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教书

2013-07-17 01:57佚名
现代教育探索 2013年6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敬佩菲利普

佚名

记得冰心在《忆读书》中有这样一段:小时候读《红楼梦》不理解书中的内容,只记得贾宝玉女声女气一幅娘娘腔,林黛玉哭哭啼啼的,让人厌烦。到了中年以后,再读《红楼梦》,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旺盛衰的滋味。

其实,人由于年龄的不同,阅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很不一样。有时,我觉得自己读书与教书的感受就像冰心读书的心得一样。

当年自己学习初中语文课本时正是懵懵懂懂的少年,由于人生阅历浅,经历少,所以对一些课文的内容是一知半解。再加上当时的教研教改在全国还没有铺开,正是追求标准答案的时候,很多老师也是照本宣科,唾沫四溅的大讲特讲标准答案。所以,很多课文自己虽然学完了,但是仍留有许多的疑惑,甚至很多课文理解的很偏激。

记得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文中提到的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当时我们给他的评价是:守旧、顽固腐朽的老学者,凭证就是:一. 先生不回答鲁迅“怪哉”问题,扼杀孩子的求知欲。二. 是有人认为先生书读到精彩处的姿势,“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也是非常迂腐可笑的,受其影响,那时我对寿先生的态度也是很反感。

后来,我在教授这一文时,每当我读到和教到关于“先生”入神读书的地方时,便不由的从心底涌出一股对这位“先生”的敬佩之情。敬佩他“须发都花白了”还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敬佩他虽不再是为金榜题名而读,却那样神情专注;敬佩他身为名师,却还那样注重身教,执着敬业。

我查阅资料知道“先生”读书的内容,是清代武进人刘翰写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中的两句,这两句是刘翰写唐藩镇李克用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三垂冈置酒庆贺,手挥如意,倒空酒杯,欣喜若狂的情景的。赋的内容是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又写得生动、传神,怎么是“欣赏无聊文章”呢?书是要用“心”来读的。书读到精彩处,动了情,“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怎么就“是非常迂腐可笑的”呢?不是有许多人书读到感人处也常常潸然泪下的吗?我认为这是“先生”在为学生做表率,教育学生读书耍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从而表现“先生”执着敬业的。鲁迅不是一直强调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吗”? “先生”入神读书对鲁迅的影响,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先生”不仅教学生读书,而且以身作则教学生怎样读书,即读书时要“多吟味,多体会”。他在课堂上不是心猿意马,想入非非,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这敬业的执着精神,难道不是连现在为人师者都应该好好学习的吗?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不也是强调课堂上要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吗?寿敬吾先生在那个年代就有了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了,不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其实,寿敬吾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为人正派,很有威望的先生,是值得鲁迅和我们大家怀念和尊敬的。

当年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们认识到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之所以变化无常,全是因为“钱”字作怪;小说确确实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所以我对自私、虚伪、贪婪、冷酷的菲利普夫妇非常的痛恨。

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丰富 ,听得见得多了,20年后自己再教这一课时,我认识到菲利普夫妇对正在困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是应该受到道德的批判的,但是菲利普夫妇也绝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其实他们也够可怜的。全家五口人只有飞利浦先生自己挣得微薄的薪水,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女儿的长袍是自己做,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格上计较半天。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篇小说还反映了法国下层小人物的辛酸。在我的语文课上,有的学生说出了这个主题,我及时的表扬了他。现在的语文课就允许并鼓励多维性的理解小说主题。

有时,我常常的默想,很庆幸自己遇上了语文教改的春天,教授课文时不再拘泥于唯一的标准答案;很庆幸自己的学生遇到了语文教改的大好时机,他们可以将自己对文本的感知畅所欲言说出来;很感谢教材的编委们,将语文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课文更贴近于生活。

相信我的学生们,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自己学过的文章也会有另一番理解和感知,就如今天的我一样。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敬佩菲利普
先来后到
自己的歌
活跳板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标准答案
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
“阅读理解”的作者为何败给标准答案?
我敬佩的一个人
借生活点滴,表敬佩之情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