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林 安 慧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就提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意思是指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而这一观点恰恰与现代环境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环境心理学的出现也进一步印证了“居”与“气”之间的关系。喧闹的噪音、拥挤的场所,可使一个人同时产生信息超载、过度唤醒和心理对抗等多种负面的心理因素。人们生活在大的社会环境中,不得不为了生存,竭力追赶社会的脚步,充满竞争和压力的工作环境使人们迫切希望居住环境的安宁与舒心。居住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最贴近生活的小尺度系统,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众所周知的“孟母三迁”便是为了一个人的气质的养成,而选择好的居住环境的例子。虽然孟子“生有淑质”但居住环境对人的气质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居住环境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们和容纳着人们的环境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近年来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空间是服务于人的,建筑空间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场所,没有特定的环境与场所,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会同时发生,空间的组织和设计实际上是充当行为导演的工作,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行为和心理的因素,根据人的需求、行为规律、活动特点、心理反应和变化等进行空间的构思,设计创造出人性的空间,以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我们时常可以观察到,当公园或广场中得休闲座椅已经坐有一个人时,通常其他陌生人都会另觅他座,万不得已时,则会分做两端,确保私人领域不被侵犯。 人们在空间中得距离感,使得公共空间中尺度总是大于私密空间中得距离,使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感到舒适与安全。又如,人们对领域感和私密性的控制,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向内”的特征。可以说,人的行为特性决定了空间形态。
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是相互的,空间环境和氛围同样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比如,当人们进入图书馆、博物馆时,总是会不由自主的降低音量,轻声走路,这就是由于图书馆、博物馆这种特有的空间环境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的规避作用。被人们广泛知道的马太效应,越干净的地方越干净,越脏的地方越脏乱。人们总是会被环境所影响,不自觉的成为环境中得一份子。
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中,卸下心防与压力的地方。居住环境是否舒适,对人们的心理与生理健康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城市的迅速扩张与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也逐渐恶化,无论是整体的气候的恶化还是心理压力的增加都进一步威胁着城市中居住着的人们。对与PM2.5指数关注,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增多,人们在与恶劣的环境对抗中,越来越重视生活居住环境的“舒适”问题。舒适的环境总是能带给人们愉快的心情,同时远离污染的环境又利于身体的健康。
舒适度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从生理与心理方面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而进行的综合评价。受各种因素及条件的影响,舒适度会因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结果。由于影响舒适度的因素与条件十分复杂,这是一个因人而异、且很难量化的概念。我们这里分析大多数人对客观环境从生理与心理方面所达到满意的状态。
室内居住空间,是人们居家休息的主要场所。人们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所以家居室内空间的设计是否“宜居”是一个空间好坏的决定性标准。由于科技的介入,室内空间受到室外环境影响越来越小,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空气循环系统。室内温度的高低、光照是否充足带给人们舒适与否最直观的感受。一个宽敞、明亮、通风的室内环境总是能受到人们的青睐。也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随着生态建筑的提出,节能减排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充足的自然光,可以减少人工照明的浪费,双层玻璃则隔绝了室外喧闹的杂音,同时,对室内温度的维持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在北方城市,墙体的厚度和窗户的设计对室内是否保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空调和暖气的应用,可以使室内温度保持在舒适与较舒适的范围,也就是舒适度指数在60到75之间。在北方的冬天,暖气通常过分带走空间中得水分,空气湿度,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多发。适当的室内植物配置,可以维持和补充空气中得湿度。
一个“宜居”的室内空间不但要做到生理舒适的考量,更要体现出对生活在空间中的人的心理是否舒适的关怀。一个空间的尺度感就要首先满足居住者的心理需求与使用要求。如客厅的开间尺度是否在舒适的范围内,是不是能满足人们日常起居与待客的需要。一般3.6米到4.5米是目前常用居住户型中比较舒适的客厅开间距离。同时,电视机的尺寸要与客厅开间成比例选择,有的家庭一味的喜欢大屏幕电视,但是客厅开间距离偏小,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得压迫感。室内空间的色彩不易过于暗沉或强烈。色彩心理学强调,暗沉的色彩容易使人们产生消极的心理感受,而过于强烈的色彩或对比,则容易使人们精神亢奋,对睡眠等产生消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向内的文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而我国的传统的建筑也都是在围墙内做文章,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徽州的民居,亦或是江南园林都是是向内的建筑,所以私密感是否被满足是人们首先关注的地方,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人们在购买房产时,总倾向于远离作为居住区边界与城市公共道路紧邻的房屋。居住空间是一个绝对私人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得所作所为是不希望被看见被评价以及被威胁的。尤其是城市居住区低楼层用户,往往因视觉、听觉的私密性不够而受到困扰,这就要求居住区规划时,能够为居民楼与居住区公共设施提供有效的绿化隔离,尽可能的减少地上停车区域,同时将儿童游戏区等比较喧闹的场所与居住楼进行有效分离。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和中心绿化区是所在居民休闲、娱乐、锻炼、交往的重要场所。应与小区机动车道进行区隔,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而在中心绿化内部应满足隐蔽与瞭望的作用,增强人们对环境的控制力,满足人们对于安全感的追求。
居住区环境受到全球整体气候特征的直接影响,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热岛效应意境从一般的气象问题变为城市生态条件的重要指标,城市居住区的绿化对改善小区内空气微循环系统有着明显的作用,乔木绿化相对于草坪绿化有更为明显的作用。在居住区广泛种草植树不但可以提高城市公共绿地斑块的面积,同时也可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缓解日益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其次,居住区内绿地景观与小型滨水景观对人体舒适度可以产生良性影响。分析表明水体通过水分在自然蒸发过程中由周围环境带走部分热量,从而起到降温、增湿的作用。
一个可以“宜情”的居住区环境,不但可以使人们的身心得到舒展,更可以促进小区内人们的交往,对社区安全也有间接的维护作用。
“居移气,养移体”突出体现居住环境对人们身心的影响,而人们的心理与生理的愉悦与健康也与居住空间有着因果关系的互动。舒适的居住环境是释放社会压力,回归休闲、放松状态的重要场所,居住环境的设计应该从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着手,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的需求。而城市中人们的良好的心态与健康的身体,也助力于城市的良性发展。
[1]徐竟成.朱晓燕.李光明.城市小型景观水体周边滨水区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07.5
[2]郑敬刚.张景光.李有.郑州市热岛效应研究与人体舒适度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5.10
[3]孟子.孟子*尽心篇[D]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4]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