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午 (上海图书馆 上海 200000)
篆刻做为国粹之一,它走过极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经过漫漫的时光流逝。至今。它仍然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和众多的爱好者。正可谓“方寸之趣。气象万千”,本文将对篆刻的起源和篆刻手法一一做简单的介绍。
篆刻的艺术表现要靠书法、章法、刀法三者间的结合。“篆”是指在印面上篆写印文;“刻”是用刀子刻在材料上进行创作,篆刻是用刀法在印面上展现书法的美感。篆刻的艺术经历几经更迭的时间磨砺,更加具有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
中国的篆刻艺术由印章发展而来,而后形成独特的具有民族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因此要了解篆刻,必须先从印章开始。
据考证,印章最早始于殷商,明代篆刻家朱简在《印经》中说:“印畴商、周、秦,盛于汉,滥于六朝,而沦于唐宋。”古玺印章文字,变化繁,加之地域差异,比之更为古老的甲骨、金文更难认知。直至秦代,一统六国,文字也统一简化为篆(史称小篆)。篆刻的艺术也得以统一。而后,汉承秦制,从原韵弯曲转变为平直方正的隶书。
秦汉的印章,辉煌极盛一时,后人治印,大多以秦汉印为宗师典范,为中国印学光灿之顶盛时期。秦汉印之特点和审美意趣,画家潘天寿先生在《治印谈丛》一文中有一段极精妙的描述“秦汉之印,壮如舞剑.细若抽丝,端庄如缙笏垂绅,妍丽如春葩吐艳,坚卓如山岳,婀娜如风柳,直如挺戈,屈如拗铁,密如棋布,疏星,断如虹收,联似雁度,放如纵鹰,收如勒马,厥状非一,其妙莫穷……”。把秦汉古印朴掘庄厚,雄健俊逸的自然趣味完美的表达了出来。秦汉的古印,具有极高的美学和考古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笔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
之后从战国至魏晋六朝时期,篆刻主要以玉石、铜、银、金、象牙、牛角为主要原料。到唐宋时期,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及至元代,画家王冕开始以花乳石,代铜、玉、犀、象之材治印。由于刻印的材质的变化,逐渐形成了新的独立的篆刻艺术。
篆刻艺术在历经的十多个朝代中,主要出现了两个高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唐宋时期,那时期的印章以实用为主,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第二个阶段是在元代以后,篆刻艺术进入了它的兴盛时期。主要表现在它的艺术创作方面,文人常在书画类作品上使用的篆刻。这些艺术化的篆刻章虽然不能用在法律文书上,但用在艺术作品上,亦有它独一无二,其他人是不能仿制的特性。
篆刻发展到近代,也出现了不少有成就的名家,但由于西方绘画艺术及其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变革,篆刻艺术已日趋衰势。
尽管如此,篆刻在如今仍然有他自己的生命力。自从篆刻艺术申遗成功后,古老的技术渐渐被人们所重视。一枚篆印的优劣,可以反映出篆刻者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天分。篆刻者手中的刻刀,让冰冷的石材,大放异彩,幻化出无穷的光辉。经过雕刻的石材,也把篆刻者的技艺,隽永的保存下来,让后辈从中看到无穷无尽的艺术。
篆刻素来有“以篆为宗”“无篆则无以为印”“七分篆三分刻”的说法。
篆刻艺术印章,从古至今,仍是在大篆以前的文字中来求变化,即使大篆没有此字,而用小篆等几体文字来组合一起,也必须巧妙地按大篆情况,进行艺术处理,采用古文字的增省、移位与假借等办法,把不同体的文字笔画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印面文字的“和谐统一美”的自然之效。
在篆刻开始前先要对印章进行“章法”的析解,既“分朱布白”,也就是常说的印面上的“黑白布局”。篆刻布局构图的好坏,关乎最终印章的成型。因此篆刻家每刻一印,都会不惜历时数日,反复推敲,布白精当,方使奏刀。这样才能使印面最后达到疏密虚实有度。
在有了好的章法之后,就要对印章进行实际的操作了。这是就需要靠篆艺刀法,将之前的构图化为一方实实在在,耐看的艺术印章。
在进行篆刻时,无论用什么刀法,都要先学会执刀。五指执刀法,用刀稳健。捏拳式执刀法,可用于刻制大型石章。印人许容《说篆》云:“当审去往浮沉、宛转高下,以运刀之利钝,如大则腕力宜重,小则指力宜轻,粗则宜沉,细则宜浮,曲则宛转而有筋脉,直则刚健而有精神,如一刀不到,则用复刀救之。”此为正宗用刀之道。
篆刻刀法实际可分为两种,冲刀与切刀。
l.冲刀法:顾名思义就是刀锋(角)对外,着力向前冲。冲刀入石有长刀,短刀之分,也有着力深冲或者薄刃浅行之分。线两边都光的谓之双刀,一面光一面毛的谓之单刀,单刀光、毛效果、实际是“向线用刀”与“背线用刀”而得出之效果,向浅用刀则线毛,背线用刀则线光。圆朱文类印多用此法刻治。冲刀法刻出的线条,流利自然。挺劲雄浑。
2.切刀法:传切刀法为浙派印入所创。其刀法具体操作是:刀杆在手呈30一40。角左右,先用刀右角入石使以指力,慢慢运刀切石,直至刀左角人石为止,算完成一次切石动作。切刀法所切出之线,均是直线,要求含蓄并互相衔接,最忌互不连贯。切刀切出之线,峭折钝拙苍劲古朴,很有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在有了基本的技法后,篆刻就要体现“刀趣石味”。在篆刻的印面上体现出篆刻着高雅的艺术品位,精致的布局错落有致,精湛的技艺让篆刻扑拙劲道。
古老篆刻艺术历经时光的变迁,来到今天,之后会如何继续向前,是否会有更进一步的前进和开拓,是我们现在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因此,今天的我们要时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时代的新风,立足古老的民族艺术,积极进取,为古老的篆刻艺术更好的发展,尽己所能。
[1]叶一苇著.《中国篆刻的艺术与技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2]邓散木著.《篆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3]陈浩等编著.《书法篆刻与教学》.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
[4]杨抱林著.《篆刻艺术随笔》. 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l期.
[5]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6]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