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2013-07-17 06:40张贤明柏峰
全国新书目 2013年6期
关键词:国家档案馆编者整理

张贤明 柏峰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出版总序中满含深情地说道:“甚至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档案(亦称《叶名琛档案》),英法联军时遭抢掠西运,今藏于英国伦敦。”表达了对这批珍贵文献的无限痛惜之情。这批档案是目前已知保存最为完好的督抚档案,学林期盼已久。可以告慰学林的是,经过作者与出版社多年的通力合作,不离不弃,十年终于磨就一剑,《叶名琛档案——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残牍》于2012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积压在从事这项工作多年的从业者心中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

一、关于叶名琛档案的说明

“叶名琛档案”一名是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说法,实际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两广总督衙门,俘获两广总督叶名琛并随叶名琛一道被英军运至印度的一批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档案。这批档案几经辗转,最后存于英国国家档案馆。“叶名琛档案”,在英国国家档案馆中的全宗号是FO931,绝大部分文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前后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处理政事等的官方文件,因此其中的许多档案,对我们今天重新审视清朝中央政府政策的执行情况、地方政府的具体应对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极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研究国际关系的重要史料。

这批档案,因牵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许多档案史料,因此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海外学者很早就在整理、利用和研究这批档案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对中国内地的许多研究者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因限于各种各样的条件而只能对这批已“远隔重洋”的档案“望洋兴叹”。

二、“叶名琛档案”的流传及整理

这份档案得以流传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被民间称为“六不总督”的叶名琛。1857年12月28日黎明,广州城已处于“连珠炮声”之中,蓄谋已久的英法联军这时正用猛烈的炮火攻打着广州城中的两广总督府。这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正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中收拾文件。并在当时南海县知县华廷杰的劝说下,携了一大批重要的档案逃出总督府,暂歇于越华书院。后书院又遭兵火,叶名琛则又转至左都统双龄署中。然而由于被英军俘获的中国人出卖,叶名琛最终未能逃出,而被英国人俘获,其随身携带的那一大批档案也因此落入英军手。

英军获得叶名琛的这批档案后,曾详加检索,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更希望能从中获取清军的一些军事机密,如作战方案之类的资料,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这批档案里并没有多少与此相关的文件,因此他们就将这批档案交付当时英方的翻译威妥玛(Thomas Wade)和法方的翻译马柯(Senhor Marques)共同保管,这两位翻译又找来一些有文化的中国人,一起审读这批档案。这批档案后来运至香港,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属下的汉文秘书处”负责整理。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这批档案又被运至北京,放于英国驻北京的代办处(原公使馆),1959年,全部装箱运回英国,存于英国国家档案馆。

这批档案自被英国人俘获起即已开始被整理、研究。从英、法的翻译接手至“英法联军管理广州三人委员会”,他们都已陆续进行清理,从1861年开始至1906年结束,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就已开始给每一份文件编号。1963年美籍华裔学者张馨保与大英博物馆的恩士特(Eric Grinstead)合作编了目录,并撰写文章介绍这批档案。日本学者佐佐木正哉、伦敦大学历史系的柯文南(Charles Curwen)博士等均曾利用这批档案做研究并有绍介。后来更得庞百腾、黄宇和、郭德思三人约二十个寒暑的努力,对这批档案全部作了提要和编入了目录。

国外研究这批档案的同时,中国学者也没有相忘。为了方便广大学者阅读、使用这批珍贵的档案,广州市政府拨出专款从英国引进了这批档案的缩微胶卷,并取得英方同意,将胶卷还原出版,并指定广州文化局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合作整理。广东人民出版社将《叶名琛档案——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残牍》申报全国古籍整理资助,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三、叶名琛档案的内容、价值

在清代的官场惯例中,现任官员在离任前会将其任期内的文件带走或销毁,只有那些包含有继任人必须遵守的条例才会留下来。这批叶名琛档案,在内容上主要是叶名琛任期内的文件,其中也包含有部分其他官员的私人物件,由于历经辗转,故文件比较凌乱,后经不断地整理,眉目才较为清楚。依据庞百腾博士的编目,这批档案1954份文件大致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题为“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1835—1842”。共73份文件。这一部分文件,数量虽然不多,但其可贵之处在于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地方性文献,如1835年粤海关公布的禁烟令、邓廷桢给英国商务监督义律的晓谕、林则徐抵粤后的档案及祁 督粤期间粤省的军事调动等。

第二部分,题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施政,1765—1857”。共377份文件。这一部分文件 “可以说是研究19世纪中叶中国的地方吏治、税收、盐业、商务、士风、民变等问题上,绝无仅有的珍贵汉语原始文献”。

第三部分,题为“中外关系与中外贸易,1810—1857”。共529份文件。这一批档案主要是来粤的历任钦差大臣处理外事事务时内部调度的一些相关文件,这些文件可从另一方面窥测在当时清政府处理外交的视野下具体到在地方大吏的一些处事方式。

第四部分,题为“叛乱,秘密会社、军事组织与军事行动暨平乱,1811—1857”。共820份文件。这是当时政府处理红兵、太平天国等叛乱的各种官方文件,包括匪徒的名单、供词等一手档案。

第五部分,题为“第二次中英战争,第一阶段,1856—1857”。共84份文件。这一部分的档案不多,含有一部分比较具体的清政府对付英方的策略等。

第六部分,题为“地图与有关说明”。共71份文件。这一部分以军用地图为多,对了解当时清军及红兵、太平天国的作战方针等亦有较大的作用。

总体上来说,这批档案,除有部分与国家档案馆所存的档案相同之外,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具有独立的价值意义的,而且更有不少研究地方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四、《叶名琛档案》的整理出版

叶名琛档案的立项、编辑、整理及出版历时十数年,在这十数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人事的变动及技术的进步,因此这批档案的编辑、出版亦颇具波折。这显然与编者的编辑理念及认真负责任的态度有关。

第一,在整理出版上,编者鉴于学术界已基本熟习庞百腾教授的编目及使用时均依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编号,因此在整理过程中,亦以庞百腾教授的编目为顺序,沿用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编号。

第二,对每份文件均拟写简短的提要,按统一格式:撰写文人、事由、文件相关日期。这些工作对使用者来说,可省却每份文件查阅之繁,但对编者而言,1954份文件提要的撰写却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整理工作,任何由于思路的更改,1954份文件的重新撰写都是需要勇气的。

第三,对文件中的黑点、蛀痕、折痕、浮水印、缺损痕迹等,在编辑、整理过程中亦一仍其旧,不作修改,以最大限度上保留档案本身的原貌。但对一些不影响内容却影响版式的情况则略作了技术性的处理。

第四,国内外学者多次查阅档案等诸多原因,档案归档时并没有按正确的位置归位,造成拍摄缩微胶卷时档案错置。整理出版时整理者耗费了大量时间辨识复位。这种勇气非学历深厚者不敢造次。

第五,值得一提的是,对档案影印件的一种技术性处理,也正是这种处理方式,耗费了编者十数年的时间精力。黄宇和教授在序中称之为“一桩技术性的问题”。原来英国国家档案馆在把这批文件拍成缩微胶卷时,由于原文件太长,他们在拍摄时会重复拍摄文件。编者在编辑时,为方便读者,便将这些重复的地方去掉。因此在繁杂的文件中,不停地审读,不断地剔除,然后又不断地删改、查核,这里所花费的大量时间、精力,体现了编者“高度的专业感”。

此书的出版,前后经历了十数年,出版单位亦已历数任社长,技术的进步和人事的变动给整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整理者、出版者都表现了可贵的责任心,一直不离不弃,十数年如一日专注于此,相信此书的出版,将会惠泽学林。

猜你喜欢
国家档案馆编者整理
编者语
尼泊尔:将国家档案馆建设成为研究机构
编者语
编者语
《云南省国家档案馆管理办法(草案)》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蒙古国国家档案馆藏迪鲁瓦呼图克图Jamsranjaw的几封信笺(英文)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