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小姐

2013-07-15 08:01:46张晓惠
翠苑 2013年6期
关键词:奶奶妈妈

■张晓惠

奶奶是坐着陈洋小街最大的花轿到爷爷家的。

秀眉丽眼的奶奶坐在花轿中,喜滋滋地。奶奶后来不止一次地告诉我:知道嫁给陈洋街小南滩家的书生,心里高兴着呢。奶奶的陪嫁多少个箱子、多少摞被子,还有红漆马桶,惊了小街上所有的人,尽知道了张家的新媳妇家有钱。最让人多少年后还当话来说的是:貌美如花的戴家大小姐红绸轿帘一掀,先出来的是长长的水烟袋,全银的!在上个世纪30年代春日的阳光中熠熠发光。

当我第一次听奶奶说这段历史,已是上个世纪70年代。奶奶捧着她那承载了近半个世纪风霜雨雪的长长的银水烟袋,坐在藤椅上,夸耀地说着。看着奶奶的眼神自得地飘忽着,我心中的一个声音悄悄地说:地主的小姐,大地主的千金小姐!

奶奶的骨子里就是千金小姐。我那当教师的母亲老是这样说。

奶奶年轻的时候是美人,年老的时候也是个漂亮的奶奶。

奶奶每日里一早第一件大事好像就是梳头。刨花水一小盅,奶奶坐在梳妆镜前,用牛角梳子在刨花水中蘸一蘸再蘸一蘸,在头上左一抿右一抿,一忽儿那满头的黑发就更油光水亮了。奶奶夏天飘飘的白水竹布褂子冬日里枣红色毛衣,还有件黑呢子外套。邻居都说张家奶奶“俏正”。奶奶喝茶,枸杞子在沸水中与茶叶一起漂来漂去,红是红来绿是绿,家中有蜜枣,奶奶也会拈进去两个。父亲的同事来了笑:奶奶真讲究。奶奶走路用妈妈的话来说是“挺胸脯”,70岁的人啊腰背挺直,还要说妈妈:芬啊,批改作业腰不要哈着,你个子高,时间长了背就驼了。说来说去更要说我:女孩子啊,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走到哪都不丢份。奶奶还有一手绝活,就是将青蒜用刀划得细细的,用来炒肉丝。来的客人奇怪:冬日里哪来的韭菜?那个年月还没有大棚蔬菜之说。

老师号召大家加入红小兵,带着那张表格回来。指着“成份”那一栏我问,怎么填?父亲迟疑了一下,说填“干部”,妈妈脸拉好长,奶奶一声不响吸着水烟袋”咕噜咕噜“。第二天,表格被退了回来,我说老师说要填“成份”,妈妈说:你就填“地主”!父亲一声不吭,奶奶水烟袋不”咕噜咕噜“地了,坐在藤椅上人似矮了一截。表格我没有敢交给老师,眼巴巴地羡慕着小伙伴左臂上那个绣着黄字的红袖章。在家里,看奶奶这样那样地,生出一股子委曲,进进出出就黑着一张脸。奶奶好似觉察什么,变着法子讨好我:晓晓啊,我替你梳辫子。晓晓啊,奶奶今天做藕粉圆子给你吃。晓晓啊,这是茉莉花茶呢,刚泡的。正在做作业的我手一挥,一杯开茶就打翻在书桌上,小小的茉莉花还没泡开呢,花骨朵满桌满地还泼洒奶奶一手。晓晓你要死啊!妈妈大声地呵斥起来。奶奶说孩子无意的,不要吵嘛,又没烫着。我”霍“地站了起来:我有意地!我趴在桌上大哭起来。妈妈劝了这个又劝那个。

其实,妈妈和奶奶不和,我早就知道。妈妈不止一次背地里向爸爸埋怨:你看你妈这个穷讲究!妈妈是贫农出身,师范毕业生,在学校又是业务尖子,课上得好,入党申请书打了好几次,可能也是与父亲这个什么成份有关吧。这是后来听讲的,但依我看,这不是她们俩的主要矛盾。母亲的性格是较外向的,生活上更是不若奶奶讲究。妈妈早晨用手将短发拢一拢,布包一拎就大步如风地上班了,奶奶叹口气会说:白雀灵手上也不擦擦。妈妈下班拎几捆菜、几条鱼的带回来,奶奶看看会说:这菜蔫了、这鱼瘟了呢。妈妈烧菜奶奶更是不入眼的:芬烧菜呀,总将锅台糟塌成垃圾堆呢!奶奶也真是挑剔,到底是地主家小姐!妈妈悄悄地向父亲诉过苦。但妈妈做的菜真不如奶奶的好吃,更不如奶奶的菜好看。我一会儿替妈妈这样想,一会儿替奶奶那样想。但发生了红小兵事情后,我看奶奶什么都不顺眼了。奶奶嘴巴比我们小孩子还馋,床头的大玻璃瓶子里,永远都有饼干啊油炸的馍头干,还有过大大甜甜的伊拉克蜜枣,夜里还吃,想来就是地主家小姐的坏毛病。我更不知道,妈妈以前在广播站做播音员,为什么又改行做了老师。成年后才知道,是奶奶整天在家中说:一大早就和一个男的钻到广播站的小播音室里,人家会说闲话的。父亲说这是什么话呢,但奶奶天天唠叨唠叨,妈妈正好生了我,哺乳什么的不太方便,妈妈一气就打了报告就调到学校做老师了。

奶奶想掌控家中的大权,妈妈一直这样说。在我高中毕业那一年,奶奶的权力欲不可遏止地表现出来。一直活跃在学校宣传队的我,那年头对芭蕾舞着了迷。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啊,看了多少遍还想看。雪花飘的日子,没有票翻墙头到地区大会堂看文工团的演出;烈日下跟到部队营房去看。剧中所有的音乐都会哼,所有角色的动作都模仿个八九不离十,甚至黄世仁、南霸天家团丁的动作。文工团要招舞蹈学员,这样的喜讯从天而降啊,直觉得天上的云彩都为自己而舞,树上的小鸟都在为我而跃:报名啊!奶奶捧着《参考消息》坐在藤椅上,顺便提及的是奶奶每日里报纸是必看不可的,从单位里将《参考消息》带给奶奶看是父亲每天的必修课。苏联的“塔斯社”、英国的“路透社”发布什么,奶奶清清楚楚。奶奶一天不晓天下大事,就失魂落魄似地。那日,听我喜孜孜地宣布要报考文工团,奶奶老花眼镜挂在鼻梁上板着脸:不行!父亲发话:也能。奶奶把报纸往桌上一拍:就是不行!妈妈开口:也能。奶奶的权威受到严重的挑战,成了少数的奶奶涨红了脸:我们家的孩子怎么能去剧团唱戏!晓晓不准去!我也生气了:是啊,地主家的孙女是不能唱戏的!更不能唱样板戏!还不知道人家要不要我呢!奶奶嘴瘪了瘪眼圈红了,回了房间门“砰”地摔个山响。自然,我还是去了也考上了。父亲劝奶奶的理由是:不去,高中毕业也是要下乡插队的。孙女下乡劳动你舍得吗?再说,晓晓身子一向单。文工团不是戏班子,转正后就是干部待遇,以后再说吧。父亲送我去文工团,奶奶帮我收拾这收拾那又从她的小藤箱里摸了十元钱塞给我,哭了:女孩子在外,一定要管好自己!记得那年从扬州到高邮到兴化再到淮阴演出半个多月回来,宿舍里放了两封信,拆开一看,那娟秀的小楷上全是年逾古稀的奶奶对我的谆谆教导:不要挑食;要能吃苦;要听老师话;不要和男的来往。最后总是那句“实在不行,就回家吧”……

花开花落,奶奶老了,80多岁的奶奶与70岁相比远不止跨过了十来个春夏秋冬。自觉成了家人负担的奶奶不常住我家了,从姑妈家到叔叔家再到我家,轮着住。奶奶早已收敛了那颐指气使的气势,“不行”、“不好”这样的词奶奶早已不用了。只是,讲究依旧。头发每早还是梳得溜光水滑,只是用上了妈妈的护发素;奶奶的衬衣都是妈妈洗,奶奶说洗衣机洗不干净,50多岁的妈妈用手替奶奶洗,奶奶坐在妈妈身后挥扇子;奶奶喝茶还是很讲究,茶杯里还是五颜六色的花呀枣的,连妈妈也跟着喝上了;奶奶报纸看不清了,每晚7:30贴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中央一套。奶奶看到我下班回来就老是喜欢地说:晓晓那年要唱戏去,我偷哭了好几次。但到底是我们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和她爸在一座大楼上上班!但奶奶真地老了,那次,竟然和我3岁的孩子打了起来。奶奶和重孙子一起玩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游戏。重孙子自然是想做八路军,奶奶也想当八路军,但只好依了小东西。“砰”地一声,日本鬼子被八路军打倒了,可奶奶坐那儿英雄似地巍然不动。小“八路军”双手叉腰说是鬼子为什么不倒下?可奶奶说我这一辈子就没倒下过,要倒你倒,你当鬼子……小的又哭又闹赖在地上,奶奶拉又拉不动,忍不住手中的蒲扇就打了上去。妈妈下班一推门就见小的满脸是泥、是泪、是鼻涕地躺在地板上,没问清原委就对小的来了几巴掌,忍不住又冲奶奶来了一句:“你多大,他多大!”拖住孩子就走……

就这次后,奶奶回了乡下小叔家,再也没来过。不是不想来而是不能来了,奶奶的糖尿病已是4个“+”字,胸膜炎、胆结石还有肺气肿、频繁发作的低血糖等并发症随着85个岁月的风霜雨雪一起向奶奶铺天盖地而来。奶奶不让小叔叔告诉我们,说是老骨头能撑呢.你哥家大的小的都是公家的人,不好请假的。我们连夜驱车赶到小叔叔家时,奶奶已经平静地头朝南脚朝北地躺在那儿,枕头旁边是跟随她大半辈子的银水烟袋,在床头红蜡烛的辉映下熠熠闪光。儿子哭喊着,双腿扑到奶奶身上:老太老太你说你一辈子不倒下的呢?你起来,起来啊,你当八路军我当日本鬼子,你一枪打倒我好吗,老太啊!挨着儿子跪下的我,攥住奶奶那修长、绵暖、长满了斑点的手,那曾经为我编小辫子、为我收拾行李、为我泡花茶的手泣不成声……

现在,每天第一件事,我会对着梳妆镜将自己打理得鲜亮光鲜地上班;我会对孩子说,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做什么事走到哪都不丢份;做菜,我会将操作台上收拾得光洁可人,再放上盆小花;看书写东西,先给自己泡上一杯好看的茶,红的是枸杞,绿的是龙井,有时还会扔一粒橄榄或是青梅进去。先生步入中年怎地有了低血糖,发作起来心慌心悸,满脸是汗。医生说,得准备些甜点巧克力之类的零食备不时之需,发作起来大脑缺氧伤人的。那晚,我为先生准备这样那样的甜点,忽地想起奶奶床头放食品点心的的大玻璃瓶子,想起不懂事之时以为奶奶嘴馋。顿时,心若刀绞,泪如雨下……

猜你喜欢
奶奶妈妈
给奶奶按摩
探望奶奶
奶奶今天不接你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驾到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37°女人(2016年8期)2016-08-11 12:03:47
不会看钟的妈妈
淘气
我家也有奶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