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肖邦波兰舞曲的民族精神——以《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波兰舞曲为例

2013-07-20 05:45:43陈基涛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1期
关键词:舞曲肖邦波兰

陈基涛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19世纪,随着欧洲民族运动高涨,以发展各民族本土音乐的民族乐派在此政治氛围下应势而生,各乐派以潜心发展各民族本土音乐为契机,主张争取民族自由。这些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中以肖邦为代表人物的波兰民族乐派尤为突出。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波兰作曲家,1810年生于华沙北部的泽拉佐瓦·沃拉,1849年10月17日卒于巴黎。他把自己旋律的天赋、独特的和声感觉、对形式构思的直观创造性理解和辉煌的钢琴技术结合在钢琴音乐写作中。肖邦是以钢琴家开始其音乐生涯的十九世纪杰出作曲家之一,他虽然很早就放弃了音乐会生活,可作为钢琴艺术的翘楚其作品在音乐史上被视作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传统的精华,不仅全面地展现了钢琴的表现力和技术特征,还充分融汇了波兰民族音乐元素,体现了波兰名族精神的内涵。

一、波兰舞曲音乐创作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分别于1772、1793、1795年,对波兰领土进行瓜分,奴役波兰人民,还试图通过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便于长久统治下去。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波兰的爱国力量的重新振奋使得人民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肖邦生活在波兰灾难深重的时代,也是波兰人民民族觉醒、爱国意识膨胀的时代,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于是前往法国学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在异国激励着那些不畏强权压迫为民族自由及国家民主作斗争的波兰人民。

此后,贯穿肖邦整个创作生涯的核心是对祖国沦亡的沉痛与悲哀,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对异族奴役的愤怒、抗议,以及对故乡、亲人们的无限思念。肖邦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饱含对祖国民族和民间文化的满腔热情创作出来的。从1817年《g小调波兰舞曲》到1846年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都包含着刚毅的性格,饱满的情绪,作品赋予了波兰人民的英雄气概,被誉为“波兰民族之魂”。《波兰舞曲》(polonaise)又称《波洛涅兹舞曲》,是一种起源于波兰民间的古老艺术形式。肖邦一生创作的17首波兰舞曲中,早期作品如《g小调波兰舞曲》,受贵族沙龙气息的影响,音乐风格比较华丽。后期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由于祖国的动乱和肖邦的爱国主义思想,音乐普遍表现民族性、戏剧性、史诗性、英雄性等特点。

在肖邦的波兰舞曲中,吸取了波兰民间音乐中赋有特色的旋律因素,有高度的情感表现力,作品节奏型也是来自于民间舞曲。其倾其一生几乎都在进行此类作品的创作。 如其《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是一首充满战斗力量的波兰舞曲,被公认是描述十七世纪一位波兰民族英雄抗击外敌侵略的事迹。

二、波兰舞曲风格特点

肖邦他以其独具魅力的音乐,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他许多作品流传至今,都是艺术史上的音乐珍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极具独创性的作曲家,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精致小品,音乐特点之一就是他的独特性。音乐元素不与其他作曲家的音乐混淆,其中展现波兰民族音乐及波兰民族精神的波兰舞曲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降A大调波兰舞曲》(op.53),作品创作于1842年,该作品风格豪迈,同时也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最典型的范例之一。这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在音量逐渐增强的引子前导下,呈现出一个刚劲的主题。音调利索,节奏有力,充满着自豪与信心,甚至包含着对敌人的轻蔑挑战。它的节奏特点是小节第一拍的音符屡屡分开,重音常常在后半拍上,乐句结束在小节第三拍。乐曲的中间部分是个著名的演奏段落,展示了一幅雄伟壮观的战斗画面:低声部以十六分音符八度双音奏出马蹄声般的固定音型,犹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由远而近压将过来;高声部则象嘹亮的进军号,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经过再现部分,最后在坚定有力的节奏中结束。祖国的沦丧,疾病的折磨,强烈的孤独,亲人的离世和对故乡的怀念,促成了这首伟大的作品。他在音乐中倾诉着自己的感情,表达着坚韧果敢的波兰民族精神,常被视作他波兰舞曲中爱国情感色彩最浓郁,奋起激战情绪最强烈的作品,因其宏大的音乐构想、高扬的音乐理念、强壮的音乐效果,使听众似乎听到了穿戴着铠甲波兰战士坚定地脚步声,看到了波兰战士的雄姿,因此又有“英雄波兰舞曲”之称。

肖邦钢琴作品强调钢琴的歌唱性,他对旋律、和声、踏板进行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强调了细腻的踏板效果,描写出和声美妙的色彩和独创性,并且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样使钢琴极具表演力。

从波兰舞曲的旋律来看,肖邦的波兰舞曲具有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的特征,其中最根本的特征是富于歌唱性。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旋律风格的源泉,那宽广、优美、富于歌唱性的曲调,常常是建筑在自然音节的进行和民间雕饰的基础上的,这正是斯拉夫民歌的主要特征。索洛甫磋夫也曾说过:在肖邦的音乐中,民间的根源表现得最清楚的恐怕要算旋律了。但是肖邦利用民间曲调决不是简单的直接引用,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创造并加以发展,鲜明地突出波兰民间音乐的特点,从而使他的音乐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波兰泥土的芳香。

三、波兰舞曲内涵的民族精神

肖邦在波兰舞曲题材音乐的创作中,采用了波兰民间舞曲的体裁,是肖邦对祖国的热爱情愫最为强烈的一种题材。以《降A大调波兰舞曲》为例,从乐曲和声、织体、节奏、旋律、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体会波兰舞曲的民族精神。

从速度上看,肖邦的音乐随意性较大,有一定的即兴因素,这种即兴因素影响着他对速度的要求。自由速度是肖邦作品演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看似简单的处理却常常能使一个作品生动,细腻的表达。然而,自由速度并不代表随意的速度,还是要保持拍子的时值,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样:“设想一颗树,它的树枝在风中摇摆——树干就是他稳定的时值,吹动的树叶就是旋律的伸缩。”在《波兰舞曲》中的速度,如同他在其他作品中的自由速度一样运用。这种自由而不缺乏严谨的速度灵感来自于波兰民间,特别是乡村音乐,但是肖邦以自己的手法把艺术进行升华,用艺术的手段来处理,达到高度的艺术化,自由的速度是肖邦音乐中的灵魂,体现着波兰人民面对友人谦虚友善,对于敌人顽抗到底的精神。

从织体上看,肖邦在钢琴织体的写作上有独特的技法和个性化的风格。这首曲子运用的织体浑厚坚实,左手低音多以八度,和弦进行,左右手旋律各自线条清晰,层次分明。经常运用琶音和开放位置的和弦音型,常常从键盘的一端跨越到另一端,从而形成低音与高音宽广距离的音色对比。这种右手复杂变化的织体形成流畅的旋律,使这种题材获得宏伟,辉煌的效果。这种多姿多彩的音乐织体无不体现着波兰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下造就培养的艺术家更有着天生的魅力,同时,这种艺术文化内涵使波兰人民更具有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面对国家困难时就更能体现出他们永不言弃的民族精神。

肖邦音乐中的节奏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应用波兰舞曲的基本节奏,有的自由衍生出许多种变化型的节奏。这首波兰舞曲却是在自由的韵律中保持稳健的节奏,刚劲有力,体现了波兰民族坚强勇敢的精神。肖邦继承了古典时期波兰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并进一步发展其音乐,正如李斯特所说的:“肖邦波罗乃兹舞曲的强有力的节奏,使最冷酷无情的人激动,并且像中了电流一样。”肖邦这种强劲又富有内在动力的节奏是在浓厚波兰民族情感的孕育下完成的,他的波兰舞曲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作曲家的个人性格,还充分表达了波兰人民不屈不挠坚韧的民族精神。

肖邦的波兰舞曲和声新颖丰富,这首代表性的波兰舞曲也不例外,手法大胆,富有创造力,多用密集和弦,重属和弦和各副属和弦的使用,导致了离调的产生。重属和弦结构又采用了完整或不完整大小七和弦和减七和弦。他在传统和声范围内又探索运用了波兰的民间因素。肖邦重视和声色彩的表现力和张力,常用三度并置的调性对比,这种手法不仅具有波兰民族的音乐特点,同时也有浪漫主义音乐所特有的色彩倾向。饱满且有张力的和弦将听众吸引到音乐情绪中,并从中感到巨大的力量,那就是波兰民族的团结,勤奋,勇敢向上的精神。在肖邦的波兰舞曲中还有个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重属和弦未解决或延迟解决,中间插入经过性和弦。这使得音乐有了延展性、可听性,除此之外还大量使用离调的手法,在离调的技法中还包括离调模进,它包括严格模进与不严格模进,前后两个调交错与重叠,两个调纵向结合,产生新奇的音响效果。

从结构上看,肖邦波兰舞曲多以规整的趋向大型三段体的严谨的三部曲式结构,这首作品一样使用了这种结构,就像舞会开场,为其伴奏的舞曲的第一部分,当人们穿梭在华丽的大厅和舞池,各种辉煌的场面时,音乐进入对比的中部,以及当一支舞接近尾声的时候,音乐再现第一部分。严谨的结构给人感到波兰民族人民严肃庄严地民族特点和能战胜一切困难无限进取的精神和决心。

从旋律上看,肖邦波兰舞曲的旋律极富歌唱性,他非常重视在钢琴的旋律中吸收声乐因素。这首曲子肖邦的旋律也具有鲜明的华彩性、装饰性和变奏的特点,他以装饰型的各种变体来改变旋律,通过变奏等手法使歌唱性的旋律变得器乐化。正如李斯特所说:“肖邦的音乐,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线的优美”。优美的旋律表达着波兰人民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为之努力的精神。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启发和影响,把歌剧中的许多因素巧妙的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借鉴了宣叙调的特点,使音乐更具有生动感。

肖邦《波兰舞曲》早期音乐作品受贵族沙龙气息的影响的风格、宽广、优美和赋予歌唱性的旋律,鲜明的波兰特点使得他的波兰舞曲热情、真挚、柔和、宽广如歌。而后期的《波兰舞曲》是肖邦在得知祖国的沦陷,陷入悲愤的情绪所创作的,作品受到民族解放斗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从优美的旋律中脱离出来,转向悲剧性,英雄性,史诗性,全部贯穿了他爱国主义的思想,创作的核心是祖国沦亡的痛心和悲哀、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对侵略者的抗议和愤怒、对家人家乡的牵挂和思念。

结语

肖邦的波兰舞曲从波兰民族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波兰的民族文化就是他内在的底蕴,他把波兰的民族音乐带向了世界,把波兰民族的气质、文化和精神留给了后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在歌颂肖邦的民族性音乐以及他音乐中展现的波兰民族的精神。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波兰风格的音乐作品,且把波兰民族音乐体裁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为波兰民族音乐屹立在世界音乐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用音乐反抗着沙皇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他的作品就像炮弹一样打中敌人的心脏,正如舒曼所说:“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他是那个时代具有独立风格和诗歌精神的伟大作曲家。

注释:

1.(英)海德利(Hedley,A.),(英)布朗(Brown,M.)著;学东等译《肖邦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波)耶日·勃罗什凯维奇(J. Broszkiewicz)著;施国威,陆鸣权译,《肖邦的故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3.(英)海德利(Hedley,A.),(英)布朗(Brown,M.)著;学东等译《肖邦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4.(英)海德利(Hedley,A.),(英)布朗(Brown,M.)著;学东等译《肖邦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52.

5.(英)海德利(Hedley,A.),(英)布朗(Brown,M.)著;学东等译《肖邦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67.

[1]《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7月第3版第4次印刷。

[2]《肖邦传》;作者林洪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肖邦钢琴作品演奏指导》;作者威拉德·啊·帕尔默,杨心情(翻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4]《钢琴艺术》;波兰精神肖邦魂——英雄波兰舞曲;作者陈兆勋;2001年第04期.

[5]《钢琴艺术》;如何诠释肖邦的《平稳的行板与降E大调大波罗乃舞曲》(作品第22号);作者【波兰】雷吉娜·斯门江卡;2007年第7期.

[6]《音乐世界》;肖邦与《波兰舞曲》;作者方亚平;1991年05期。

[7]《肖邦的创作》A·索洛普嗟夫著。1960年2月第一版第7次印刷。

[8]《肖邦大型作品研究》冯智全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

[9]《李斯特论肖邦》李斯特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0]《西方音乐史简编》沈旋、谷文娴、陶辛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猜你喜欢
舞曲肖邦波兰
在此消彼长中幸存的波兰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24
“钢琴诗人”肖邦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34
进军波兰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乐府新声(2021年4期)2022-01-15 05:50:06
冬的舞曲
瑶族舞曲
肖邦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网络时代
烂漫舞曲
风采童装(2016年7期)2016-09-21 11: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