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蕾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2010级研究生 上海 200000)
众所周知,民国二、三十年代是近代绘画社团发展的繁荣期,各种绘画社团开办展览、创办刊物、公开演讲等展开各种艺术活动,为近代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摩社和决澜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决澜社在成立不久后,以原有一些社员为基础,集结刘海粟等一帮上海美专的教授们,以创办刊物为目的,另行组织成立了摩社。这样,摩社与决澜社在各自的创办中结下了一份千丝万缕的关系。
民国时期大多数刊物都是由机构组织创办的,绘画社团和美术学校是创办艺术刊物的主要力量。《艺术旬刊》就是由社团主办的,这本“划时代的艺术刊物”[1]的创刊母体就是摩社。一般成熟的美术社团都会创办刊物,尤为值得一提是专门为编辑刊物而成立的社团,诸如有上海巽社[2]主编《鼎脔》、上海摩社主编《艺术旬刊》等,其中最具典型的是《艺术旬刊》,它主要是“因了编辑刊物的动机而组织的”。编辑者倪贻徳在《艺术旬刊》第2期“编辑后记”中就详细介绍了摩社发起缘由的始末:
“去年(1931年)冬季,我(尼特)从武汉回沪,会见刘海粟先生,我们谈起国内艺术界消沉的情形,以及企图发展的计划,他说:“在欧洲的时候,我们几个通知,有一个华胥社的组织,曾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一集华胥社文艺从刊。现在我们不妨将他扩大组织,出版定期刊物。这是在中国现艺坛很需要的事情。”
我(尼特)说:“编辑艺术刊物,我也早有了这意思,中国艺术界现在真很需要这样的刊物。我们的学识虽尚属有限,但我们不来干,更有谁来干呢?”[3]
可见,这些“我们不来干,更有谁来干”的艺术青年在编辑刊物时,担负崇高的目标和远大的抱负理想与社会责任,他们希望通过创办刊物来解决当时中国艺术发展,与西方艺术接轨。因此,《艺术旬刊》的创办就因了这样的动机而组织的,是刘海粟1929一1931年间第一次赴欧游学考察时组织的华胥社[4]为基础,再建立摩社的。
而从起意到办刊,他们做了一系列筹备,但由于“一·二八”沪变,此事也就无形中搁置起来了。直至1932年7月,他们集合同志十数人,在辣斐德路四九六号海庐的大门前,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此次会议为成立大会的举办做了提前准备:推举刘海粟、王济远、傅雷、庞薰琹、张若谷和我(尼特)六人为社章起草委员、社的命名及宗旨等方面。而真正定名摩社[5]是1932年8月1日在中华学艺社举行的成立大会。此次成立大会通过社章,还确定了“发扬固有文化,表现时代精神”的宗旨;在社团发展方向方面,除了编辑刊物外,拟举办美术展览会、公开演讲、建筑研究所。实际上,摩社社内活动就完成了出版刊物,其他后续活动都没有如实展开。摩社在成立一个月后即创办了《艺术旬刊》,自1932年9月1日至1932年12月21日,共出刊12期;1933年以《艺术》为名,改出月刊,出完第二期后停刊,总计14期。
从社团成员的社会身份背景来看,《艺术旬刊》创办模式具有两重性,它不光是社团创办的刊物,还是学校组织的刊物。摩社成员中的刘海粟、王济远、傅雷[6]、庞薰[7]、倪贻徳、李宝泉[8]等是主要发起人,同时他们都是当时上海美专的教授们,他们都是学校的学术骨干和力量。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艺术旬刊》是由学校组织创办的刊物,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校刊;而且它不是由学生组织,而是上海美专的教授组织的研究会。《申报》(1932)中《上海美专近讯》消息中就提及“上海美专组织之各种研究会甚多,教授方面,亦有摩社与白社等组织。”[9]可想而知,教授们的专业学术素养,也就决定了刊物的学术特色是鲜明的。换句话说,这个“集全国艺术家、艺术批评家、艺术教育之精萃”[10]的《艺术旬刊》是特殊,是极具含有学术价值的学校期刊。
摩社和《艺术旬刊》的主要发起人也是决澜社成立的主要发起人。关于决澜社确切的成立经过,据创始人之一的庞薰琹记述:“1931年夏他和倪贻徳开始酝酿组织画会,是年9月23日举行第一次会务会议于上海梅园酒楼,到会者陈澄波、周多、曾志良、倪贻徳和庞薰琹五人,就这次决议定名为决澜社,并决议于1932年1月1日在沪举行画展。”[11]因国内形势紧张,画展落空,直到1932年4月举行第三次会务会议时拟于10月中旬举办首次展览。决澜社在1932年—1935年前后陆续举行了四场展览会,曾广泛吸引文艺界的关注。从上述决澜社、摩社各自成立的经过来看,似乎发现不了两者有什么关系;但仔细观察其社团成员,就不难看出决澜社和摩社关系的密切性。将两社团成员一对比,其中倪贻徳、庞薰琹、傅雷、王济远、周多、段平右等人既是摩社的成员,又是决澜社的部分成员。许志浩在《中国美术社团漫录》文中也称,“决澜社的前身是‘摩社’…原‘摩社’会员倪贻徳、庞薰琹、段平右、周多、王济远等均参加该会。”因此,可以看出,这些重复的社员既是摩社的成员,又是决澜社的成员;他们作为重要纽带,穿针引线将摩社、《艺术旬刊》和决澜社联系起来。
正是因为摩社和决澜社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团,导致了主要发起成员兼具了“双重性”身份,在社团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摩社是由刘海粟带领的一帮上海美专的教师组织发起的以创办刊物展开活动;而决澜社则以创作展览展开,提倡现代美术的创作、展览的社团。从中我们发现,主要发起人既是摩社的社员,是编辑《艺术旬刊》的主要编者,又是决澜社社员。正是因为在社团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这就需要主要发起人具备既能画画,又会学术理论研究工作;也正因为多次留(游)学东洋、西洋的身份背景,使这些青年学者接触到了新兴的艺术气息,具备前瞻性的意识和有着高水准的编辑水平。他们通过出版刊物和组织展览活动,鼓吹和推崇西方现代美术。决澜社的西方现代派的创作实践及展览活动以及理论主张就是通过摩社编辑的《艺术旬刊》这个平台公开发表的,这帮“肩负有新绘画发展任务”[12]的“双重身份”的成员,为上海洋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事实上,《艺术旬刊》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倪贻徳和庞薰琹最初的建社构想。倪贻徳曾在1936年写就的《决澜社一群》中,这样还原了当初他和庞薰琹的一段对话:
“中国的艺术运动至少也已有了十多年,但是到现存,关于艺术的刊物却一本也没有看见。这已经够显出中国艺术界的空虚了。”
是的,理论的介绍我是认为最重要的,没有正确的理论的指导决不能产生健全的作品,而且一般大众对于艺术的认识也太不足了。我们要使艺术大众化应当先从理论的介绍着手开始。
所以,我近来计划着想出一种艺术刊物。”[13]
可见,为了使艺术理论推广大众,他们有计划着出一种艺术刊物,通过“集合几个同志,先组织一个什么社起来,然后由这社里来出版刊物”,而且“展览会我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提倡艺术,首先就要拿东西给人家看。”所以从“起意办刊到结社,是决澜社非常明晰的诞生路线,这条路线,只不过借了一个‘壳’,尽管这个‘壳’是摩社。”[14]具体的来说,倪贻徳和庞薰琹最初的建社构想是编辑一份有深度的艺术刊物,并举办展览会来将自己提倡的艺术理论具体实践化;而在实际操作中,摩社的《艺术旬刊》实现了出版刊物的构想;而决澜社的展览会实现了定期举办展览会的目标。这么说来,兼具了“双重性”身份的社团成员关联摩社和决澜社间深厚的渊源,也凸显出了《艺术旬刊》的特殊性和不寻常性。
但是笔者有些疑惑:为什么决澜社没能单独完成出版刊物和办展览的两大构想?因为事实上,决澜社成立早于摩社,成立时间比摩社足足早了近一年。决澜社完全有时间策划,并独立担当出版刊物和办展览的两大构想。而倪贻徳和庞薰琹构想“决澜”的艺术运动最后实现的目标只是举办展览会,《艺术旬刊》完成了将艺术理论知识传播大众认识的重责。笔者猜测,倪贻徳等人没有把办刊物的构想实施在决澜社中,很大程度脱不开资金这个问题。倪贻徳在短暂的东京留学期间,因组织一个叫中国留日美术研究会时就留意到“会里计划要做的事业很多,但经济是一切的先决条件。”[15]因此倪贻徳有了出版刊物的计划后,与刘海粟谈起并得到了支持,认为“定期出版刊物是在中国现艺坛很需要的事情。”[16]而刘海粟作为摩社的创办人之一,其社团成员都是上海美专的教授们,因此,很大程度上《艺术旬刊》与上海美专有一定的关联。臧杰在《民国先锋艺术》中也提到 “刘海粟作为实际的‘发行人’”,这说明他认为刘海粟是《艺术旬刊》实际上的资金赞助人。虽然在摩社创办中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其办刊经费的来源,但种种迹象表明刘海粟及其创办的美专是《艺术旬刊》主要赞助人。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双重性”身份的社团成员使《艺术旬刊》和决澜社在其各自创办的过程中,就结下了一份剪不清、理还乱的缘分。这帮“双重身份”的成员,带领着前卫的、激进的艺术,为推动上海洋画运动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的努力。
[1] [10]《申报》,1932年9月1号.
[2] 王季欢等人发起组织的,以“究讨金石书画诸艺术为”宗旨,曾出版《鼎脔》周刊.
[3]《艺术旬刊》第1卷第2期,1932年9月11日.
[4] 华胥社是刘海粟在1929年至1931年欧游的过程中,参与组织的一个松散的文艺团体,通过译介来传播西方文化。1931年2月,中华书局曾刊行《华胥社文艺论集》.
[5] 在创刊号中,张若谷作了《摩社考》一文,阐明了“摩社”取自希腊神话中“艺术女神”Muse的法文译音。中文的解释,便是“观摩”的意思。
[6] 1931—1933年傅雷在“上海美专”教书(美术史)。
[7] 庞薰琹担任研究所西画导师,见《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四〇年本校教职员工名册》.档案号Q250-1-43-0389至 0406,上海档案馆资料.
[8] 1932年9月,李宝泉担任艺术思潮课程,同上.
[9]《申报》,1932年12月25日.
[11] 庞薰琹:《决澜社小史》,《艺术旬刊》第一卷第五期,1932年10月11日.
[12] 梁锡鸿:《中国的洋画运动》.
[13] 林文霞:《倪贻徳美术论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3年版。
[14] 臧杰:《民国美术先锋》,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年版。
[15] 倪贻徳:《群像的故事》,《艺苑交游记》,上海良友图画公司印行,193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