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冬梅,员立亭
(商洛学院图书馆,陕西商洛726000)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数字鸿沟,农村信息贫困既是“三农”问题在信息时代的新的表现,也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切入点。虽然造成农村信息贫困的因素很多,但最终都是通过农民信息获取表现出来,如农民不愿获取、不便获取甚至不能获取等。
笔者以陕西省为例,从农民(即获取)的角度考察当前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商洛学院作为陕西省属地方性大学,其在校生近70%来自省内不同地区农村,这为问卷调查提供了天然便利。本次调查选取来自陕南、关中及陕北不同县区农村地区的学生共350名,通过这些学生向其所在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剖析制约农户信息获取的原因,以期为解决农村信息贫困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陕西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西部地区省份,农业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9.38%,特定的省情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在陕西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有力推动下,通过实施“乡乡有网站”、“村村通广播电视”以及“信息入村”等工程,使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448万户,其中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14万户。同时,全省11个地市已全部实施“乡乡有网站”工程,共建成乡镇政府门户网站1 220多个,累计建设完成2 512个村级信息服务站,已实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全覆盖[2]。另外,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也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陕西农业信息网每年发布10 000多条重要综合性农业信息、3 000余条农业新闻信息、1 500多条农产品市场分析及预测信息,全省网上促销成交额达到20多亿元,受众近百万。
随着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推进,农户信息需求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调查中发现,陕西农民信息需求已经由以往相对单一的农业科技信息需求逐步向包括农业科技、农技培训、市场价格、农业政策、务工就业、文化娱乐等综合性致富信息需求转变。从表1可以看出,问卷调查中在最需要的信息类型的回答上,排第1位的是农技培训,排第2位的则是市场价格,农业政策位列第3,而这3项总和占总调查人数的85%。由此可见,目前陕西农民最迫切需要的还是农业生产相关信息。从表2可以看出,在最难获取的信息类型回答上,市场价格和农业政策的排序虽有变化,但农技培训、农业政策和市场价格3项总和依旧超过了总调查人数的80%。可见,农业技术、农业市场等致富信息是农户最迫切需要的信息,但因为种种因素制约却同时也成为农户最难获得的信息。
表1 农民最需要的信息类型
表2 农民最难获取的信息类型
调查显示,当前广大陕西农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依然是电视广播报纸、亲朋好友及邻里、农村基层组织、农业科技下乡等传统媒体,但一部分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较高的农民已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或计算机等现代信息终端,从互联网来获取更多的实用信息。这说明陕西农民对信息获取的途径正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过渡,互联网正逐步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农户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仅能及时获取各种有用信息,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反馈和发布信息。调查中发现,目前陕西农户信息反馈或发布渠道不畅通,近20%的农民不知如何反馈或发布信息,约15%农民找村长或信息员,约55%农户找亲朋好友,约7%农户通过电视或报纸,只有约3%农户尝试利用网络发布信息。但实际上,亲朋好友或村长受水平所限往往很难解决反馈者的疑问或要求,而广播电视及报纸的信息发布和反馈的成本又过高,最终大多数农民会选择放弃。
我国各级政府是最大的信息生产和发布主体,而县乡镇村等基层组织不仅是上级政府与农民之间信息传递的纽带,更是农村信息的重要生产源[3]。因此,基层政府及其干部的利益、理念、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民信息获取的效果。基层政府干部虽负有宣传、贯彻和执行上级政策的责任,但往往有时会在自身政绩、个人升迁、财政收入等现实利益的驱动下,通过隐瞒或曲解上级政策信息等方式来影响农民对政策信息的获取,从而达到巩固和防止控制权流失的目的。另外,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那些政治觉悟高、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和影响力的乡镇和村组干部往往扮演着农民“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翻译”、解释和传播,从而引导农民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例如陕西省勉县周家山镇留旗营村,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重视和努力下,“中央1号文件”颁布后,他们充分利用黑板报及村喇叭等形式及时传达“中央1号文件”,使农民在较短时间内吃透了文件精神。再如陕西省子长县园子镇吴家坪村,村委会名存实亡加之村组干部责任心差,使该村近90%农民不知道“中央1号文件”是什么[4]。因此,在农民对信息的获取中,基层乡村干部的责任心和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而言,信息内容本身以及信息传播媒体都会影响到农民信息获取的水平与程度,信息数量越丰富且内容符合农民需求,信息传播的媒体越贴近农民生活,就越容易被农民接受和获取。但目前,陕西省农业信息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报道深度不够、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结构上综合性信息多而专业性信息少,报道领导活动的信息多而指导生产经营的信息少;在深度上反映现象的信息多而深度报道少,反映市场供需的信息多而帮助农民分析预测的信息少;并且虚假信息坑农骗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这些都不利于农民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另外,陕西农民因种种原因获取农业信息的媒体和渠道也非常有限。电视虽然是广大农民最喜欢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媒体,但因为目前涉农频道少,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低,以及电视媒体信息不能选择且无法保存等原因而影响到农民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5]。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农村的新兴媒体,利用计算机或手机通过互联网虽能更好地帮助农民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获取,但互联网相对高的成本和技术门槛往往会使绝大多数农民望而却步,更不用说有效使用了。
作为信息获取的接受者和利用者,农民对信息信息获取的效果还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经济条件、信息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谭英主持的农业部课题《基于网络媒体的农民培训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不同文化程度农民接受信息的效果有较大差异,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对信息的关注度、理解度和信奉度也越高。陕西农民受教育平均年限为8 a左右,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农民对信息的重要性认知不够,以及对信息的真伪筛选能力弱,信息内涵理解的能力差,从而影响到对信息的捕捉和获取效果。经济条件对农民信息获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众传媒及终端的消费和购买上,如以报纸、书刊的订阅或购买,尤其是计算机硬件的购置和后续还有网络费、软件费、维修费等对收入尚待提高的陕西农民来说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6]。另外,陕西农民除西安及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县城周边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较强外,绝大多农村地区的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认识不足或无可奈何,缺乏获取和应用信息的主动性。调查中发现,仅有51%的农民知道自己缺信息;35%的农民认为自己不缺信息;而高达14%的农民竟不知道自己到底缺不缺信息。
农民信息获取是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受信息发送者、信息本身、信息媒体、信息接受者等微观制约因素外,还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有效解决农民信息获取难问题就应变革摒弃“重建设,轻利用”的传统思想,充分重视农民在信息获取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和问题。首先,陕西各级政府尤其是农村基层政府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民信息有效获取对解决农村信息贫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意义,把涉农信息服务纳入基层县乡(镇)政府职责范畴[7]。其次,基层干部尤其是农村村组干部也要认识到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也是自己的份内工作,而不是额外工作,充分发扬农村干部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积极主动地充当好农民“意见领袖”的角色,最大限度地使农民能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8]。
在对农民进行信息传递和服务的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农民信息获取及其利用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农民信息需求,并结合农民信息需求的季节性、地域性、时效性等特征来确定信息开发和服务的具体措施。
农业信息资源是农民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源头,因此,农业信息资源的丰富和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的效果。针对陕西农业信息结构不合理、深度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应从3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是针对性地开发。针对陕西农民信息需求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价格市场、农业最新政策、农民外出务工等农民迫切需要但却最难获得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开发。其次是强化相关标准。在农业信息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建立从信息采集、传递、发布到反馈等各环节在内的统一的数据信息标准,确保信息的权威、真实、科学,切实提高信息的深度与质量。最后是整合信息资源。在政府的统筹和协调下,逐步整合分散在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各类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单位的农业信息,通过整合与共享使农民能更顺畅、方便、低成本地获取所需信息。
信息供给模式本质上就是信息生产者向信息利用者提供信息产品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供给以及市场供给等方式,信息供给模式也直接影响着农民信息的有效获取。由于农业信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是农村信息的供给主体,保证农业信息供给以公益为主。但政府供给的信息多是宏观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都比较差,不能满足农民日益丰富且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就需要通过市场供给的方式来提高农村信息供给的效率和灵活性[9]。另外,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第三部门与农民存在利益一致性和合作性的关系,其在信息供给中,既能弥补市场供给公益性不足,又能克服政府低效率、欠灵活的缺点,因此,其是政府和市场供给2种方式的有益补充。所以,只有创新信息供给模式,建立起以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第三部门补充相结合公益为主的多元化农业信息供给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陕西亿万农民。
由于主客观等多种因素,农民信息获取的渠道单一且反馈不畅。所以,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让信息能够最终顺利到达农民手上。首先,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是农民信息获取的桥梁,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条件。当前,要解决好陕西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是在做好“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计算机网络进村入户工作,切实建设好乡村基层信息服务站,通过信息服务站利用互联网及其他媒介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送到广大农民手中,同时使农民需要发布的信息和咨询的问题得到快速地解决,从而实现农业信息传播和反馈畅通无阻[10]。另外,也要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电视是广大农民最喜爱的媒体,可以在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建立地方性农业频道,主要播放一些贴近农村、贴近农民、通俗易懂的节目,着重向本地农民传播有关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新品种、国家农业政策、农产品销售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在节目制作上也应注重于广大农民朋友的反馈和互动。
农民自己会寻找、获取和利用信息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要改变目前陕西农民对农业信息认识和应用的懵懂状态,就必须通过培训来提升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11]。在培训对象上应选择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农民和致富能手,并从政策倾斜、信息提供、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他们立足农村,开拓创新,发展农副业。在培训内容上,应注重对农民信息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培养,使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并善于从最常用的涉农网站和相关媒体获取所需信息。在培训方式上,可以依托正在实施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教育培训项目来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与应用技能。
[1]温暖,胡峰,冯晓,等.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9(2):7.
[2]李尚民.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3):197-199.
[3]信丽媛,宋治文,贾宝红,等.天津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2):28-29.
[4]张鹏.农民信息获取与政府职责[D].天津:南开大学,2009.
[5]赵锦域.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6]徐雪高,靳兴初.农民获取不同类型信息的渠道结构现状及成因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46-48.
[7]樊丰.以信息化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2):16.
[8]杨诚.我国农民信息消费力现状与提升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8):4266-4269.
[9]王栓军,孙贵珍.基于农民视角的河北省农村信息供给调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393-398.
[10]肖运安,王小雄.我国农民获取信息的障碍与对策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6):106-108.
[11]李昊.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