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春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广西柳州 545000)
本文为广西来宾市2012年教育科研项目"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合唱教学的研究"(LBJK2012B013)课题论文。
随着科学飞跃、学术深化、诸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时代到来,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高校合唱指挥学科,在人才培养、舞台艺术实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者,意识到高校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将面临着不断更新、加大改革步伐的要求。下面笔者试着从教育理念、排练方法、指挥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
众所周知,歌唱是人类掌握的众多乐声中最优美、最贴近自然表达的一种,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表演形式,是一种团体性的艺术表演。在当今国际合唱水平及教育观念来看,日本合唱团的演唱水准是首屈一指的,其合唱口号是“合唱队里没有我,只有我们”。他们的合唱理念得益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教育事业,及“二战”后日本“合唱运动”的兴起,日本人将合唱认做是一种社会教育行为,认为孩子从小在合唱队里集体唱、集体练习、集体表演,唱够了一两百首作品后再去学钢琴、提琴等独奏乐器,是一个心灵的教育。在日本和西方国家,唱诗班及合唱学校可谓遍地开花,尤其是以合唱为主的宗教活动,既巩固人与人的亲情关系,又扩展为社会性质的人文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修养,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基本都有合唱指挥学科。相比之下,我国的合唱教育由于历史原因及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局限,至今没能把合唱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待,而是更多的看作是一种“运动”、一种工具,或可有可无的东西。来了“运动”唱一唱,来了比赛唱一唱。因此,对合唱理念的转变是当下普及合唱教育的关键。合唱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统一、一样,这个在艺术进行过程中的“一样”,就是让团员们互相容纳、互相协调、互相包容,通过艺术活动来实现的一种教育。用合唱把大家合起来,用合唱体现和谐包容,才是合唱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因此要在教学中推广这种培养集体精神的方式,使社会大众,尤其是政府教育部门重视合唱的基础性教育,而不仅仅是重视合唱比赛的成绩和利益。
对于高校在进行合唱指挥教学同时成立合唱团,意义深远。近年来,合唱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许多高校都组建了自己的合唱团,在众多比赛和活动中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成为宣传校园文化的窗口。因为合唱团是教学工作的延续 ,合唱训练是艺术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延续,音乐表演是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并且是艺术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它承担起校园文化主力军的角色,通过艺术形式宣扬先进艺术文化,营造整个学校的艺术氛围;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在社会活动和各类比赛中,团们员可以深入一线,获取舞台表演方面的经验,对外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和社会公益活动演出,架起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一座桥梁,同时能够扩大学校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合唱团从学校走向社会演出的最近渠道,是弘扬高雅艺术文化的重要角色,同时引导大学生走向艺术圣殿。合唱团的成立对育人工作也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是精神和素质文化工作的提高。
杨鸿年教授认为“良好的音准、精确的节奏、多变的音色”是一个合唱团成功的三要素。在众多影响合唱统一协调的因素中,音准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团员们要树立音准观念,多多感受和分辨,建立听觉能力和模仿能力。在训练中注意几点:1.采取几个声部同时演唱和声的练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和声思维运用得越熟练,合唱的和谐度会越好;2.模唱与构唱相结合的演唱方式,只有构唱能力越强,音准的稳定性才越强;3.整体聆听和分解聆听相结合,听辨歌曲的某个乐句并模唱出各自旋律,能提高学生的音准识别和纠错能力;4.对各声部骨干指导,提高骨干的音准稳定性和演唱自信心,会带动整体队伍的演唱音准趋于稳定。在教学和排练中要求团员们通过歌唱时各声部之间的密切配合,了解并掌握与人相处的分工合作与协调能力,即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感受音乐”,通过感受音乐,学会分析音乐,逐步理解音乐,才能在舞台是表现出具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来。合唱要求歌唱群体在训练过程必须做到技术熟练,合唱指挥者在排练中对合唱团进行技术调整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歌者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追求的调整。舞台上要做到将音乐每个节拍在流转之间深深印入观众心间,就要加强想象力,置身音乐情景中体会、理解歌曲的表达。只有所有团员思想意识和审美追求一致,合唱才能做到声音的统一和谐,达到愉悦身心、感染观众的目的。
高校教学及排练要求学生必须用五线谱,著名指挥家郑小媖说:“五线谱是立体的,有音高的形象、合唱的形象。几个声部同时在一起,看谱的人很容易知道我唱什么,别人唱什么……这些是从简谱中看不到、学不到的。”因为在五线谱中可以看到和声之间的关系、音程的大小、换声点的位置,而在简谱中则无法体现。同时要明确合唱指挥与群众歌咏形式是不能完全等同的,训练不是强调“音要准、声要齐、音量大”,讲究的是“声音的高位置及协调统一”,即在加强呼吸支持的同时,加强打开喉咙的训练,使高声区的声音更松弛、更圆润,找到声音的高位置,逐步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从而声音连贯流畅、统一。有了正确理念和科学训练方法,近年来大学生合唱团异军突起,成为合唱舞台的主力军与先锋队。如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已经跃居全国高校合唱团前列,该团演唱的由本院作曲家原创的《花帽了沙沙》、《北部湾的风》等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合唱曲目已在全国获大奖并得到业内专家认可。
高校在开设合唱指挥课程时都会有与之相关联的声乐课、伴奏课、朗诵课等专业技巧课程,以及乐理、和声、作品分析、复调等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学习合唱指挥学科的同时基本都参加合唱排练。因为合唱指挥者在实践中是将自身内隐的音乐技能、理论知识和音乐素养综合运用于排练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的是指挥者的基本功和驾驭能力。因此在学科培养上要注重几个方面的:1.组织能力。多参加各种排练活动,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大方洒脱的指挥能力,参加演出和排练的机会越多,积累的经验丰富了,组织合唱就越能得心应手;2.合作能力。合唱是群体的艺术,是一种合作渲染气氛的演出形式。合唱活动有利于养成与人交往、客观看待自身行为的能力,认识自身存在的缺点,启发他们调动自身的全部力量、音乐才能和知识,充分认识音色一致的必要性;3.审美能力。学会对作品进行鉴赏和理解,对演唱的二度创作及艺术加工,形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在高等教育职能体系中,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合唱指挥学科 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合唱指挥方面的人才,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合唱学”与“指挥法”方面的知识,把合唱与指挥的技巧训练和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而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及专业性。合唱指挥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石,充分认识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增强教学能力的保障,而运用科学的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推进教学专业化,则将进一步展现合唱指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音乐专业的合唱团成员,应鼓励他们多参加合唱实践活动,指导各院系的排练,锻炼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培养大方自如的指挥能力,准确和谐的即兴伴奏能力,张口就来的范唱能力和富有感染力、号召力的朗诵能力。同时,各院校之间应增进交流,因为合唱是一个社会工作,而不是一个技术工作。院校之间要打开互相交流的大门,使学校合唱团、指挥专业师生拓宽学术视野。以致能在学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培养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
近年来社会上不同年龄段和各种组织形式的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社区合唱团的排练和比赛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对合唱指挥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因此高校更要提高对合唱指挥课程的重视程度,创作条件的让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排练工作,使其尽快成长,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索出更好的方法和路子。
1.杨鸿年.《中华民族民歌合唱大全》(序).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马革顺 《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3.杜宏斌.《“只有和声”,享受合唱》.《中国音乐教育》.2011年第9期4.孙小均 《情系合唱 关爱教育》,《歌唱艺术》2012能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