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移动图书馆热的冷思考*

2013-07-18 05:41卢章平江苏大学图书馆江苏镇江212013
图书馆建设 2013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服务

苗 松 卢章平 (江苏大学图书馆 江苏 镇江 212013)

王正兴 (淮海工学院图书馆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移动图书馆是把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图书馆以外的空间和载体上,使人们不在图书馆也能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如“汽车图书馆”、“骆驼图书馆”利用交通工具将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延伸到不能到图书馆来的读者面前;“手机图书馆”以无线方式将图书馆的各类服务延伸到读者的手机上,等等。而近年来的移动图书馆热主要就是“手机图书馆”热。有人分析,“中国图书馆界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春天已经来到,属于图书馆读者的享受文化服务的饕餮盛宴——移动阅读已经粉墨登场了”,“未来的图书馆主流服务模式非拓展移动图书馆服务莫属”[1]。我们没有理由反对这种充满诗意的激情表达,也没有证据怀疑这种模糊的预言,但是笔者更愿意冷静地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主流模式”去思考其与图书馆的根本宗旨、阵地优势、基本职能、主流读者、服务导向等方面的关系。

1 我国近年的移动图书馆热

1.1 图书馆界理论研究热

2004年前后,我国开始有学者关注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2]。2007年11月和2009年6月召开的两次“世界移动图书馆会议”以及2009年和2010年召开的3次“手持图书馆联机会议”[1]给我国图书馆界带来很大的推动,2009年起我国关于移动图书馆研究的论文量开始快速增加[3]。2010年则是我国图书馆界移动图书馆研究热的标志性的一年,2010年4月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在北京召开了“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理论与实践”[4],同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的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进行了“移动数图研讨”[5],两个会议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与交流。特别是201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移动阅读与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移动环境下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立项,反映出了政府对移动图书馆研究的关注。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再次为“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与服务策略研究”立项,更推动了中国移动图书馆的研究。自2010年9月《中国图书馆学报》以15个页面的大篇幅发表了宋恩梅、袁琳的论文——《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来,至笔者截稿日止(2012年11月11日),《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共发表本专题论文94篇,仅2011年CNKI(中国知网)收录的各类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中关于本专题的论文就达119篇[3],研究内容涉及理论领域的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现状、模式与展望;技术领域的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平台与设备;应用领域的移动图书馆调查实证与案例分析。

1.2 各类图书馆实践尝试热

西方发达国家的移动图书馆建设始于2001年,据报导,“美国有超过44%的大学图书馆和34%的公共图书馆都为用户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未提供移动服务的图书馆中有40%的图书馆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推出移动图书馆服务”[6]。

2005年6月,上海图书馆开通了全国首家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图书馆。随后,一些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也相继开通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移动图书馆服务[3]。据调查,到2011年4月,我国已有49家图书馆开展了移动图书馆服务,该服务的发展势头相当强劲[7]。

从移动图书馆开展的服务项目来看,目前,我国移动图书馆建设主要有两大层次,3种类型。第1个层次,基于手机短信等的信息服务,其中包括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如图书馆介绍、通知、公告、借还提醒、书目检索等)和扩展服务(如天气预报、地图导航、网站索引等)。第2个层次,数字资源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如在线报刊、电子书、音频、视频等)。根据高春玲对中美两国移动图书馆服务项目的有关统计[1]并参考茆意宏的研究成果[7],笔者对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项目分类进行了分析(见表1)。

表1 中美图书馆移动服务项目比较

由表1可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服务项目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服务项目数量,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目前还仅限于基本服务层次。

1.3 相关行业参与热

在国外,移动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关注的热点,更是信息技术公司、网络数据库厂商、网上学习社区等不同层面的行业和人士所热切关注的。例如, 美国的“手持图书馆员联机会议”就是由提供移动图书馆系统支持和相关服务的公司、网上学习开放社区和提供短信提问查询服务的公司多方联合发起并赞助召开的[8]。在移动图书馆建设实践中,图书馆系统软件厂商在现有产品中开发并新增适用于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功能模块[9];数据库生产商为电子数字资源的移动查询及相关服务提供支持,移动产品的开发和改进正在不断为移动用户增值[10]。

与国外移动图书馆一样,我国移动图书馆热同样涉及许多行业和相关人士。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的第一篇论文便出自于一名法学家的手笔[2],首先探讨国内移动图书馆的解决方案和实现机制的则是一名数据商老总[11],许多软件公司也高调关注移动图书馆服务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验证。例如,重庆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厦门尚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厦门图书馆分别联合构建了图书馆的WAP网站;各地移动运营商主动在短信服务平台上与图书馆合作,如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与上海图书馆合作,将图书馆已有的系统功能延伸到移动网络平台上;一些数据库生产商更是加大投入,抢先机占领移动图书馆市场,打造数字阅读平台——“读览天下”,目前已经实现了“一条终端+内容+渠道”高调入驻iPad[12]。“书生移动图书馆”则走高校图书馆路线,已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签订了移动图书馆合作协议。

2 移动图书馆服务冷思考

2.1 防止图书馆事业“去宗旨化”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陈焕文先生曾形象地将图书馆比作“火车”;他认为,价值观决定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我国图书馆价值观)决定图书馆这列“火车”要往哪里开[13],同样移动图书馆热的方向也决定于图书馆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人人自由平等获取图书馆资源的根本宗旨,就是图书馆的公益性。

在移动图书馆环境下,如果读者要享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就必须使用一定的移动终端,并且还需要为此支付相应的费用。越是使用高档终端、高速网络和承担大流量消费的读者,其获取信息的方式就越便捷,获取的信息也更多。这就是目前移动图书馆隐含的“富人优先”原则。在我国,以手机为例,虽然中国目前的手机普及率很高,但是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还是相对较少,由此必然会因信息掌握的多寡而导致信息鸿沟,甚至引发信息分化问题。而中国广大农民的信息分享条件更不乐观,他们缺乏基本的信息交换基础设施,甚至缺乏起码的基本现代信息交流工具。一份调查表明:83.1%的被调查者没有电脑;81%的被调查者对上网操作一无所知[14]。可见,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交流行为的影响很小,网络资源、移动资源的发展对于他们意味着信息鸿沟的加深!

多年来,图书馆人利用骆驼、汽车将图书馆的服务移动到贫穷落后的边远地区,为的就是遵循“平等”的宗旨,以解决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带来的信息不公平问题,如今我们利用网络将图书馆服务移动到持有高档阅读器并有较高信息消费承受能力的人手中,更不能忽视图书馆如何向没有能力获取移动资源的用户提供服务这个迫切的问题。

2.2 防止图书馆功能发挥的“去阵地化”

图书馆的空间优势、馆藏优势、环境优势、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优势说到底是一个实体优势,阵地优势。在大力发展移动图书馆和将其视为“主流模式”时,图书馆的阵地优势将受到影响。图书馆是社会组织实体,必须具有特定的运行环境、设备和场所。图书馆的运行必须是知识载体和读者、馆员三者之间的互动[15]。北京大学图书馆110周年馆庆拍摄的专题片《天堂图书馆》(http://pkul110.lib.pku.edu.cn/library_video)用浪漫主义手法真实表现了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活动阵地——如同天堂般神圣,如天堂般富有,如天堂般美好!这一切是移动图书馆所不能取代的。最近,美国等国家的一些图书馆在移动图书馆热的同时正在兴起一股“复古图书馆热”:数字风波刮到了图书馆,就该是庆祝图书馆的一些传统品质的时候了,图书馆不但不需要不断更新,相反需要保持本色。因为人们喜欢古老的图书馆,没有比图书馆本真的回归更有价值了,对图书馆内部面貌的复古是图书馆未来最需要的,图书馆应该好好利用这一优势,人们才会欣然向往[16]。越时尚越传统,越现代越怀旧,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迪。

2.3 防止图书馆投入“去资源化”

在我们国家,各类型图书馆的经费都比较紧张,条件相对较好的高校图书馆的经费预算也是刚性的,且每年只能小范围调整。若图书馆过分强调向移动服务转型,建设、发展图书馆移动服务就必然需要投入大量设备购置费、软件平台搭建费等,支付高额的网络流量费和系统维护费,势必将出现图书馆投入的“去资源化”倾向。

据了解,图书馆搭建一个移动服务平台一般需要约100万元的经费,年均维护费不低于5万元。更重要的是,即使图书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最后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应有的效益,因此其还要考虑投入效益比的问题。

文献资源的累积性和电子设备的更新性应成为图书馆决策者权衡经费持续投入的主要参量。图书馆的生命力在于资源,特色资源建设能够显现一个图书馆的学术地位。现在很多人感觉只要有电子资源就可以满足读者需求,实际上纸质资源除了内容具有学术价值以外,其文献本身还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其他方面的价值,特色资源对一个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学校拥有了这些资源也就是拥有了某几个学科的制高点[13],可见资源建设才是图书馆的重中之重,相比之下,移动图书馆项目建设应找到更恰当的点和度。

2.4 防止图书馆服务的“去主流”化

移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阅读活动中的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以及浅阅读、悦读等信息利用。对于移动图书馆服务,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均表示用户量不多[17],国家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用户使用率不高[8],当然其中宣传不够[8]是原因之一。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在于移动服务不是图书馆主流读者的主流需求和主流学习方式:①喜欢利用移动设施获取知识信息的不一定是主流读者。青年人喜欢移动设备不离手,但他们中因做学问需要以信息消费获取学习和研究资源的并不多;②移动图书馆服务不是主流服务项目。移动服务以新闻性、消息性基础服务为主,即使是资源服务项目也是娱乐、消遣大于学习、求知;③无论是求知学习还是科研攻关,移动服务都不是获取资源的主流方式。人们常常用“求知”表达知识获取的方式,求知的过程就像登山,置身书山,旁征博引,结合实验,引经据典,这种效应是移动终端所无法实现的;④移动学习不是主流学习方式。移动图书馆为读者利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但是即使是最时尚的“网络一代”的大块学习时间还是在书桌前,而不是用一部手持终端学习;⑤移动服务不是主流读者需求。根据文献统计,目前利用图书馆移动服务的读者比率较低,在我们的服务访谈中也发现读者对移动服务依赖性并不强烈[8,17]。⑥移动阅读的动荡性、片断性、不安全性和不健康性都值得关注。

2.5 防止图书馆读者的“高消费”化

读者除了使用校园网的WIFI网络访问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系统外,主要使用的还是收费的手机服务网络,因此其需要向移动运营商缴纳通讯费用。上网费用也是阻碍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另一瓶颈。例如,当读者使用手机通过移动图书馆的WAP网站下载资源或进行流媒体点播时,运营商将按流量向读者计费。上网费用过高将导致读者放弃使用这些服务。一项调查表明,超过20元/月的资费可能会削弱读者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意愿[18]。在同样付费的情况下,读者可能会选择其他服务供应商。另外,与电脑相比,移动设备的软、硬件的局限性(屏幕小、输入不便、电池续航能力有限、网速较慢)也是阻碍移动图书馆应用的主要原因。

3 移动图书馆服务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3.1 图书馆立足基本移动服务,走“联盟化”之路。

目前移动终端与数字资源之间存在多种技术门槛和障碍。就资源层面而言,数字图书出版机制尚未成熟,全文移动服务尚未真正普及,目前图书馆可提供浏览、下载的数字资源较少;而数量众多的商业移动阅读网站却以丰富的资源、便捷的服务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用户。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应将移动服务定位在第1个层次的基本服务。在这样的定位基础上,不是每个图书馆都要建设平台,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和人力运行服务系统,其可以通过联盟的方式探索合作服务,如一个地区的图书馆联盟、一个区域的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共同搭建一个移动服务平台,既便于区域内图书馆联盟业务的开展(如联合目录查询,通借通还的实施等),又拓展了移动服务的资源、信息和交流空间,也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3.2 资源的移动服务依托于媒体产业,靠“市场化”繁荣。

高春玲设想通过打造“移动技术+移动设备+图书馆资源”核心服务链条留住图书馆读者,让图书馆读者回归阅读,并从浅层次阅读向深层次阅读推进的思路[1]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目前我国常用的数字资源不是图书馆资源,而是供应商提供的资源,对于这部分资源,图书馆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真正属于图书馆独有的纸质载体特色资源、自有资源的全部数字化不是图书馆能力所能及的。所以高春玲的“核心服务链”至少目前是不存在的。事实上,移动图书馆已经具备了新媒体的数字性、交互性和非线性传播的3个特征,有学者建议“进一步发展移动图书馆应从新媒体入手”[19]。这样可以让“移动图书馆”以一种移动阅读的媒体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从公益事业进入媒体行业。其中移动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及内容提供商、终端用户共同构成移动阅读产业链;产业链的参与者各司其职、合作共赢,公众则在媒体化的资源服务中自主选择,明白消费。只有在这样一个市场化环境里,移动阅读才能健康发展,最终走向繁荣。在移动阅读产业链中,图书馆是内容提供的合作者,或者说是团体终端用户,而不是主导者,在这个意义上,“移动图书馆”不是图书馆,也不是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只是信息资源的媒体化服务产品。

3.3 移动图书馆建设应向“公益化”迈进

知识信息的自由平等获取是人们对图书馆功能的期待,也是图书馆人不懈的追求,更是各国政府不断努力的方向。移动资源的公益化、真正形成完整意义的移动图书馆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如何解决已有文献的数字化,如何实现数字资源的开放获取及用户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我国需要制定一系列法规、标准、制度。在美国,通过各种项目资金以及若干社会其他资助和IT行业与图书馆联盟合作的形式,解决文献资源数字化的技术、经费问题,由图书馆担当“社会均衡器”的角色,实施开放获取的运行与管理[20]。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移动图书馆建设会以更快的步伐向“公益化”目标迈进。

[1]高春玲.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 PK[J].图书情报工作,2011:(5)63-66, 44.

[2]吴志攀.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 :移动读者的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2-5.

[3]刘红丽.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与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2): 92-97, 112.

[4]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理论与实践[EB/OL].[2012-02-08]. http://www.sal.edu.cn/Forum/rc.asp.

[5]2010 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EB/OL].[2011-10-30].http://202.118.250.137:88/subject .

[6]Cathy D R, Mattew C,Joanne C,et al. Perceptions of Libraries,2010:Context and Community[EB/OL].[2011-04-22].http: / / www.Oclc.org / reports /2010perceptions /2010perceptions-all. Pdf.

[7]茆意宏.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 35-41.

[8]The Handheld Librarian Online[EB/OL]. [2010-01-10 ]. http: //www.handheldlibrarian. org/sponsors/.

[9]Mills K. M-Libraries: Information Use on the Move[EB/OL]. [2011-12-28]. http://arcadiaproject.lib.cam.ac.uk/docs/M-Libraries_report.pdf.

[10]Thomas L C. The State of Mobile in Libraries 2012[EB/OL]. [2012-02-08].http://www.thedigitalshift.com/2012/02/mobile/the-state-ofmobile-in-libraries-2012/ .

[11]姜海峰.移动图书馆的兴起和解决方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 :12-15.

[12]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首个正版电子杂志平台入驻iPad[EB/OL].[2012-03-30].http://www.chinaxwcb.com/2010-08/05/content_203761.htm.

[13]程焕文.用理念引领发展[EB/OL].[2012-11-09].http://www.chinalibs.net/ArtInfo.aspx?titleid=266885.

[14]石德万.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08(11):75-77.

[15]高新陵,王正兴.生命不会终止:图书馆存在下去的N个理由[J].图书馆杂志2012(1):10-13.

[16]Annoyed Librarian. The Retro Library[EB/OL]. [2012-01-10]. http://blog.libraryjournal.com/annoyedlibrarian/2012/01/05/the-retrolibrary/.

[17]茆意宏,武立斌,黄水清.图书馆手机服务系统的建设:需求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地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55-58.[18]周 怡,张 敏,李 莹.复旦大学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及体验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2(2):28-34.

[19]郑成铭, 詹庆东. 基于新媒体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5):47-50.

[20]任贵生,李一军“.社会均衡器”:公益类基础设施的存在与价值:公共图书馆在美国缩小数字鸿沟中作用的考察[J].中国软科学,2006(2):158-150.

猜你喜欢
图书馆资源服务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资源回收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