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 智 王立和 宋俊霓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发展概况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声乐专业发展史的一部分,在全国各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重视声乐专业教育、教学,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背景的前提下,探求我国改革开放后高校声乐专业发展概况是声乐教育的基石与保障,对未来我国声乐专业进步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学堂乐歌以来中近现代声乐教育的兴起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西方的先进技术成为当时国人所学习的对象,其中对文化艺术的学习在当时教育教学中凸显出来。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梁启超向皇帝诏书,说道:“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视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随后在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等人的积极配合支持努力倡导下,形成了最早的唱歌课“学堂乐歌”的形式。1913年2月24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高师分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及研究科(一至二年)。开设课程:预科共八门,乐歌为必修科目之一,每周二小时,教学内容主要为声乐练习及理论;本科可将“乐歌”列为随意科。“乐歌”课进入了早期的师范学堂,这个阶段的歌唱形式,大多都是用西方的乐曲填写中国的歌词,被广泛的用于歌唱课的教学当中。早期的“学堂乐歌”,是我国声乐专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运动,是我国声乐专业发展的萌芽阶段。
(二)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后方学校的建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爱国人士纷纷归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当时音乐院校的一些师生,最先以创作歌唱爱国歌曲为响应号召。1938年,国立重庆师范学校创设音乐师范课,于此同时1939年教育部音乐教导员训练班正式开课,训练科目就有声乐,同年3月31日,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其中《黄河颂》《保卫黄河》《黄水谣》这些作品都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教材选用最高的歌曲。1939年7月华北联大音乐系建立,该校是共产党领导的干部学校,在延安组成,设立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四个系,学制为一年,8月21日胶东鲁迅艺术学院正式建立设立音乐系,音乐系开设课程:乐理、歌咏、器乐概论。这些后方学校的建立,不但为抗日时期输送了大量的爱国音乐人才,同时为我国今后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提供了有力的基石。
(三)建国初期声乐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促使高等院校声乐专业的兴起
全国解放以后,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呈现出一片百废待兴的景象,国统区与解放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汇集到一起,形成了新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这一时期为了尽快符合客观形势的要求和尽快培养出迫切需要的人才,教育部门领导和音乐界领导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建立了北京、上海音乐学院、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后来的沈阳音乐学院)、西南音乐专科学校(四川音乐学院)、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系和广州音乐学院)、西北音乐专科学校(西安音乐学院),师范院校音乐系也在50、60年代慢慢兴起,如北师大音乐系、华东师大音乐系等。建国初期,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内部建置大体上都继承过去的传统,分别设有理论作曲、声乐、钢琴、管弦乐这四个专业系科,学制一般规定为4-5年的本科学年制。我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也由此从中兴起,早期的声乐教育家如沈湘、郭淑珍、黎信昌、蒋英等,为我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学生如黑海涛等优秀歌唱家在国外纷纷获奖,为祖国争光,同时也让国外的声乐专业工作者,认识到了中国声乐专业的独特魅力。这一时期,取得了以前所没有达到的重大成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发展,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
(一)专业院校声乐专业的发展
首先,在学校建置方面,除了保持原有的中央、中国、上海等7所音乐学院外,又将原广州音专扩建为“广州音乐学院”,后又改名为“星海音乐学院”,并将原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系扩建为独立的“武汉音乐学院”这些院校的出现,为我国音乐事业、声乐专业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与国外声乐专业同行之间的交流方面次数频繁,我国的声乐专业教育家出国访问;青年教师和学生出国留学和进修;外国的专家在各个音乐学院对声乐专业进行讲座;双方进行学术上的探讨等等,都促进了高等院校声乐专业的发展。
最后,与声乐专业相关的支柱性学科也逐渐兴起,出现了声乐美学、声乐基础技术学科、声乐表演心里学等支柱性的学科,这些理论的出现达到了相当的理论深度,丰富了声乐专业教育、教学。
(二)师范院校声乐专业的发展
师范院校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积极的教育改革政策,①试行了“学年与学分相结合”的教学体质;②试行了系处级领导和教师的聘任制;③实行了教学科研人员的职务评审制;④健全了博士、硕士、学士的学衔授予制;⑤逐步在高等音乐院校普遍建立音乐研究所、学报编辑部等各种附属专业机构;⑥90年代后还纷纷出现了所谓“二级院”的建制等等。
师范类更加注重培养教育师资,开设的课程,一方面利用声乐专业的基础教学工作,为中小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是为高校培养声乐专业教师队伍做出的保障,所以说,师范类的声乐专业,更注重于教学与人才的培养。
(一)师资队伍的规模
改革开放后,高等院校声乐专业为了符合时代环境,培养大量的声乐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了首要加强建设的对象,就以首都师大为例,声乐专业具有一支成熟的师资队伍,现有副教授六名,讲师四名,助教一名,先后有三名教师到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进行学者访问和学习交流。同时,由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也给与声乐专业强有力的支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专家讲座、公开课、音乐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声乐基础课程的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也颇具特色。其它的音乐院校,与师范类院校也正在根据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扩大着师资队伍的规模。
(二)队伍结构
80年代以后,教师的队伍结构取得了重大的变化,我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国外声乐专业同行的交流,拥有了一批教学与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像中央、上海这样的国内一流音乐学院,聘了请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声乐教育家为客座教授,而且教师的学历也在逐年的增加,从改革开放前的本科学历,或者专科学历等,转变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队伍在逐年递增,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逐年增强,已经成为声乐专业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师资力量。
(三)制度建设
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根据国家颁布的《教师法》,及其培养、课程、学位等各类条例,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部、国务院高师声乐专业的教育制度,制定完善、科学的高等院校声乐专业的教师制度,保障了老师的合法权益,及其教学中的行为规范,加强了对教师教学管理的监控与体系的完善。
(一)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几代声乐专业教育专家的共同努力,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在保持原有的严谨教学、科学培养的同时,改变早期陈旧、死板的模式;吸收国外高等院校实行的学分制的优点,培养适应现代声乐专业发展需要的素质高、业务基础扎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并能够在声乐表演中取得成绩,为国家培养演员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①根据声乐专业设置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②注重专业实践,加强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③强化素质教育,造就全面发展人才;④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程质量;⑤科学的教学观念与思想的确立,有效的改变陈旧教学思想;⑥新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建立与特色;⑦声乐专业开设艺术实践课程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
在保证我国高等院校公共课的同时,开设了许多为声乐专业发展的创新性、特色性、辅助性的学科,有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
(一)为了符合国家提倡的发展全面人才的需要,通常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体育等学科
选修课程:根据不同高校的不同教育制度,有人文社会科学系列、科学技术系列、语言系列、艺术教育系列、体育与健康系列、教师教育系列等。
(二)专业基础课程:分为艺术概论、基本乐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小语种入门等
(三)专业核心课程:声乐、中西音乐史、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
(四)专业方向课程:音乐创作基础、钢琴基础、重唱、合唱、意大利语音、德语语音、法语语音、声乐表演基础、声乐艺术史、声乐文献与教法、歌剧排练、舞台形体训练、民歌戏曲说唱经典模唱、即兴伴奏等。
(五)实践教学方面:军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学术讲座、艺术实践等。
(一)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教材
改革开放以后,一批有为的声乐专业教育家,对近现代声乐作品及其国外声乐作品根据我国学生特点和国际声乐专业教材发展的趋势进行梳理,在《周小燕教授教唱歌》教学片中,周教授对男女高音、男女中音、男低音在演唱及声音训练中时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大量、详尽的教学讲演。本套教学片的出版,对培养和造就声乐人才,提高声乐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它优秀的教材有《金铁霖声乐教学》专集、《黎信昌声乐教学系列》、《温可铮声乐教学系列》等实用性教材。
(二)声乐理论的丰富与完善
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发展离不开理论为指导依据。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手段及相关学术成果,开展对民族声乐艺术理论的边缘、交叉性研究,是当代中国声乐文献和声乐理论体现出来的新特点。声乐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出现了声乐美学、声乐表演心理学、声乐基础技术学科等支柱性学科,其中有些理论达到了想当的广度和深度。有一些声乐专业教育家提出了“比较研究”这一理论,“土”,“洋”之中在此得到了变革,他们介于这一理论开始思考东西方共鸣的不同,唱腔的不同风格,气息方面存在的差异等等。还有一些专家,对我国古代声乐理论进行了研究,历史跨度到唐朝到清朝等等,这些声乐教育家的研究,对我国改革开放后高等院校声乐专业的发展,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声乐
在2006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出现了“原生态唱法”,这一唱法的出现使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发展更具有丰富性,国家也大力扶植,中国音乐界建立了少数民族声乐协会,在许多高等院校建立了少数民族声乐训练科(系),这一专业形成,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传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流行唱法的出现
通俗唱法是一种平民的、大众化的唱法,是改革开放后进入我国的新兴唱法,最后被吸纳为声乐专业的一个分支,许多高等院校声乐专业都开设此表演课,也得到了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喜爱。但是相对于美声和民族两大唱法而言,通俗唱法需要长时间的历史考证和研究。
(一)高校声乐专业交流加强合作紧密纽带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兴则文化兴。文化事业兴旺是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人才、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与高校声乐专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培养声乐专业的人才,高等院校声乐专业除了自身建设,专业交流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要加强高校声乐专业艺术实践方面的交流,形成艺术互访的趋势,为高校展示教育成果、提供互相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演出的舞台增加演出经验,同时也可以培养和发掘新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下的对声乐专业艺术人才的需要。
其次,加强高校声乐专业学术方面的交流,要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完善专家人才数据库,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体系,便于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对我国声乐专业的发展历史进行探究,编辑书籍和教材,对我国声乐专业相关的资料,进行梳理与汇总,为后人所用。定期召开专家学术会议,互相探讨意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鼓励声乐专家参与文化部艺术科技、艺术科研的研究规划、课题指南的制定以及科技成果鉴定等工作。
(二)国家的积极政策促进高校声乐专业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政策的支持,声乐专业演出呈现百花争艳的趋势,为鼓励艺术创新,政府舞台艺术奖——文华奖设立的文华新剧目奖近三届评出获奖优秀新剧目115个其中就有大量的声乐作品,政府还对大量的声乐演出团体进行资助与奖励,促进了声乐专业的发展。
(一)新型声乐教学理念
首先,注重我国声乐专业文化的学习,因为声乐专业文化关系到未来我国声乐发展的走向问题,当然我们也看到许多问题。就一般知识界而论,或是有很少学者真正懂得和思考过音乐的文化含量,或是音乐学的著述少有更高层面的文化吸引力,因而国内音乐学与其他人文、艺术学科的交流几乎近于无。所以声乐专业应该与其它学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其次,打破传统思想陈旧的早期唱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教师帮助学生演唱出自己的声音,而且还要让学生知道,每个练习曲是针对自己何种问题去学习的,提高学生的舞台演出能力艺术修养,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优美、动听。
最后,借鉴西方的有效经验,因为我国声乐专业发展从早期的“学堂乐歌”到今天从中经历了不少曲折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各个的人体器官都是一样,发生的原理都是应该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的,而且西方是早于我们出现的先进唱法,所以我们要去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该以学生为本,考虑的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学习声乐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教师起到园丁的作用
其次,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适合唱美声、民族、还是通俗,一定要把握准确,不能一味的按照一种方式去交,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声乐的热爱。
最后,启发、诱导作用,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学习声乐,或者有些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困难就不愿意学习了,在这时作为教师,应该诱导启发学生,和学生产生双方的互动,不能填鸭式的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才。
注释:
1.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9 第46页.
2.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2000》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2 第8页.
3.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2000》.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2 第151页.
4.李诗源、齐柏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卷(音乐表演艺术与作曲技法理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21页.
5.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编.《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音乐学》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7.
[1]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2000,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2
[2]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5
[3]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9
[4]胡郁青: 中外声乐发展史,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5]孟新洋、柯林:民族声乐理论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4
[6]刘东升、刘钊:中国音乐史略,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3
[7]黎英海:中国民族声乐文集继承与求索,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9
[8]管林: 中国民族声乐史 , 北京 ,中国文献出版社, 1998.7
[9]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编: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音乐学,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7
[10]李诗源、齐柏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卷(音乐表演艺术与作曲技法理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