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构建课堂

2013-07-13 02:31陈云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普罗米修斯基调主旨

陈云朱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语文实践,要求建设有效的课堂。有效课堂的探究涉及面极为广泛,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作为一线的教师,教学生涯让我知道了以文本为载体、为依托是最根本的,所以在上每堂课之前都应让自己先徜徉于文本的广阔世界,吃透文本。

一、把握文本主旨,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文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散发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迷人的芬芳。它身上的每一个文字甚至标点都彰显着存在的意义,洋溢着蓬勃的气息,告诉我们生命的存在,告诉着我们它鲜明的主旨,即它的灵魂所在。我们既要避免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的片面解读,又要防止纸上谈兵的流于形式,不能天马行空的随意定论,更不可无度的拓展延伸,这些都无助于正确把握作者的真正要表达的意图。一篇文章拿到手,首先要强化一个整体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才能找到要表达的主旨,即文章的真谛。理清文章每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表达思路,这是理解一篇文章最为重要和最为根本的方法。其次,要关注文章的题目。文题其实就是文章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的心灵———主旨。所以读文章要懂得抓文章标题去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再则,留心文本细节特别之处的描写。如《慈母情深》一文,有段文字,反复对母亲疲惫的外貌神态进行描写,这段文字反复出现相同的表达句式,相同的字眼”,看似不起眼,其实内涵丰富,也许就在这不经意的一瞬间让”我”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虽然只是这细微的动作,却带给”我”心灵极大的震撼,在感受母爱伟大的同时更明白了今后前进的方向。

二、把握文本基调,体验丰富情感

每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不同的人生经历,含着他们的恩怨情仇。语文教学要抓住文本深度分析,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如《祖父的菜园》初看起来带给我们的是快乐的回忆,充满了童趣,然而深入文本我们却应把握住课文淡淡的伤感的基调。作者将那份对祖父的无限怀念,对童年一去不回的融入在了文本描写那诗情画意的景物美和“我”捉蚂蚱时的欢快情景之中,让我们更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更深切地体会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再如《月光曲》一课,笔者将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的情感基调,定在了“静谧柔美”这个调子里,课伊始,老师的语言、语调、情感、创设的情境、设计的课件等等都围绕、体现这个基调,一气呵成,给人精神的愉悦,美的享受,令人遐思神往.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文本的基调,就像一首曲子,欢快或悲凉,雄浑或柔婉,激荡或平缓,各不相同。我们要怀着敬畏的心情去感受,去领悟,才能演奏出正确的旋律。

三、细读文本内容,引领学生用心灵感受

文本细读的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懵懂的孩子,他们的人生阅历,心理发展,知识水平等都处于较低的状态,他们是完全的”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不细读文本,”以其昭昭,使人昭昭,那就真实的要扣上”误人子弟”的帽子了.阅读不光是为了读懂文字,了解故事大致情节,它承载着更多的内容,如: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世界,社会的文化背景,文本的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细读文本,关键在于潜心涵咏.涵泳就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1)咬文嚼字悟情感。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关键字眼,用足够的耐心,敏锐的眼睛悉心体味,发掘内蕴——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巧妙的引导孩子领会表达,使之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这是笔者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的片段:

师:你还觉得普罗米修斯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如何?

生:坚定!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课文用了问号、感叹号!

师:很好,你是找关键词来理解。请试着把你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从容不迫.

师:不错,这是你咀嚼出来的味道.

生:毫不动摇.

师:好样的,那你来读读!

师:从同学们不同的朗读中,你体会到普罗米修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愤怒的心情.

师:对谁!

生:残暴的宙斯!

生:义愤填膺的心情!

生:愤愤不平的心情!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这样的阅读是个创造的过程,是一场独特,新颖的阅读革命,,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个性理解来品味解析,既深刻理解了不同的语气,,又让孩子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伟大:无私无畏,胸怀人民,也感受到作者那浓浓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语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反复品读悟情感。反复品读”就是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所谓“反复”决不是“重复”,不是漫无目的和尚念经,毫无意义的原地机械打转,而是要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发掘新的意义。一教师执教《威尼斯的小艇》的片段:

师:刚听到一个同学这一句话念得特别好,我们请他来读读好吗?(教师出示句子。”请学生1读句子。)

师:你读得很流利,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月亮。

师: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为什么用新月而不用月亮呢?

生1:一脸迷惑。

师:(引导)“农历每月刚露脸的弯形的月亮;也指农历月逢十五日新满的月亮。”(再出示相应新月图片)。

师: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1:美丽的的弯月,俏皮的新月。

师:有进步。谁再来读?他看到了新月,你看到了什么?

生2:我还看到了水蛇。

师:是啊,这条小水蛇也很可爱。你再来读读,让全班同学都听清楚了,好吗?

这则案例中,教师潜心会文,对其“教学价值”的充分挖掘实现教学内容选择余地的最大化,通过反复品读,让船由美的特点逐渐变成美而富有活力,再由静态变动态,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最终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学生个性化的内心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课文所蕴涵的美感,达到了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水乳交融。

(责任编辑:闽 晓)

猜你喜欢
普罗米修斯基调主旨
我的书屋,我的梦1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
摩登基调
普罗米修斯盗火
定好生活基调
电影《三个白痴》中的情绪基调种类
百威啤酒超级碗系列温情广告创意分析
英语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