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奥利66号的选育技术

2013-07-19 07:56王高鸿郑向阳申建国王满富杜艳伟李彦芳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郑单奥利晚熟

王高鸿,郑向阳,申建国,王满富,杜艳伟,李彦芳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山西长治046011)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年种植面积在2 500万hm2左右[2],其总产量世界排名第2[1],同时也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3]。目前,我国玉米年总产量虽已达到1.2亿t以上,但远不能满足玉米的日益增长需求,快速增加玉米生产总量是当务之急[4]。

当前,玉米已成为山西省第1大作物。据统计,2011年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达164.67万hm2,居全国第3位。其产量水平直接影响山西省粮食产量的高低[5]。在玉米增产诸因素中,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6]。因此,开展高产、稳产、抗病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和推广应用历来是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4],这对提高山西省玉米育种水平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玉米新品种奥利66号连续几年在山西省各类试验示范及区域性试验中,均表现高产、稳产、抗病、丰产潜力大、综合抗性好等优点,并于2010年5月28日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七次会议审定通过。

1 品种来源及亲本选育

1.1 品种来源

玉米新品种奥利66号是山西省黎城县奥利种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以自选玉米自交系8639H作母本、F138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1.2 母本选育

自交系8639H是以543为母本,以178、齐319和齐318的花粉混合后为父本,杂交后南北穿梭育种,连续自交8代选育而成。

1.3 父本选育

F138是以瓦138为母本、U8112为父本杂交后自交3代,用U8112回交1代后南北穿梭育种,再自交5代选育而成。

2 产量表现

2.1 品种比较试验

奥利66号于2005年开始在山西省黎城县奥利种业有限公司科研基地参加鉴定试验,产量12 858.0 kg/hm2,比对照农大 108(10 320.0 kg/hm2)增产24.6%;2006年在山西黎城县奥利种业公司科研基地进行鉴定、品比试验和大面积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 12 964.5,12 327.0,11 773.5 kg/hm2,分别比对照农大108(9 682.5 kg/hm2)增产33.9%,27.3%,21.6%。且其农艺综合性状好,各小区间的产量差异不大,稳产性强。

2.2 山西省预备试验

奥利66号于2007年参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区预备试验,增产点数为100%,最高可增产29.5%,最低为6.3%。产量最高13 696.5 kg/hm2,最低为8 854.5 kg/hm2,各点的平均产量达到了11 925.0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9.9%(表1)。增产点数和增产百分比名列前茅,可继续进行下一年度的区域性试验。

表1 奥利66号2007年参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区玉米预备试验结果

2.3 山西省区域试验

奥利66号于2008—2009年参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玉米区域试验。其中,2008年奥利66号平均产量为11 275.5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8%;最高产量达13 374.0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1%。12个试点中有10点增产,增产点数为83.3%(表2)。

表2 奥利66号2008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玉米区试C组试验结果

2009年奥利66号在山西玉米中晚熟区区域试验中,12个试点平均产量为10 285.5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5%,排在所有参试品种的第9位。其最高产量为12 696.0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2.4%。在12个试点中有8点增产,增产率为66.7%(表3)。2008,2009年2 a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为10 780.5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7%。超过省区域性试验所规定的2 a平均产量超过5%的底线,可以通过审定。

2.4 生产试验

2009年奥利66号参加山西中晚熟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 978.5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1%,超过了5%的规定,且田间考察没有主要病害的发生,符合审定的要求。2010年5月28日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七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晋审玉2010019。

表3 奥利66号2009年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区试B组试验结果

3 特征特性

3.1 形态特征

该品种幼苗叶色浓绿,叶片细长,植株高大,株型紧凑,活秆成熟。株高300cm,穗位高100 cm,雄穗分枝14~18个,花粉量充足,花药黄色,雌雄协调,花丝粉红色,果穗长筒型,穗轴粉红色。穗长22.2 cm,穗粗5.2 cm,穗行数16.2行,行粒数40.1粒,粒色橘黄色、马齿型,百粒质量36.6 g,出籽率82.2%。

3.2 生物学特性

该品种属中秆匀穗型杂交玉米,株型紧凑、矮健,丰产潜力大;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28 d左右;根系发达,抗倒伏,抗逆性强,适应性好;适宜种植密度为5.25万~5.70万株/hm2。

3.3 抗病虫特性

2008—2009年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该品种高抗青枯病,抗丝黑穗病、穗腐病、矮花叶病,中抗大斑病、粗缩病。

3.4 品质化验结果

该品种籽粒容重776 g/L,达国家一级标准。粗蛋白含量9.92%,粗脂肪含量4.37%,粗淀粉含量70.18%,赖氨酸含量0.35%。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种植区域

奥利66号适宜在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区及东北、华北和西南的各种肥力地块上种植。由于奥利66号耐瘠性强,在丘陵山区中等及中等以下肥力地块也能取得较好的产量。

4.2 种植密度

该品种属中秆匀穗型,株型紧凑,种植密度以5.25万株/hm2为宜,不宜超过5.70万株/hm2。

4.3 施肥技术

根据区试和品比试验跟踪调查,为充分发挥奥利66号丰产潜力,其应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应按照“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苗肥,重施拔节肥,猛施攻苞肥,补施粒肥”的要求,播种时施足底肥,以农家肥为主,每公顷配以过磷酸钙600~725 kg;4~5叶期施苗肥,每公顷施尿素90~120 kg;9~10叶期施拔节肥,每公顷施尿素150 kg;15~17叶期施穗肥,每公顷施尿素180 kg。施苗肥后要浅中耕除草,施拔节肥和孕穗肥后均应进行中耕除草,并配合培土起垄。

4.4 病虫害防治

奥利66号在幼苗期用敌杀死乳油或呋喃丹防治地下害虫,大喇叭口期用杀虫双颗粒点入玉米心叶,防治玉米螟,其他病害由于发生感染较轻,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防治。

5 制种技术

奥利66号自审定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多年、多点、大面积制种试验,该地区目前是我国玉米杂交种的最佳生产基地[7]。西北地区制种田以每公顷母本种植6.00万~6.75万株,父本保苗约2.25万株为宜。父母本行比按4∶1或6∶2种植,父本的行距要留足0.6 m,不然会影响父本生长而导致花粉量不足或花期不遇。父母本要同期播种。西北地区制种产量在4 500 kg/hm2左右。

6 讨论

随着郑单958等紧凑型玉米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大面积推广,实现了利用紧凑型理想株型育种提高产量的跨越[8],从而为育种工作者指明了在北方春玉米区重点选育耐密型高产品种[9],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产量。这也是选育紧凑型玉米来提高密度,以促进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10]。因此,提高密度不仅是玉米不断高产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玉米育种选择效率的重要配套措施[11]。只有在高密度下,玉米的各种优良基因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12]。

[1]张士孝,张寿阳.浅析玉米种子安全生产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J].农业科技通讯,2009(8):33-35.

[2]曾苏明,郭新平,张肖红.不同种植行距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46-48.

[3]段民孝,王元东.中熟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京科528的选育[J].作物杂志,2009(4):116-118.

[4]孙本喆,郭新平,曾苏明,等.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玉米科学,2003,11(专刊):32-33.

[5]张志慧,郭锐,钮笑晓,等.玉米新品种大丰26号选育报告[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08-410.

[6]戴景瑞.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6.

[7]翟群社,卜建军,胡海军,等.搞好玉米制种生产的基本流程[J].中国种业,2012(11):24-26.

[8]马娟,王铁固,张怀胜,等.玉米叶夹角、叶向值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5):15-19.

[9]杨红旗,路凤银,郝仰坤,等.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368-373.

[10]李妍妍,景希强,丰光,等.我国不同时期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变化分析[J].玉米科学,2010,18(3):37-42.

[11]徐宝峰,王越人,许正学,等.提高玉米种植密度选育自交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4):122.

[12]冯健英.美国先锋玉米种质在黄淮海地区的利用现状和前景[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9):57-59,68.

猜你喜欢
郑单奥利晚熟
不同地点玉米品种郑单958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
晚熟的记忆
猪一样的室友
玉米新品种展示筛选试验初报
晚熟
会宁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期试验研究
Supreme的潮牌故事——奥利奥联名饼干一块卖出7000美元
是谁唤醒了春姑娘(上)
一句话等
晚熟宽柄芥(酸菜)新品种渝芥1号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