾难恢复期的反思机制。美国媒体关于灾难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反思,意在挖掘灾难真相,总结相关教训,避免重蹈覆辙。“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媒体每年9月11日前后都要刊登大量纪念文章,悼念逝者,反思问题,几乎把灾难变成了防灾教科书。
从整体来看,美国媒体对“9·11”事件的报道,充分展现出媒体在国家危难时所应具备的“团结效应”,在非常时期坚定地维护了美国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将悲剧事件转变成宣扬美国民族精神的契机。
自1960年代到现在,美国社会进入了一段相对艰难的时期,美国媒体也在为重拾“美国梦”而努力,他们以新闻报道和实际行动,强化“美国梦”中关于个人成功的信念,即相信不论出身贵贱,只要不懈努力,所有人都有希望获得财富和成功。
1.新闻报道的 “灰姑娘情结”。“灰姑娘”是好莱坞电影的一种重要故事类型,主要讲述那些身份卑微却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小人物。新闻报道也同样青睐这样的小人物。2012年2月,美国媒体上刮起的“林旋风”就是一则典型例子,原本默默无闻美籍华裔篮球运动员林书豪突然发力,带领球队获得七连胜,成为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据统计,2月17日,《今日美国》报上有七篇涉及林书豪的文章;CNN则全天滚动播放林书豪的场上精彩瞬间。类似战胜逆境获得成功的小人物的报道,是媒体对美国梦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它使原本抽象无形的美国梦转化为真切可感的形象,鼓舞更多美国人追求梦想。
2.媒体行动的助推力量。通过实际行动,帮助有志向的人实现“美国梦”,也是美国媒体重拾“美国梦”的一种重要努力。比如《纽约时报》从1999年起设立了大学奖学金,以奖励克服经济、种族、语言及其他方面障碍,成功进入大学的高中生,美国著名励志电影《风雨哈佛路》就以其中一位获奖者为原型拍摄的。媒体界以切实的行动,为普通人实现“美国梦”提供了更多通路,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有效激励。
【注释】
①展江,《艾赛亚·托马斯:美国独立战争播火人》,《看历史》,2011年6月号。
②(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10年,Rp.82-83。
③(美)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p.94
④(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10年,Rp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