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亮彩
为纪念秋收起义85周年,2012年9月9日,我和几名志愿者由湖南浏阳进入江西铜鼓县采风。
铜鼓县并非产铜,也不加工制作鼓具。传说这里曾天降一块巨石,色似铜,形如鼓,故名铜鼓。然而就是这个地处江西西北边陲、面积1548平方千米的山区县,在85年前擂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鼓点”——这里是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这是毛泽东的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中的诗句,其中的“修铜”就是指江西的修水、铜鼓两县,“平浏”是指湖南的平江、浏阳两县。
如今,这里的红色旅游搞得红红火火。2009年,铜鼓县在距县政府左侧150米处(当年秋收起义阅兵旧址)建立了占地面积40亩的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广场中央矗立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上书“秋收起义阅兵纪念碑”9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阅兵广场入口处是景观大道,大道两边为景观纪念林,一组景观石雕坐落于此,成为铜鼓县境内有关与秋收起义紧密相关的重要纪念场所。每一块景观纪念石雕上都刻有一副对联。现摘录几则,以飨读者。
“化险福地”联:
铜鼓非铜,无声胜有声;
月形似月,遇险能化险。
提到毛泽东在此地领导秋收起义,就不能不说到毛泽东遇险的故事:
1927年4月以来,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曾经携手合作、共同进行国民革命的国民党和共产党至此完全决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为了向国民党讨还血债,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秋收起义。1927年9月6日,中共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从安源出发前往铜鼓领导秋收起义。9月9日,行至浏阳张家坊(与铜鼓县排埠乡月形湾交界)时,毛泽东被国民党团防局清乡队扣留,在押往团防局途中,毛泽东急中生智把身上的4块银元往地上一抛,趁团丁哄抢银元之机,毛泽东连忙跑上山坡跳进一口茅草茂盛的水塘躲起来。团丁们围着水塘搜索,有好几次枪在毛泽东的头顶晃动,但还是没有被发现。因这里已属铜鼓县地界,加上天色已暗,团丁见搜索未果便撤离了。毛泽东此时鞋也弄丢了,脚也伤得历害,但他顾不上这些了,光着脚翻山赶路。山道上,毛泽东遇到一个打柴人。毛泽东自我介绍说:“我是湖南的一名生意人,前往铜鼓县城采购纸品,不想途中遭到土匪抢劫。”打柴人对光着脚丫、走路有些瘸的毛泽东非常同情,当即把毛泽东带到山下的吴家祠堂安排吃饭和住宿,次日早晨又为毛泽东买了一双草鞋,并亲自带路送毛泽东去铜鼓县城。11日清早,毛泽东在铜鼓县城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官兵举行出征阅兵仪式。毛泽东上井冈山后,经多方打听,得知这个打柴人正是排埠乡月形湾人,名叫陈九兴。解放后,毛泽东不忘旧情,还给陈九兴写过信,称他是“救命恩人”。
如今排埠乡月形湾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一尊农民打扮的毛泽东铜像高高矗立,当年毛泽东住过的吴家祠堂,也已经修复。参观者络绎不绝,传颂着毛泽东“脚踏两省地,四元定乾坤”的动人传说。
“武曲宫”联:
许仙试剑,石破天惊,文宗观日添浩气;
铜鼓点兵,山摇地动,武曲扬旗显威风。
武曲宫位于铜鼓县城南南路屏风山,建于清乾隆年间,扩建于清道光年间,是铜鼓客家的习武之地,也是该县历史上唯一和最早的演武馆。1927年,毛泽东在铜鼓领导秋收起义期间,武曲宫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的屯兵之地,并在此创办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新兵训练处。训练的内容主要是革命形势和军事训练。培养新型的听党指挥的指战员。教官陈伯均,四川达县人。1926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秋收起义时,在第三团任排长。后来成为共和国上将,与刘伯承元帅一道创建了我军高等军事学校,任副院长、院长。另一个教官是张子清,湖南桃江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秋收起义部队三团二营营长。在井冈山斗争中牺牲。
“奎光书院”联:
生态奇观,碧水青山铜鼓石:
人文典范,红旗古镇客家风。
奎光书院坐落于城北,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当地早期主要教育场所,铜鼓客家有名之士多出于此。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一营驻此。次年,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上井冈山路过铜鼓县城时,军部也设在奎光书院。
“万寿宫”联:
谋解放,闹翻身,万寿宫中筹善策;
构和谐,求发展,中南海里谋宏韬。
万寿宫是为纪念江西地方保护神——福主许仙真君(许逊,晋代道士)而建造的寺庙宫殿。因宋真宗赐名为“万寿宫而更著名。排埠万寿宫,是光绪年间由当地村民捐资修建的后来这里成为当地百姓聚集地及竹木商人的会馆。如今的排埠万寿宫远不止是为纪念许真君,也是一个革命历史纪念地1927年9月15日,在秋收起义部队先后受挫的危急关头毛泽东率领损失惨重的第三团由浏阳上坪回师铜鼓休整,团部就设在排埠乡万寿宫。在万寿宫的三天二夜时间里,为伟人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思维空间,“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系列战略思想开始萌芽,为“三湾改编”和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1927年9月17日,毛泽东率领第三团离开铜鼓,踏上文家会师、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