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军,阎智力,季 浏,梁颖
(1.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2.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3早稻田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东京 169-8050)
德国时间2011年7月17日,日本女足打败了平均身高比她们高出7.2公分、队员参加国际大赛平均场次比她们多出35场的美国队(数据来源于FIFA网站,经过统计得出),夺得第七届女子足球世界杯冠军,成为第一支取得世界杯冠军的亚洲球队。中日女子竞技足球运动比较表明,两国之前存在许多共同点:同处于东亚地区,远离世界足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地带—西欧;两国组建国家队和联赛的时间大体相同并且联赛经营惨淡;两国文化存在许多相同点;女子足球运动在本国不受重视等,这些为本研究提供了比较的前提。但是,两国在普及程度、训练理念、赛事体系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通过重点比较两国之间的差异点以及由此引起的因果关系,揭示日本女足成功的秘诀和中国女足衰落的根源,相信一定有我国女子足球运动甚至其它竞技运动项目发展可供借鉴的地方。
日本足球协会成立于1921年,同年开展女子足球运动,当时女子参加足球比赛还不分年龄阶段。1980年首届全日本女子足球冠军大赛举行。次年,日本足协组建了第一支女足国家队并代表日本走出国门参加比赛。因为身高、体能和技术的劣势,在对外的比赛中败多胜少,经常出现双位数字失球的败绩,直到1986年铃木良平出任日本国家女足教练后,情况才有所改观。1989年首届日本女子足球职业联赛的举行,标志着日本女子足球运动走向职业化。1994年日本大力发展女子足球,开始职业联赛改革,曾经轰动一时。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女足比赛的小组赛中,日本女足三战三败小组垫底(中国队获得亚军)。在2004年奥运会女足预选赛上,日本队3比0击败劲敌朝鲜队,国内外媒体开始关注这支队伍。从那时候开始,一项名为“石竹花愿景”的日本女足发展计划应运而生,从此日本女足迈开了真正发展的道路[1]。
1981年我国在云南楚雄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女子足球比赛。1982年8月,体育报、人民体育出版社、新体育、中国体育报和足球世界五家首都体育新闻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全国10省市女子足球邀请赛”。从此,中国拉开了全国性女子足球竞赛活动的序幕。1982年底,国家体委正式把女子足球纳入全国竞赛计划并且从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届全国女子足球锦标赛。很快,全国各地各行业体协纷纷组建女子足球队,最多时有38支队伍参加比赛。1983年12月中国女子足球队成立。1985年女子足球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被列为第六届全运会比赛项目。1989年又增加了“全国青年女子足球锦标赛”,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1991年在第一届女子足球世界杯上,中国女足取得第五名。1995年,第二届女足世界杯负于德国,最终名列第四。1996年和1999年是中国女足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份:在美国举办的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决赛中,中国女足两次败给美国女足,但是征服了整个世界,“铿锵玫瑰”的美誉开始传扬。随着1997年女足超级联赛的建立,代表女足最高水平的超级联赛、联赛和锦标赛的女足成年赛制开始形成。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小组赛平美国、负挪威,未能出线。2001年中国女足在亚洲杯上失去了占据多年的霸主地位(参见图1[2])。
图1 中日两国竞技足球运动水平历年世界排名
从图1中可以看:2000年是中日女子足球竞技水平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女子足球衰落和日本女子足球崛起的转折点。2000年以前中国女足基本上囊括了亚锦赛和亚洲杯所有冠军:1986年至1999年连续七届亚洲杯冠军,1990至1998年连续三届亚运会冠军。此后随着孙雯、高红等一代黄金球员年龄的增大和相继退役,由于不重视后备人才培养,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无法完成队伍的新老更替,女子足球竞技水平开始每况愈下,这一点表明中国女子足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出现断层现象。面对亚洲强劲对手的衰落,日本女足终于在困难重重的阴霾中找到了光明;在2001年亚洲杯赛上超过中国队,取得第二名,继而又在雅典奥运会预选赛中战胜朝鲜队,开始走向真正的崛起之路。
把日本女子足球运动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涉及外部动力首先应该是政策和经济。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体育发展战略开始由“提高”转向“普及”上来,此时日本足协主席川渊三郎提出大力发展大众足球,加强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全国范围内开展女子足球运动。由于重视“普及”方针,日本竞技体育开始下滑,受此影响,日本女子足球竞技水平也是每况愈下。2000年8月,日本制定了《体育振兴基本计划》,由“普及”到“普及与提高”并重发展转变,意味着开始重新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此后日本女足开始有较快的发展[3]。
2002年10月1日,日本足球协会组织设立了名为:Captain Headquarters的组织,制定了包括各种登记制度的验证改革、设施激活应用等10项重点针对女足发展的实施对策,这些对策对女足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
关于球员待遇,在对桥本健志教授的访谈中,他透露:日本女子足球一直不被社会关注,来自足协和社会经费非常有限,女子足球联赛通常也较少人关注;联赛大部分球员是半职业化,许多球员包括一部分国家队球员除训练与比赛之外,还要做一份兼职用以补充日常费用。日本女足核心、五届世界杯元老泽穗希的月薪也只与日本普通上班族的月薪相当。
比较日本女子足球竞技水平和注册人数发现:2000年前日本女子足球注册人数不断减少,直到2002年,随着足球竞技水平的提高,足球注册人数才慢慢地增加,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我们可以认为:日本女足竞技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日本女子足球运动的普及。当然,不断增加的足球人口也为竞技足球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
日本女子足球联赛缺乏经费保障,许多球员都处于半职业化状态,若不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热爱足球运动的热情的话,很难想像这么多球员会一直坚持下去。日本女足国家队精神支柱并且是核心球员的泽穗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2004年奥运会亚洲预选赛对朝鲜的关键比赛中,泽穗希拖着半月板损伤的右腿,打封闭坚持上场比赛,而普通人在这样伤痛下已经无法站立,更别提拼命地跑动。比赛结束后她的膝盖已经没有知觉,最终带领全队击败朝鲜队。两天后她又带着病痛投入到对中国队的比赛中。这种精神与我国黄金一代球员孙雯相似。可以说热爱与精神对于女子足球,甚至是女子体育的振兴至关重要。日本女足发展道路告诉我们:女子职业足球,乃至于女子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自身在职业运营上缺乏造血能力,这个现象不光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经济发达的日本、美国。要推动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发展,相关部门应该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国民,尤其是青少年投入到这项运动之中,让国民热爱这项运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女足队员要刻苦训练,重振“黄金一代”不怕牺牲的精神,争取在国际大赛中取得好名次,从而带动足球人口的增长。
日本足协对球员的培养和组织实施中设置了两条主线,分别是学校教育和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5]。走的是一条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足球训练中心制度为依托的“体教”结合模式。在学校教育这条线上,重点是足球普及工作,激发学生对足球的热爱。这一点可以从日本足协注册的女足人数进一步证实:2010年在日本足协注册的女子足球运动员为25 278人,其中小学生为11 098人,中学生为4 267人,高校生为6 479人,日本女足注册球员中80%都是在校学生[6]。在校园足球普及工作上,日本教育部门与足协联合协作,全方位调动可利用的资源。教育部门规定:每个中小学校必须配建足球场,每个中小学生必须参加至少一个业余俱乐部。地方足协训练中心对父母和教练进行培训,颁发不同级别的教练证书,调动家长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发挥家长对儿童进行足球启蒙教育和影响的作用;充分利用媒体进行足球氛围的烘托和宣传,如:赛事、训练写真等全方位的跟综报道;购买国外最新技战术影像资料并且在电视上反复地播放[7]。与日本相比,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中小学培养,再到体育运动学校,省市地方队,国家队的“三级体制”培养模式。市场经济学体制下,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各地足球学校和足球俱乐部,培养费学员自己承担。事实上,这一模式是失败的:2008年各地足球学校由4 300多所减少到现在十几所,女足后备人才总数减至4 662人,其中普及系列女足人数2 858人。这与日本25 278人相比差距悬殊(中国人口数是日本的10倍)。当然,中国模式失败是多方面的,如:球员出路、训练对文化课学习的影响等因素。正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杨贵仁司长所说,家长担心学生参加足球训练会影响学业,跟不上其它不参加足球训练的学生。根据相关调查,如果全体学生都在学校参加体育训练,大部分家长是赞同的。目前中国学校体育软硬条件还达不到在全国开展校园足球运动,但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校园足球普及工作。杨司长还说,中国足球运动发展光靠体育部门是行不通的,必须要走校园足球这条路,以应试手段对付应试中的问题,教育部、体育局等部门联合运作,各负其责。
日本中小学规定:每天完成文化课学习任务之后,才可以在足球俱乐部训练2小时。为了确保各学校的训练方法相同、教练员水平相近,日本足协对他们进行统一指导,实行“国家训练中心制度”。这一制度始于1976年,1980年全面展开,经过多年积累,已经有效地构筑了日本足球的培训基础。训练中心制度分4级:从覆盖全国的地区训练中心到最高级别的国家训练中心,由各级足协负责队员选拔、集训和教练员进修、研讨等(详见图2[6],图2结构与男子相似,只是年龄不同)。可以说参加此次德国世界杯的21名队员基本上都是在这个体制下产生的,而这些机构都是非营利机构,并不交费。
图2 日本女子足球国家训练中心结构图
日本足球俱乐部训练在纵向上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和足球运动规律相结合的基础上展开的。把青少年身心发育分为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重点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详见图3[6])。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图的上方是无形的精神意识训练,下方是有形的技战术训练;15岁前无形方面重点培养球员创造性、团队精神等,有形方面重点培养技术的学习。年龄再往后就开始纪律和实战方面的训练。日本足协还规定:不管是业余训练还是职业训练都必须执行统一的训练大纲,这样就保证了每个球员接受训练的一贯性和连续性。这完全不同于中国足球各个级别训练的核心目标——锦标主义。我们在青少年足球培养中存在着急功近利思想,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11]。违背这个规律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显然没有意识到,但是狼孩和猪孩的事例告诉我们错过了培养某方面能力的关键期,以后就很能发展,甚至于永久性失去这个能力。可以说,所有生物的发育过程并非完全取决于基因,而是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相互作用出现在生命早期,并影响着整个生物体在随后的生命中如何应对环境[12]。实际上这里谈到的是球员在幼年持续阶段中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内容的周期匹配问题。我们在这个匹配中出现了错位,而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
图3 日本足球运动员培育年龄的整体情况
日本足球俱乐部训练在横向上注重场内场外统一。在绿荫场内,日本足球训练注重专项技术习得和发挥应用,强调自由创造性。在绿荫场外,日本注重与足球运动相关的意志品质、自我管理能力、规则遵守和礼仪的培养(详见图4[6])。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足球训练不仅注重有形部分,更加注重无形部分,不仅注重场内,更加注重场外。这种训练长此以往就会内化成球员自觉的行为,变成一种无意识的追求。现代心理学所确认的真理:无意识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与精神生活的无意识因素相比,有意识的因素只起着很小的作用[14]。从这个理论来说,这种围绕球员自由创造力和精神意志的无意识的训练在比赛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赛录像观察到:此届世界杯日本队参加了6场比赛,其中5场比赛日本女足身高体重都完全处于劣势,尤其是对决赛对手—美国队。在美国队每次进球后,日本队总是在10分内把比分扳平,最终以顽强意志把美国队拖进点球大战。日本女足是一支有想法的球队,比如:在发角球时,一般人会认为日本队身高不占优势,角球应该发前点,可是多数情况下,日本队偏发后点,出其不意。此外,面对美国队频繁地进攻,日本队总能按自己的节奏踢,甚至在比分落后只有15分钟时,队伍仍然不散不乱,各自奋力完成自己的职责,反而经验丰富的美国队乱了阵脚。
从日本足球俱乐部训练纵横向分析中看出:日本对足球训练系统中的物理、事理、人理(WSR)[15]有着深刻的认识。人理上注重在身心发育特点的基础上安排恰当的训练任务,更加强调精神意志和创造力的无意识训练。物理上体现在对足球项目竞技致胜规律:技战术基础上团队智能协作,强调创造性,自由性。事理上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团队协作、规则遵守、责任承担、集中个体成为团队和集体里发挥个体特长等。这三者有机结合加上长时间训练最终造就了日本女子足球的成功。
图4 俱乐部训练中心思路
日本从基层到国家队拥有非常多的竞赛,从校园比赛,校级间比赛,各都道府县比赛,再到九大区比赛,各种类型队员都可以在各自的比赛中找到归属和实现价值。从日本足协官方网站可以看到很多女足赛事,如:全日本女子足球锦标赛、全日本女子青少年JOC奥林匹克赛(U-18)足球锦标赛、女子足球锦标赛、全日本高中锦标赛、全日本女子青年(U -15)足球锦标赛、全日本女子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全日本女子足球40岁以上公开赛、全日本女子大学足球锦标赛等赛事。另外,日本足球协会每年都会对全国U18及以下、U15及以下和U12及以下队员进行一至两次集训比赛,以选择各年龄的国家代表队。而我国80年代初建立的“萌芽杯”、“幼苗杯”和“希望杯”三个年龄段(小学、初中、高中)青少年足球比赛体系到2001年基本停止,目前主要竞赛有:中国大学生锦标赛,全国女子足球U系列赛事。
图5 日本女子足球联赛“金字塔”结构
日本L联赛开始于1989年,从1993到1999年采用春季和秋季两个联赛,从2000年到2003年采用东西部分区赛制,垫底的球队将会被降级。到2004年赛季,L联赛划分为Level 1和Level 2,各有8个俱乐部组成。到2009年L联赛开始和J联赛相同。2010年赛季Level 2分为东西两个赛区,两个赛区各有6个俱乐部组成,各个赛区冠军可以直接晋级Level 1。金字塔往下是Level 3至Level6。虽然日本L联赛不受重视,但赛事体系比较完善(参见图5[16])。运行良好的男子J联赛也给女足球运动发展营造了氛围。我国目前常年举行的主要联赛有:全国女子足球锦标赛、全国女子足球联赛。我国女子足球联赛和日本一样,一直不受重视,艰难地经营着,但是日本青少年竞赛众多,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金字塔”式的竞赛体系。可以看出,完善的青少年竞赛体系是日本竞技足球得以迅速提高的重要条件。
日本女足顶尖球员的选拔是以国家训练中心制度为主,以海外选手指定、年度特别选手指定,超级少女项目等强化、培养和挖掘为辅。日本四级国家训练中心制度中到地域训练中心这个级别后,足协会派有资质的教练进行组织训练,这些教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挖掘优秀球员往国家训练中心输送。各个地区也可以将各自优秀球员往更高一级别训练中心输送,接受训练和指导。以此形成金字塔阶梯式建制,组建各年龄段国家队球员代表国家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回到各自所在训练中心,与其它球员进行交流学习。海外球员指定制度是日本足协2010为缩小与欧美强队差距而专门为女足制定的国内顶尖球员海外输出的交流制度。日本足协提供一定经济支援:安置费20万日元,海外期间每天1万日元补助[6]。目前日本国家队中有六名球员受惠于此制度,分布在德国,法国和美国。正是此项制度的建立使得西欧足球先发优势向着后发优势国家转移。中国新世纪之初也有一批女足球员海外交流,现在并没有成为一种制度坚持下来。特别球员指定制度是日本足协2007年创建,类似美国NBA选秀制度,目的是为优秀球员提供直接打L联赛平台,主要对象是全日本大学和高中足球联盟。超级少女项目是日本足协2004年为培养和挖掘守门员创建,对象是小学三到五年级学生[6]。与日本相比,中国足球基本上靠下面足球运动学校往上输送人才单一形式,缺乏人才选拔灵活性和多样性,加上前面论述的足球普及程度较低,所以造成人才梯队建设的断层现象。
对于足球训练,日本当地基层足协会把发掘和培养的优秀运动员送往国家训练中心,国家训练中心也会即时将指导意见和培养方针等情报向当地传达,这样就形成了信息反馈的回路。对于联赛,日本足协为发展日本足球进行了科学研究和系统规划。据日本足协官方网站记载:足球职业化正式启动之前,日本花了6年的时间做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1988年5月,日本足协成立了第一个研究小组,踏遍国内足球城镇,就日本实行足球职业化的可能性进行实地调查。同年10月成立了第二个研究小组,前往欧美一些足球强国及职业化足球运行较好的国家、地区进行考察,从中汲取经验。在实地研究的情况下,日本足球于1996年提出了“百年构想”:未来要实现每个县都有职业队;到2050年,日本足球人口达到1 000万,国家队夺得世界杯冠军。日本足协主席川渊三郎说:“我们制订了一份详细的百年计划,要不懈努力,一代一代加以完善这些规划不会因为世界杯和奥运会成绩的好坏而发生任何动摇”。对比之下我国不断地变换学习对象,不断地试验,国家女足教练十年换过九个,缺乏日本这种长期规划和长效反馈机制。
《日本足协规程》规定:设置监督机构,对联赛比赛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实施反赌法人化,反假监督常态化,保证联赛干净健康的发展。日本足协还在47个督道府县建立协会法人化,聘请专门监督人员监督比赛,设立专门事务所监督聘请的监督人员,并且做到财务公开,资金来源于队员注册的会费。在打假方面,日本足协也聘请专门人员监督,做到每轮比赛及时反馈给足协,由足协评定,发现参与打假俱乐部和球员,马上开除联盟。2010年在日本足协登记的监督人员共计396人,平均三支注册的球队就有一名监督人员,而男足方面平均两支注册的球队就有一个监督人员(数据来自日本足协官网),这种反馈和监督机制我国是比较欠缺的,这也导致了男子足球出现一系列问题,给女子足球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通过中日女足比较可见,日本女足取得今天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三:首先,与中国三级训练体制不同,日本拥有以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为核心的高效的信息交流网络,通过此网络,训练、科研、人才选拔等信息得以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和反馈。其次,成熟的体教结合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日本青少年足球的普及。在普及中,文武兼备,以足球为手段,不仅重视运动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兴趣、礼仪、认知、逻辑思维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这是校园足球的精髓,也是体教结合的关键之一。只有孩子对足球产生兴趣,家长看到足球的教育意义并参与其中,校园足球才会得到持续地发展。目前我们体教结合没有取得实质地进展,这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最后,完备的青少年竞赛和成人联赛体系是日本女足队员得以锤炼和提高的平台,这个平台建立不仅依赖于足协、教育部门,还依赖于企业、政府等各种机构。
根据中国国情,借鉴日本女足发展道路,中国女足发展首先应该确立“抓两头,促中间”的战略,两头即:青少年女子足球普及和国家队女子足球竞技能力的提高;中间即:女子职业足球的发展。足球管理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携手,制定相应政策,如:教育部门可以把足球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中高考足球特长生实行加分制等;高度重视足球训练的兴趣、认知、礼仪的培养和精神塑造,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足球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逐渐转变三级训练单位的单一职能,加强足球学校与学校足球球员、教练之间的交流,建立以三级训练体制为中心的信息交流网络。借鉴日本女子足球各年龄段训练理念,加快青少年女子足球训练理论体系的构建。调动地方足协的积极性,与教育、企业、军队等当地部门共同建立各个地区和年龄段的地方性的竞赛体系,激发各个地区竞争热情,补充现有全国性的竞赛体系,竞赛可以是三人制、五人制,街头、沙滩等形式;注重赛事的媒体宣传,开发足球动画产业,烘托足球文化氛围。
[1]東明有美.女子サッカーの日米比較研究(II)—日本女子サッカーの歴史と現状について[J].大阪教育大学紀要,2003,51(2):433 -451.
[2]FIFA Coca-Cola Women's World Ranking[EB/OL].http://www.fifa.com/worldranking/rankingtable/women/index.html.
[3]从宁丽.日本体育制度改革对竞技体育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22 -25.
[4]山科花惠.サツカー競技とジエソダに関する-考察[J].大阪教育大学紀要,2006,54(2):5 -23.
[5]徐金山.对日本青少年足球发展进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5):15-18.
[6]Japan football center[EB/OL].http//www.jfa.or.jp/training/
[7]朱宁.日本足协“三位一体”强化体制中青少年培养模式[J].体育与科学,2002,23(4):18 -21.
[8]勒明.我国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53
[11]赵永峰,盖文亮.我国U-15足球队冬训训练安排状况的统计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1):104 -107.
[12]彼得·格鲁克曼,马克·汉森.错位: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不再适应当今的世界.[M].李静,马晶,主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会,2009:35
[14]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0-132
[15]GU J F and Zhu Z C.The Wu-li Shi-li Ren-li Approach(WSR):an Oriental Systems Methodology.In:Midgley GL and Wiley J eds.Systems Methodology I:Possibilities for Cross-Cultural Learning and Integration [G].University of Hull,UK,1995:29-38
[16]Japan women football league [EB/OL].http://www.nadeshikoleague.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