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手机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013-07-20 07:42
关键词:活性内容信息

陈 诚

(武汉理工大学 团委,湖北 武汉430070)

一、高校手机报的内涵、功能

(一)高校手机报的概念及特点

高校手机报是通过网络和移动通讯平台发送,由高校相关党政机关或学生群团组织部门创办、编辑,能够在手机上显示、应用和阅读,并服务于学生学习生活研究的多媒体资讯。目前按照技术类型,手机报可以分为短信、彩信、wap、ivr、3g等。据统计,目前高校手机报的实现技术形式主要是彩信和短信。

手机报实现技术类型见表1。

表1 手机报类型表

相较于社会新闻媒体创办的手机报,高校手机报具有典型的校园特色:一是由高校相关党政机关或学生群团组织部门创办;二是由高校学生团队承办,内容围绕学校发展、团学活动等校内活动,附带生活娱乐和时事信息;三是信息发送多为免费服务,由高校自行承担,不收取订阅费和信息费;四是发送的频率多为旬刊或者月刊为主,更符合学生阅读习惯;五是发送对象群体定位于高校在校师生。

当前,高校手机报已推广普及,成为校园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媒体。从面向青年学生的校园新载体、新媒体的角度看,它具有内容贴近性强,信息时效快,阅读多维度,体验多元性,载体便携和传播直达的特点。因此,高校手机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十分突出,能有效发挥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作用,有利于学校管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高校手机报的功能

1.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是手机报的基础功能,即将各种信息快速有效地传递给目标群体的学生。根据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已达3.88亿[1],大学生也越来越依赖手机获取信息和转发信息。高校手机报传送主动、媒体多样、接收方便,与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栏甚至互联网站相比,信息传播效率更高。

2.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手机报的延伸功能,即手机报过滤信息噪音和杂音,主动提供正面真实的信息,逐渐产生主导性舆论[2]。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爆炸时代各种讯息充斥泛滥;同时,各类社会突发事件和事故频仍,干扰信息层出不穷。而高校手机报舆论组织统一,来源权威,可以引导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了解真相。

3.思想引领。思想引领是手机报的强化功能,即手机报媒体的宣传教育可以吸引、感染和影响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高校手机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动,主题鲜明,覆盖广泛,能够促进广大青年学生产生共鸣和达成共识,引领主导方向和主流思想。

二、高校手机报活性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高校手机报活性度

“活性度”一般概念可以归纳为:某事物与其他事物或者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表现出的程度和能力,这种程度和能力可以通过事物的组织结构、形式形态、性质内容等方面来具体体现和衡量[3]。

高校手机报的活性度就是反映其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产生相关影响的程度和效果。具体而言,高校手机报通过形式编排、内容编辑、组织方式、发送时效等,对高校学生个体或群体产生反馈、互动、传播、扩散甚至吸收、强化等多种不同的作用,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维、行动和习惯等等。重视和提高高校手机报的活性度应为经过策划、选题、编辑、制作等流程发送到青年学生手中,对高校学生个体或群体产生反馈、互动、传播、扩散甚至吸收、强化等多种不同的作用,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习惯、思维和行为等方方面面。重视和提升高校手机报的活性度,就是要从高校手机报的特点和特性入手,有效提升高校宣传教育新媒体和新载体的生命力,充分发挥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的作用,牢牢把握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广大青年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高校手机报的活性度因素及其现状

影响高校手机报活性度的因素是一个涉及结构功能的多因子集合,分析中除了传统评价之外,还要作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研究,比照受众的生活习性、群体特征以及行为态度等进行梳理。高校手机报的活性度因素主要应包含如下维度。

维度一:信息传播——覆盖率和渗透率。

覆盖率是评价某一媒体受众范围、影响力、被接受程度的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主要测量高校手机报的覆盖范围和总体规模,是衡量传播价值的“货币”。具体来说是指高校手机报直接发送到学校师生的范围广度。以武汉理工大学理工青年手机报为例,手机报覆盖到一二年级的所有愿意订阅的学生,总体人群规模近2万人。渗透率则是测量人群比例的层面深度指标,是特定区域内接触到该媒介的群体占总人群的比例。举例来说,假设某高校有4万名本科学生,收到手机报的人数为2万人,则渗透率为50%。据有关统计,手机报在现有校园媒体中整体覆盖面和渗透率较高,校园媒体对比指标见表2。

表2 校园主要媒体形式对比分析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实现了高校手机报对基层团学干部免费投放,费用由学校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承担,信息费为0.15~0.25元/条,虽然手机报在校园文化建设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实现更广泛的辐射覆盖,制约了其作用的更好发挥。

维度二:舆论引导——接受阅读率和延伸反馈度。

手机报的接受阅读率类似于网站的点击率,具体反映为手机报发送后学生是阅读还是闲置或者删除,是阅读部分内容还是阅读全文,是打发时间还是有所收获,发人深省。该因素体现着学生对手机报信息权威的信任程度,特别是在面对多个信息来源时,学生接受手机报信息的倾向程度。

所谓手机报的延伸反馈度则类似于微博、博客等线上信息的跟帖数量,具体考察手机报刊载信息的聚焦程度,以及学生透过手机报表达意见,理性讨论,达成共识的渠道引导效果,是手机报舆情收集、舆情反馈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功能的突出表现。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抽样调查后发现,手机报的学生接受阅读效率整体较高,手机报信息内容具有一定吸引力。见表3。

表3 手机报接受阅读效率表

维度三:思想引领——信息生命周期和线上线下互动率。

信息生命周期是指手机报讯息新闻的受关注周期跨度,主要标示手机报信息的黏度和效力,特别是对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深度,测量了手机报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有用性、丰富性和编辑排版能力。线上线下互动率是指接收到手机报信息后,自发参与线下各类主题活动的人数与接受手机报总人数的比例,是反映手机报信息对大学生的消化程度和认可程度的指标。理论上讲就是有效的信息信号作用于个体感官和意识从而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个体实践行为的直观效果,具体来说即是手机报结合校园活动细分受众人群,根据不同受众需求分类别、分主题发送不同内容的手机报信息,通过线上展示推广、线下体验参与,进一步扩大校园学生实践活动的影响。然而统计结果显示,手机报在互动性方面表现较差。见表4。

表4 高校手机报思想引领维度测量表

(三)高校手机报存在的问题

智能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以及云计算等应用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微博、微信和SNS平台得到广泛运用。相对于其他新媒体和互联技术,手机报也同样存在不可回避的短板。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使用手机报情况,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3个维度调查研究发现,手机报目前仍有些方面急需提升。一是覆盖的局限化,虽然高校手机报可以省略传统平面媒体的排版、印刷、投递等过程,但信息发送费用较高,信息投放时间周期较长,在时段上和范围上不能覆盖照顾到学校的全部学生。二是内容的同质化,高校手机报内容大多是编采报刊和网络上的有关新闻信息,原创性和独创性内容较少,而且信息时效上也相对滞后。三是体验的单一化,高校手机报(彩信)容量限制在50kb左右,编辑漫画、视频、flash的能力有限,简单的图文阅读感受效果不佳,同时缺少互动评论的延伸功能。

如果想要高校手机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要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通过提升其活性度,来提高手机报在青年学生中的接纳程度和欢迎程度。

三、提升高校手机报活性度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手机报要解决覆盖局限化、内容同质化、体验和互动单一化的问题,需要积极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增强融合、互动和反馈来提高活性度。

(一)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引进商业运作模式。从目前看,高校手机报市场运作并不成熟,受到信息服务成本的制约,信息投放的频率密度以及覆盖辐射面有限。现在,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借鉴传统媒体的“双重售卖”模式,探索植入广告,以维持手机报的正常营运。所谓手机报广告,就是将企业的产品、服务等信息辅导到手机报上传递给用户,从而达到推广目的的一种新媒体广告[4]。高校在编辑手机报内容时添加广告,而合作企业支付广告费,以补充手机报信息服务成本。但是,需要注意协调新闻讯息与广告推销间的适当平衡。一方面控制广告的时段、篇幅,防止本末倒置;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合学生日常需求的广告信息,避免商业化,杜绝不健康的信息。由此,高校可以与运营商或广告代理商合作,降低信息服务成本,扩大信息服务辐射面,提升手机报的活性度。

2.优化媒体用户互动。目前,由于彩信容量有限和网关带宽狭窄,高校手机报的回复功能大都无法实现,学生用户的反馈和互动受到限制,手机报的吸引能力和影响能力大打折扣。这就要求高校手机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在现有条件下建立虚拟手机网络平台,实现能够即时反馈问题和建议,或者能够自发发布最新的消息资讯甚至自制的多媒体信息。同时,针对学生手机报用户的“媒体信息轨迹”,建立数据跟踪档案和数据挖掘系统,进一步调研论证高校手机报用户相关的“媒体习惯”,制定出内容编辑和主题设计等方面的改进方案,并不断加以完善,在用户功能互动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活化学生手机报的组织、结构、机能,提升手机报的活性度。

(二)构建媒体一体化运行机制

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需要推进各种媒介资源的一体化,在整合过程中要抓住新媒体的着力点,提升手机报活性度。

1.搭建一体化网络平台。国外高校媒体进行信息聚合明显高于国内。国外很多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早在几年前就已推出简易信息的聚合与发布,即RSS服务[5],为老师、学生等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不同的信息分类服务,让师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提供订阅符合需要的信息栏目,为用户提供了方便,也有效地提高了信息送达率。当前国内微博迅速兴起,门户网站的SNS平台广泛应用,手机报与新媒体之间进行一体化互动趋势逐渐成熟。可以根据微博的草根性、大众性,手机报的精确投放性和阅读多维性,门户网站的内容权威性和丰富性,有机地构建微博先行,手机报跟进,门户网站充分展示的高校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建设网站、手机报、微博等多位一体的信息载体,探索打造青年学生信息一体化互动平台。在跨平台的互通互联条件下,提升手机报信息的生命力。

2.促进一体化媒体运行。手机报作为新生媒介,必然会与传统媒介相互竞争,相互融合。正如在互联网冲击下,报纸走向了深度,广播突出了快捷,而电视强化视觉冲击一样,手机报的出现,也会促使各种媒介更加强调自身特点。学校报刊、广播站、电视台、门户网与手机报同属校园媒体阵地,各有优势和不足。校园媒介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优势互补,报刊立足信息权威,深入分析,以新闻、教育、科研等为主导;广播贴近学生生活,以报道迅速、先声夺人见长;电视视频内容生动鲜活,增强了视听效果。而高校手机报,媒体受众的覆盖面扩大,渗透性强,与广播栏目结合,可以相互推荐和分享话题资源;与电视台节目结合,可以增强双方受众的媒体体验;与平面媒体(报刊)结合,可以深化和强化教育宣传主题的效果。同时各类媒体的采编人员、采编资料也可以相互交流,彼此借鉴。

(三)加强内容建设,提升手机报的舆论引导能力

1.内容资讯个性化。内容资讯的个性化就是要注重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和原创精神,多鼓励青年学生自创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手机报首先是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舆论窗口,因此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突出学生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满足学生自己的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才能不断巩固扩大手机报的宣传阵地,手机报才能深入人心,获得支持。内容资讯个性化就是使手机报真正成为广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平台。

2.编辑排版趣味化。编辑排版趣味化就是要贴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成长的需要,在手机报中增添时尚元素、娱乐元素、现代元素等多元文化内容,增加手机报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一方面需要提高手机报内容的可读性,提供学生实际需要的生活、考试、科研等各种讯息,特别是要提供如就业、实习、考研这类“不对称信息”和“稀缺信息资源”,增强手机报的用户使用黏度。一方面需要提高手机报内容的可亲性,在版面设计上要充分展示活泼的青春气息,在内容编排上要营造舒适的休闲氛围,使校园手机报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关注、喜爱,提升手机报的用户使用频度。

[1]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4

[2]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青年研究,2012(3):5-9.

[3]白彦东.不同活性石灰的性能[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3):21-24.

[4]朱海松.无线广告:手机广告的发布形式与应用标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66-82.

[5]伍 洁.利用网络平台整合发展高校校园媒体[J].文教资料,2011(12)中旬刊:203-205.

猜你喜欢
活性内容信息
Co3O4纳米酶的制备及其类过氧化物酶活性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简述活性包装的分类及应用(一)
金丝草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HBV 活性
订阅信息
主要内容
展会信息
乳清低聚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