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冲出兰村峡谷,改向东南流,左岸是上兰村。兰村峡谷又名冽石谷或烈石口,是一处山高峡深的谷口,民间相传此为“汾河之神”台骀治水时所劈。汾水从两岸悬崖峭壁之峡谷中奔流而出,河床由几十米陡然扩展至几百米,视野豁然开阔。峡谷口外是杂树交荫、沙洲乱石的河漫滩,时而天晴气朗,时而云雾缭绕,气势壮观。
出口左岸有一处岩溶泉称兰村泉,该泉由烈石寒泉、大海子、小海子等多个泉眼汇流而成。20世纪50年代初烈石寒泉为太原市城市供水之水源地,当时流量为2~3m3/s。到1986年泉水断流。窦大夫祠下游有建于1943年的兰村水文站,为汾河中游第一大站。站下游500m处便是汾河一坝引水枢纽工程,它是汾河干流河道上唯一的拦河堆石溢流坝。该坝是在古代水工建筑基础上多次改建而成为现代水利灌溉工程。汾河过一坝向南流,至南固碾、北固碾村附近的左岸接纳杨兴河(《水经注》称为汾阴水,源于阳曲县,河长50km,流域面积1398km2,平均比降12.6‰)。再南流,入太原市尖草坪区。汾河从胜利桥上游155m至南内环桥下游125m,全长6km。该河段两岸曾于1996—2000年间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综合整治与美化,现已建成一条带状的滨河胜景——汾河公园。公园内汾水流淌,草木繁荣,既改善了城市环境,亦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游乐、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太原市地处太原盆地北端,城区坐落于海拔800m的汾河谷地平原上。市区人口227万,是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一座历史名城,史称晋阳或并州。《水经注》曰“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
汾河出太原市区,西南流不远有晋阳湖,再西南行至悬瓮山下,山前便是晋祠泉。《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晋水即指晋祠泉。汾河再西南流,过小店(区)到高家堡(乡),在洛阳、南马两村之间有汾河第二大支流——潇河注入。
汾河在高家堡村出太原市晋源区,转向南,进入清徐县境。清徐古称梗阳,始建于春秋,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隋开皇十六年置县,因城西有清源水,故名清源县,1952年,清源县与徐沟县合并称清徐县。清徐是古典文学大师罗贯中先生的故乡,也是全国四大葡萄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有“葡乡”和“醋都”之称。在清徐县东南约5km的长头村西筑有汾河二坝,这是汾河中游河段第二个拦河闸坝,此处分东西两条干渠向汾河灌区输水。旧二坝于1927年由民国政府兴修,1949年后多次改建。
汾河出清徐,穿行于祁县、文水县之间。祁县北距太原40km,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据文献载:远古时代,太原盆地南部曾有一片杂草丛生的湿地,名“昭余祁泽薮”,祁地因此得名。祁县借汾河之滋润,山川秀丽、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祁县人从宋代开始经商,明清时达到鼎盛,成为富商大贾云集之地。光绪年间,祁县成为“山西三大票号帮”之一,约占全国票号的36%,时有“汇通天下,执全国金融之牛耳”之誉。祁县的乔家和渠家都是晋商之代表。如今祁县城中的渠家大院被辟为“晋商文化博物馆”,城外的乔家大院则辟为“祁县民俗博物馆”。汾河在祁县原西村上游纳昌源河,在原西村上游不远处的苗家堡村,是乌马河与昌源河汇合处。
文水县位于太原盆地西部边缘,城北的南徐村是唐代(周)女皇武则天故里,城东云周西村(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则是当代女英雄刘胡兰的家乡。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进行革命活动被阎锡山反动军抓捕,她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1956年,在云周西村建成刘胡兰纪念馆,占地面积6300余m2,馆前广场的汉白玉石纪念碑上刻着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烈士墓前耸立着汉白玉雕像,纪念馆成为当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题材。
汾河至南、北长寿村流入平遥境内。在蒋家堡与南良庄附近干流上有引水枢纽工程——汾河三坝。三坝旧称第三铁板堰,1933年由民间集资而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几经投资改建与扩建。在三坝下游500m处的刘家庄村纳惠济河(又名中都水,源于平遥县东泉镇的油房沟,河长30.7km,流域面积313km2),在中都乡曹村附近纳柳根河(发源于卜宜乡,河长36.7km,流域面积215.79km2)。
汾河从曹家堡出平遥县入介休界,在洪善村有磁窑河从北汇入。河从介休西南出境入孝义市作短暂停留,在梧桐镇南姚村纳文峪河后再入介休市境,在城西的南村与北村间接纳龙凤河。西南流约5km到义棠镇,此处有义棠水文站,在义棠镇西堡村纳侯堡河,东南流约2km出介休市境。介休位于太岳山北麓,因春秋晋国名士介子推殉难于境内绵山而得名,此地有“三贤故里”之称。三贤是指晋国介子推、东汉郭泰、北宋文彦博,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清明节皆因纪念介子推而起。介休煤炭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绵山风景区远近驰名。洪山灌区就在县城东南10km处,为一古代引泉水灌溉的老灌区,该灌区自宋代名臣文彦博开发以来历代皆有发展。
汾河出介休入灵石,在灵石县过桑平峪、冷泉等村庄,到两渡镇,拐向南流,曲行10余km到达县城。在县城上游1km左岸接纳静升河(发源于介休市佛山,河长30km,流域面积282km2)。静升河畔静升镇所在村北的黄土高坡上有依山就势而建的“王家大院”建筑群,建筑总面积约25万m2。已开发的高家崖、红门堡、王氏宗祠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建筑面积4.5万m2。此院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南北建筑情调兼融,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往来游客,络绎不绝。过县城向下游南行1km干流突然90°弯折向西流,到夏门(镇)纳交口河(又名小河,源于交口县东北部,河长51km,流域面积412.42km2,其上游吕梁市交口县境内又称温泉河),后折向南,有段纯河自西北向汇入。汾河曲折迂迴穿行在灵霍山峡间,在南关(镇)纳仁义河(源于沁源县鱼儿泉乡石板店村,河长40km,流域面积257km2)。民间广为流传的“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所指的“灵石口”,即指此处。灵石因有全国第二大铁陨石而得名,相传在远古时代,大禹治水曾路过此山峡,见其峡窄谷浅,便带领民众奋力劈山斩石,疏浚水道,使汾河顺利穿越山峡。
汾河灵石峡谷长约30km,与汾河并行的有峡谷左岸沿山腰顺河而下的南同蒲铁路和穿梭于崇山峻岭间的大运高速公路,右岸则有108国道齐头并进。三条交通干道,绕山攀坡,穿隧道,跨桥梁,昼行夜进,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欢腾景象。灵石县境有绵山、韩信垴自然保护区和石膏山风景区,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近百种,其中麝、捞鱼鹳、金钱豹、青羊为国家级保护动物;植物主要有油松、杜松等120多种乔木,数十种灌木,上百种药材。
峡谷行至王庄即进入霍州市境内。霍州,西周时称霍国,西汉置彘县(因境内有彘水故名,彘水即今七里峪河),东汉改称永安县,隋改永安为霍邑,金设霍州,民国始称霍县。《水经注》曰:“(汾河)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此地自古便是太原与河东分界。汾河由此继续南行,从市区所在地东蜿蜒而过,沿河分布有众多古建筑,著名的有霍州州署、霍州窑址、娲皇庙、雁塔等。州署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规模宏大。大堂为元大德八年(1304年)所建,悬山式屋顶,斗拱疏朗,梁架奇巧,为中国现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署大堂建筑之一。在霍州市区南7km处汾河河谷中,有郭庄泉水汇入。泉流大部出露在河漫滩中,南北长1.2km,出流面积0.5km2,属稳定性泉水。在该泉域点下游,1965年拦河修建了“七一渠”引泉水和汾水灌溉,并于1974年承担向霍县电厂供水的任务。过郭庄泉南流2km至产煤区辛置镇,过辛置继续南行经赵家沟至北益昌村西约1500m处,出霍州市境。汾河东南流至杨窳庄入洪洞县境,拐向南偏西流,经三交、小河,在干河村附近接纳由西北流来的团柏河(发源于汾西县西北部的圪塔里,河长57km,流域面积645.27km2)。从干河村穿过七一渠,跨过108国道、南同蒲铁路和汾河,到石滩村,即汾河中下游分界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