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飞
依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而情境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抽象且枯燥,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教学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在具体问题或事物面前,学习数学、思考数学和探索数学,活跃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设置童趣教学情境
有教育专家研究表明,轻松而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而紧张的学习氛围却制约着人们智慧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除了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其情感体验外,还要培养其健康、积极的心态。如教学“平移距离”时,将一只可爱的小鸟图片展现到白板的网格图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网格图上这只可爱的小鸟要飞到树枝上去,你能告诉它要飞几格才能到吗?认真观察再动手移一移。”然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平移,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和说明。在如此充满童趣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手脑并用,不仅轻松地收获知识,而且可以使得学生个体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二、设置音乐教学情境
数学课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单纯而无暇的内心世界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力是十分强大的,音乐就是走进其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音乐作为引起学生注意力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比如,随着课堂师生互动活动的进行,播放合适的音乐,学生回答问题后,播放鼓励其继续努力的儿童音乐;或者在课堂中间休息期间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其恢复学习激情;或者让学生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表达其答对数学题时愉悦的心情。因此,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一定要设置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其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设置游戏教学情境
游戏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活动,因为他们可以放松自己、释放自己和挑战自己。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数学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一节课的中途设置数学游戏环节,不仅满足了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而且实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设置数学游戏环节时,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面和热情度,让学生成为整个游戏活动的主体,使其充分享受数学游戏带来的乐趣,同时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如“卡片游戏”,师:100以内进位加法比较容易出错,我们可以用卡片来进行计算练习。学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1—100数字的卡片,同桌的两位学生一起游戏。一位同学拿1-9的一位数,另一位同学从10-99的二位数卡片中任意取出9张,每人出1张,算出两个数字之和,谁先算出来这两卡片就归谁,最后手中卡片多者胜。通过游戏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置生活实例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生的生活周围有不少涉及数学的实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取适当的素材,不仅可以实现常态化的生活化教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低年级的数学口算教学中,要学建立7+5的表象:先展示装有7颗糖果的盘子,另外再准备有5颗糖果的盘子,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放就能一眼看出总共有多少颗糖果?”很快就有学生说:“我从另外一个盘子的5颗糖果中拿3颗放进装有7颗糖果的盘子里,盘子里就有10颗糖果了,另一个盘子里还剩下2颗,所以总共12颗。”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凑十法”在口算中的运用。
五、设置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情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成了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并丰富了课堂内容。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充满了趣味性和动态性。例如,二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当遇到“把长方形分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正方形和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怎么比原长方形的周长多了呢?”这一重点问题时,教师利用课件画好一个长方形,接着把这个长方形分割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和一个小长方形,然后把它们分开来,闪动分开后正方形和小长方形的分割线两次,然后再闪动分开后正方形的其他边和小长方形的其他长和宽两次,紧接着合起来,一起闪动大长方形的长和宽及分割线两次,学生一看便明白,原来是多了里面那条分割线,分成两个图形,便多了两条分割线的长。这样,本课的重难点轻易地被突破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情境教学是一把双刃剑,运用适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运用不当,却会淡化数学课堂的学科属性,影响学生的课堂成长。作为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创设出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