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莺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策略,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的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一线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实质,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设计有效的学习探究过程——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探索活动,让学生亲历艰难的探究过程,往往比他们获得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生成与发展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炼而成的。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宽裕的学习空间和高度的主动权,让他们充分地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地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时,教师在创设情境进入新课后,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解题方法。同学们兴致盎然,有的说把分数转化成小数来计算;有的说,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还有的说可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等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时有的分数除不尽,用四舍五入法结果不准确;有的说用画图的方法求结果不方便,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的方法适合所有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具有普遍性而且比较简单。就这样,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教学在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也就水到渠成。整个探究过程给课堂注入了一剂“催化剂”。
二、追求有效的精彩亮点生成——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和谐的课堂是生态课堂、真情与智慧统一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其不意的思维跳跃、甚至错误的想法、说法与做法。由于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多的动态生成特点,教学过程的发展不像传统课那样可以预先设计。那我们怎样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合理地运用“生成”呢?笔者认为要把握一个“度”。教师应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把握课程前进的方向,而不是放任自流。即面对学生突发的问题,教师要如何处理;学生偏离的时候,如何把他拉回来,也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及时捕捉并生成有价值的资源。例如:在二年级上期乘法(一)的复习课上,有这样一幅图,有4叠书,每叠7本,教师将它画在黑板上,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我们班要给希望小学捐书,一共捐了多少本?学生列式完后纷纷举手,教师请一名学生说,答案是4×7=28(本)“有不同意见吗?”这时只有一个学生没有举手,教师问他:“那你是怎么列式的?”“我是这样列的:3×7+6。”“为什么?”“因为最后一叠是6本,而不是7本。教师仔细观察一下,黑板上最后一叠真的是6本,被画错了,“这位同学观察的对吗?”“老师,我这还有一种列法,4×7-1。”多精彩的回答啊!教师不经意的差错成就了这么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合理的利用,就是高效课堂的一剂“润滑剂”。
三、搭建有效的评价机制——课堂教学的“强心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那么,如何使课堂激励性评价富有实效,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呢?
1.注重评价的客观灵活及多样性
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准确观察,并在客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避免激励的表面化和形式化。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激励性评价。常见的做法有:言语激励,如“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与众不同”等;肢体肯定,如点点头、拍拍肩、竖起大拇指等;表情的赏识,如赞赏的目光、信任的微笑等;授予荣誉称号,如“数学小博士”、“数学之星”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千篇一律,避免走形式主义之路。
2.多采用目标和个人发展参照的评价方式
这一评价方式从学生的自身实际与差异出发,强调学生潜能的发挥。按照这一评价方式,不同的学生可以异步达到同一学习要求。某些相同的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标准,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即使是中下水平的学生也常常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为高效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责任编辑: 闽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