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宇
(沈阳工程学院校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136)
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涉及学校党政领导机构、多个职能机构以及其所辖的多种宣传媒介,并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目的,相互关连组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高校报作为高校中的主流宣传媒体,虽然近年来面临着网络等多种新兴媒体的冲击,但其仍以鲜明的特点在高校的宣传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工程领域,一个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在高等学校内,组成宣传系统的诸多要素可以用“宣传思想工作机构”来概括,并分为领导机构、职能机构、事业机构、研究机构、群团机构等类型。[1]其中“领导机构”指各级党委和政府,这是宣传工作的指挥和决策中心。《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是学校各种组织和一切工作的领导核心,学校各方面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学校党委也无疑是所有宣传工作的指挥、发起和过程的控制者。
“职能机构”是指宣传工作的主管部门和政府主管思想文化工作的职能机构。在高校中,党委宣传部是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组织机构设置方式的不同,实行“大部制”的高校,即由党委宣传部统领大部分校内宣传机构,负责管理学校新闻中心、校报编辑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而实行“扁平”管理方式的高校,则是将上述主要宣传机构分属不同的职能处室管理,如学校新闻中心可能由党政办公室或宣传部管理,校报编辑部则可单独设置机构,校园电视台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校园广播电台则由校团委管理,而上述所有机构则由学校党委直接管理。
上述各高校内的宣传工作机构,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运行机制组合成了高校的大的宣传系统。需要指出的是,系统的概念是相对的,从某种功能来说一个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从更为广泛的功能来说,它可以是另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如校报编辑部是高校内整个宣传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校报编辑部从编辑计划的确定,到报纸的最终出版发行,自身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子系统。同理,学校新闻中心、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子系统都通过自己的运行机制实现它的特定宣传目的和功能。高校宣传工作各子系统不同的内部运行机制,也形成了在整个宣传大系统中不同的作用。
控制是为了改善系统的某些功能、特性或为使系统完成某些预定目标而对系统的一种外部作用。在控制论中,将作用者称为“控制器”,被作用者称为“受控系统”。受控系统与控制器组成一个总系统,叫“控制系统”。在高校的宣传系统中,学校党委将需要传播的信息和思想“输入”到高校内不同的宣传子系统中,即将宣传内容分别传达给学校新闻中心、校报编辑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子系统,各子系统通过自己的子系统将宣传内容转化为以各自媒介作为依托的不同特性的宣传产品,传达给校内的师生员工,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宣传“输出”效果,该过程就是高校宣传系统的一个最简单的控制机制。
在整个高校宣传系统中,存在着若干个宣传子系统,并且各个子系统之间和各子系统内部间都是以一定的因果关系存在的,在工程领域把这种因果关系称为“耦合”。一个系统中的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形式有多种,新闻中心、校报编辑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子系统间的因果关系即为并联耦合,而各子系统内部存在的许多元素的因果作用关系就是典型的串联耦合。而如果这个串联耦合的过程中,还带有宣传效果的反馈收集系统,则会形成串联耦合、并联耦合和反馈耦合的多重作用。
我们可以用一个 “校报宣传子系统控制框图”(如下图)来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学校党委发出宣传指令,“党委思想”被输入到校内各宣传子系统中。当高校报子系统接收到宣传指令后,首先由校报编辑部将宣传指令转化为可操作的编辑计划,然后输入到“高校报出版”系统。在高校报的出版系统中,要经过“采访-组稿-改稿-审稿-定稿-划版-排版-校对-付印”等多个环节,最后经过“发行”环节将宣传产品发放到“师生读者”也即“受控系统”,以读者的“思想状态”为最终的输出结果,在多个要素的一次次“串联耦合”中,完成了高校报宣传子系统的一次流程。高校报在完成其宣传任务后,还有一个强大的“读者反馈系统”随之运行,将读者的思想状态反馈到输入状态中,以控制、调整“高校报编辑计划”,更好地实现党委指令,从而也形成了多个输入同时作用于一个子系统。此时的“读者反馈系统”与“高校报编辑计划”“高校报出版”共同形成了一个高校宣传系统的 “校报控制器”。
同理可知,宣传指令在经过学校新闻中心、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多个“控制器”后,产生不同的宣传产品及宣传效果,而高校报与上述各子系统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并联耦合,共同形成了高校宣传系统的复杂的运行机制。
高校报作为与高校内其它宣传子系统并列的一个分支,在其自身的运行过程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宣传特点和效果。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高校校报的传播方式不局限于大众传播或组织传播的单一类型,而是显著地表现为两种传播类型的功能“交集”。[2]组织传播具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塑造形象等特点,因此高校报在组织传播中显现出如下特点和作用。
一是传递党委精神。高校报作为高校的党委机关报,在学院发展的各个重大历史机遇期,始终围绕学院的工作重心弘扬主旋律,把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学院党委的精神作为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在高校报上多见对学校的五年规划的解读,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报道,对学校党政主要领导重要讲话的摘录,对我国教育与高校发展形式的分析等政策性的文章和专题;二是舆论氛围的营造。高校报区别于校内其它宣传子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高校报始终把引领校园舆论主流作为己任,而制造舆论氛围的功能则是其它媒介不具备的。因此,高校报往往结合学院重大事件,教学、科研、学生等方面工作发表旗帜鲜明、立意深刻的评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传递正能量;三是典型人物事迹塑造。加强人物通讯、事件专访等深度报道力度是高校报区别于其它校园宣传子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积极报道学校师生员工在改革进取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增强师生凝聚力;四是主题宣传策划,这也是高校报对外树立学校形象的重要作用。通过图文并茂的版面编排,达到对学校重大事件的集中宣传目的。
高校报在大众传播中则更加注重对新闻出版规律的把握。有高校报在对自身核心理念的凝练时就明确提出要“遵循新闻规律”。[3]高校报传播主体是各高校党委,而其传播客体是高校师生、家长、主管部门及其他社会大众等不确定人群,也即其受控系统接受信息是自由而非强制性的。因此高校报始终以“新闻”为主角,追求新闻的宣传价值,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价值要素,努力将原汁原味的“新闻”显现给广大师生员工,才能真正实现校报新闻纸的作用。
正因为高校报“受控系统”的非强制性,所以传播者难以得到受众及时且完整的反馈,此时高校报自身的读者反馈系统则显出独特优势的作用。“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所发出信息的反应。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4]在高校宣传系统中,反馈同大众传播类似,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的。因此,及时地获得信息反馈,改善反馈渠道,对于高校宣传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改进宣传系统实现最佳宣传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报在校内能够建立起的读者反馈系统不外乎以下几类,以QQ群、微博为代表的交互式平台,具有话题交流无时限的特点;以校报网络版的反馈版块、数字报的评论功能为代表的读者评论反馈渠道,具有意见反馈针对性强等特点。上述反馈系统组成了“校报宣传子系统控制框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校报编辑人员及时对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对其中正确的、有建设性的意见给予采纳吸收,重新输入到宣传子系统中去。正是校报子系统中的“读者反馈系统”发挥的强大作用,才使得该子系统努力营造出了一个闭合式的完整的可控宣传系统,这也是其它宣传子系统不可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1]沈一之.中国共产党宣传学概论(下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265.
[2]王舜.高校校报: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的“交集”——我国高校校报功能再认识[J].新闻知识.2012,(7):82.
[3]朱宇.高校校报CIS策划与实施研究——以《沈阳工程学院报》为例[J].新闻界.2011,(2):127.
[4]谢金文.新闻与传播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