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力道 (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地方戏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与现实生活比较接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受诸多时尚元素的影响,许多传统戏剧形式和剧目的发展开始呈下滑趋势,因此,对地方戏及传统剧目进行传承和发展,就显得十分紧迫。
二人台是广泛流传在内蒙古、宁夏、河北以及陕西等地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早期的表演形式是一旦一丑两个人进行演唱,故称二人台。
许多二人台的经典作品,大多是在较为闭塞的环境和缺乏娱乐方式的情况下产生发展的,这与它产生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如传统剧目《打樱桃》《卖碗》《走西口》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对艺术审美需求的提升,二人台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以山西、内蒙、河北为代表的五省区为例,在各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多方筹措,应用社会相关力量以及采用多种办学形式,开办了对二人台艺术人才进行培养的学校,使更多的人才来继承二人台;还有一些剧团与民营企业家进行合作,由企业家出资,剧团进行剧目的创作并演出,为企业宣传做助力,同时也为二人台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剧目创作中,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前提下,根据当地人在生活、审美和欣赏习惯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对现代的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对二人台剧目的艺术性以及观赏欣赏性进行提升,还可以将其他艺术形式有机的融入到二人台中,扩大二人台的受众范围,如新编剧《四川女人与光棍汉》《阳光彩虹》《大花眼》等;由于二人台在表演中多使用方言,对外地观众来说较难听懂,所以在表演中,演员尽可能使用普通话,使它传播范围更广,易于使更多的观众接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二人台也开始服务于地方旅游事业,调研发现,内蒙古的很多旅游景区都有二人台的艺术表演,这样在旅游促进二人台向外发展的同时,也激活了二人台的演出市场,为二人台的生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二人台的伴奏乐器也在原有民族乐器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和充实,很多电声乐器也融入进来,丰富了二人台的表演形式和可赏性。
如上所述,作为传统地方戏,只有保持原有的传统艺术风格,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才可以获得自己的艺术地位并创造经济价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观众关注二人台,也会有更多的人来继承并发展它。
传统戏剧的分类方法是非常多的,但是不同文化价值的剧种在评估方式方面是不同的。比如京剧和昆曲同属于古老的剧种。昆曲在戏曲的音乐唱腔以及表演的形式方面具有很严格的规范,因此要在最大程度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京剧虽然在演出规范方面也非常严格,但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许多的风格和流派不断丰富了京剧的内容,因此就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的创新。
对传统的地方戏剧保护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地方的传统戏剧能够保留至今,说明了它的本土性优势和特点,同时,它所表现出文化的丰富多样,就体现在其独特的方言、生活方式、情感的表达等,因此,这样的特征必须保留。例如流传在福建的莆仙戏,由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唱腔及艺术特点,被认为保留了在剧目以及唱腔方面宋元时期的特征,因此必须加以传承;还有流传于山东临邑县的“一勾勾”,福建泉州的“南音”,内蒙古西部的“漫瀚调”等,这些艺术形式对当地百姓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整理,努力保护并进行发展性传承。
对传统地方戏曲进行保护,活体的传承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因此必须加强对传承人以及传承方式方面的深入研究。在传统地方戏剧中,许多是家族的相传以及师傅教徒弟的方式进行戏曲传承,而现代的戏曲传承方式则一般是通过学校进行培训。
由于地方戏的地方特色非常浓,因此仅仅依靠演员进行传承是不够的。不同的地方戏在配乐、导演、剧本、舞美等各具特色,因此对这些环节也要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许多地方戏的剧本只有熟悉当地民俗民风和剧种本身特点的专门人才,才能创作出符合地方特色的戏曲。再如一些地方戏(四川灯戏)在音乐方面,必须用独特的乐器(“胖筒筒”)进行演奏,但是由于制作乐器的工艺已经失传,所以在配乐方面就失去了原汁原味。因此,我们还必须对地方戏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如演员、演奏员、乐器制作者、服装师、舞美灯光师等,在创作戏曲的各个方面的人才和原始的表演形式做继承和发展的积淀、努力。
传统地方戏在传承过程中,如果一味强调创新,就会失去很多地方戏的特色。因此文化相关部门应该站在地方戏属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高度上,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宣传,这样有利于人们对它的了解更加深入,近些年许多青年树立起了“古典时尚”的观念,还有许多高校也将地方戏引入课堂,这都是得益于上级职能部门对传统戏曲的大力宣传和重视的结果。
传统戏剧由于种类繁多,对它们的继承和发展必须要针对不同特点,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它们发展的方向和创新的方法,让地方戏曲可以为现代人带来传统文化的享受和审美情趣,将非物质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对戏曲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之,我们的传统地方戏曲和剧目,应该在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继承传统的特色和优势,进行艺术的合理创新,既保证传统戏曲可以流传下去,又保持住戏曲的原汁原味,真正做到对传统戏曲这种非物质的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承与推广。
[1]安葵.辩证认识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J].大舞台, 2007(01).
[2]杨辉周.“遗产”戏剧的传承与发展[J].艺海, 2008(02).
[3]曹凌燕.对戏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中州学刊,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