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表征和原型实例的结构性审视

2013-07-09 05:56王永红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

摘要:Rosch未深入论证原型,Lakoff和Taylor则指出原型理解的误区。为探索范畴化认知机制,在区分心理表征和原型实例的基础上,从范畴化视角审视原型心理表征和具体实例间的结构性关系,试图探索抽象范畴如何对具体实例进行心理表征,认知过程中原型实例的表征机制以及心理表征和具体实例的结构映射。结果发现:心理表征是基本层次范畴基础上范畴成员意象的综合,兼具区别于其它范畴的整体性特征或属性;心理表征和原型实例存在一对多的关系;抽象概念也有上位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属范畴之分;心理表征是对具体实例命题性核心以隐喻和转喻方式进行的映射。

关键词:心理表征;原型实例;结构映射;抽象范畴;表征机制;命题核心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3?0233?04

在批判经典范畴理论运用基本特征作为判断范畴成员的标准时,借鉴Wittgenstein 的家族相似性理论,Rosch 等人提出了范畴化原型理论,并以实证研究证明了原型效应的普遍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对焦点色和鸟类范畴的研究中,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焦点色的感知极为一致,而对鸟类范畴成员的典型性判断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于是Langacker认为原型是范畴的典型实例,其它成员在与典型实例可觉察的相似性基础上被纳入同一范畴[1](371)。Taylor 则明确指出有充分理由证明原型是范畴概念核心的图式化表征[2](59?60)。Lakoff指出Berlin, Rosch, Hunn, Mervis, B. Tversky及其他研究者就原型理论的实证研究忽视了以格式塔感知(gestalt perception)、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和运动状态(motor movement)为特征的人类和外部环境互动的重要层面,即基本范畴层面[3](269)。而基本等级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原型在基本等级范畴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即基本范畴具有明显的原型成员[4](63)。

上述研究论证的焦点是作为认知参照的是原型实例还是心理表征。语言研究中运用原型理论时该采取何种取向?为了阐释这一问题,本研究探索了心理表征和典型实例的关系,抽象范畴如何对具体实例进行心理表征,认知过程中原型实例的表征机制,发现心理表征和原型实例间存在以隐喻和转喻为基础的结构

性映射;抽象概念范畴呈现层级结构。

一、心理表征和原型实例的关系

心理表征和原型实例间存在概念对应关系。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结果,属于概念系统。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是人们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5](92)。概念是体验性和意象性的。如HAPPINESS,由于其抽象的特性,虽然能切实感受到那种兴奋,但很难通过命题形式简洁地说明。于是便通过隐喻意象来表达,如飞、跳跃等意象。可见心理表征方式是意象性的,而后通过语言构成命题性判断。

赵艳芳指出意象是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指对事物的感知在大脑中形成的表征。但这种表征不是丰富的形象,而是删除具体细节的有组织的结构,是客体或事件在大脑里的一种抽象类比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对知识和语义进行表征推理过程中,类比意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意象可以长期保留在记忆中,并可在心理空间上进行转换、变形等操作,以便进行思考、推理和表达。对语言规范与不规范的判断不是依照什么语法规则,而是依靠意象的合适性。[4](131?133) 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心理表征是假设的表征外部现实的内

收稿日期:2012?10?22;修回日期:2013?05?20

基金项目:2012年度中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资助课题“认知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模式研究”(2012Y016)

作者简介:王永红(1975?),男,山西原平人,中北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在认知符号;按照经典表征理论,心理表征是客体所表征状态的意象;现代表征理论认为心理表征系统构成了内在的思维语言(http:// en. wikipedia. Org /wiki/ Mental_ representation,2012.6.29)。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思维是意象性的,意象是心理表征的一部分。范畴化心理表征的区别性属性在特定认知域背景下才能被激活;意象的类比和综合属于范畴化过程,运用语言推理的过程中意象或心理表征被解构为相似性或属性。正如Ungerer 和 Schmid 指出对范畴的认识分两个阶段:首先是整体感知(holistic perception)或完形感知(gestalt perception),然后才选择性地把感知到的整体分解为个别特征或属性[6](36)。而人类是在基本层次范畴上以感知和功能性格式塔对事物进行概念化 的[2](48)。即完形或格式塔心理表征首先是基于基本层次范畴,然后才对范畴内的个体进行推理性图式化表征。基本层次范畴对应于完形心理表征,上位范畴没有完形心理表征,正如Taylor指出上位范畴成员中很少有所有成员共有的属性,下属范畴的表征基于基本层次范畴的完形心理表征[2](48)。Game和 Furniture等多中心范畴很难找到完形心理表征,属于上位范畴;基本词汇并不一定与基本层次范畴对应,基本词汇体现的是交际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基本层次范畴对应完形心理表征。也正因如此,帕维奥( A. Paivio) 的“双重代码”表征理论(dual-coding theory) 区分了语言表征系统和非语言表征系统两个平行系统[7]。

对焦点色的研究表明不同族群的人对同一范畴的心理表征大致相同。但由于不同的环境和体验,对原型实例的认同出现差异。拿鸟类范畴来讲,如果按照鸟类范畴的心理表征做出一只木头鸟,恐怕很难辨认这到底是知更鸟、麻雀还是鸽子。企鹅、鸵鸟和秃鹫都是鸟类心理表征基础上的图式化变体。构造心理表征时,人们倾向于将心理表征与具体实例相互比对。似乎心理表征和具体实例难以区分,但这是人类将心理表征实体化后构造的一种对应关系。在范畴化的初始阶段,首先输入的是原型实例并将其进行表征,这时就构造了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范畴成员的不断加入使这种对应关系逐渐发展成参照心理表征判断的过程。心理表征和原型实例的对应趋于模糊,进而发展成一对多的关系。因而在范畴化的初始阶段,原型实例及其心理表征的确是作为认知参照出现的,但范畴概念形成后概括性更强的心理表征参与了主要的认知过程。具体属性没有被激活前,原型实例和心理表征的联系处于未激发状态。激活的属性不同,与心理表征联系的原型实例也有差异。如下例子中girl的心理表征分别指称女儿、女朋友、狗、马及汽车等不同范畴。

(1) She is my girl.

(2) Good girl, doggy / pony.

(3) My girl, Porsche.

例(1)中,说话者为父母时,girl指女儿;说话者为男友时,则指女友。例(2)中,girl分别指乖狗狗和马驹。例(3)中,girl指代保时捷汽车。这说明心理表征和原型实例在认知过程中构造了一种概念上的对应关系。

二、抽象范畴的心理表征

鉴于人类认知方式, 抽象范畴心理表征与实体范畴共享类似的范畴化逻辑,且表征方式都是意象性的。所不同的是,抽象范畴的心理表征涉及抽象概念的命题性解构,不能像实体范畴一样直接构建心理表征和具体事物的对应。如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s 11th Collegiate Dictionary)对Cowardice 的解释是缺乏勇气或决断(lack of courage or resolution)。不敢、畏缩、逃避和逆来顺受都是Cowardice 的意象。Cowardice 和具体事件间存在一个概念表征层次,不同具体事件展现Cowardice 的不同侧面;通过转喻使不同侧面代替Cowardice整体。这种认知机制保证了认知和语言经济性却构筑了运用原型范畴理论理解抽象概念时的障碍。也就是说,Cowardice属于上位范畴,每个具体事件表征出不同的Cowardice 意象,概念表征性的意象分别对应具体的事件,如下例:

(4) I dare not argue with the leader. (不敢)

(5) He stepped back to avoid Mr. Anger. (畏缩)

(6) She escaped from her savage husband. (逃避)

(7) She hated her boss Mr. Anger, but still she gave him a lukewarm smile. (逆来顺受)

不敢(dare not)是Cowardice 的起点。畏缩(step back)的Cowardice程度有所加深,逃避(escape)的Cowardice程度较畏缩更加严重。逆来顺受(hate but smile)的Cowardice程度最深。虽然从不敢到逆来顺受的Cowardice程度不同,但都是Cowardice 范畴的典型成员,即Cowardice 范畴属于多中心范畴。也就是说,对于Cowardice等抽象范畴,存在具体事件(原型实例)和心理表征的对应,而不是Cowardice和具体事件直接对应。

鉴于Cowardice的认知解构包括诸如不敢、畏缩、逃避和逆来顺受等心理表征意象,Cowardice 属于上位范畴,正如FURNITURE一样下辖了诸如TABLE, CHAIR, BED等基本层次范畴。原型实例和心理表征是人类认知的不同切入点。原型实例是原型特征或属性的载体,心理表征则是这些特征或属性意象性的概括与综合。心理表征在认知过程中属于基本层级,原型实例属于下属范畴。鉴于基本层次范畴与范畴成员共有属性最大化及与其它范畴共有属性最小化的特 征[2](50?51),再加上原型实例的多样化属性,有足够理由认为原型更应该指向心理表征而非原型实例。

三、心理表征机制

就范畴而言,心理表征不只是一个原型实例的意象,更是范畴成员意象的综合。正如Taylor 指出原型的心理表征构成范畴知识的一部分[2](63)。也就是说,相对于范畴整体而言心理表征呈现了范畴成员的共性,而就范畴成员个体而言,心理表征则映现了范畴成员共性背景下凸显的图式化个体特征。相对于范畴间的比较,心理表征呈现的是范畴成员共性基础上区别于其它范畴的范畴个体性特征。

范畴分为多中心范畴和单中心范畴。多中心范畴其实是由单中心范畴的心理表征构成的上位范畴。拿经典的Game 范畴来说,它其实属于上位范畴,下辖诸如棋类、电脑PC类、运动类等子范畴,这就是为什么很难拿经典范畴理论来解释Game 范畴的原因,同时也避免了用原型理论解释时相似性的不足。因此,心理表征构造了认知的背景和基本框架,与其它范畴的相互作用凸显了范畴间的区别性属性;具体实例的作用在于表征具体化特征或属性;心理表征和原型实例的结构性映射是可以被认知的。心理表征是范畴成员意象的综合兼具共同属性背景下凸显的区别性特征或属性。

范畴化过程中,实物和具体事件处于信息输入层面,对实物和事件的认知过程就是范畴共性和区别于其它范畴的个性的命题性或意象性的表征过程,输出的结果就是对实物和事件命题性或意象性的判断。即具体实例通过心理表征进入思维过程;其间存在一种指称关系,构建了概念和实体的对应。这种概念和实体的对应呈现一对多的现象。以焦点色为例,以前人们倾向于把焦点色看成是深浅一致的颜色,但计算机的发展可以模拟出不同深浅的焦点色,而人类的视觉器官无法准确辨识这些细微的差别,仍然表征为一种焦点色。于是焦点色和具体颜色表面上呈现一一对应,但实际上却是概念和实体一对多的关系。这种一对多的关系也体现在语言中,如girl在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s 11th Collegiate Dictionary)中就对应了女孩、女儿、少女、爱人(SWEETHEART)及女职员等不同的义项。

在鸟类范畴中也呈现出一对多的关系,提及鸟类概念时大脑中首先出现的是一种抽象的表征,然后才物化为具体的鸟并通过语言得以表达。虽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给出的回答有所不同,但这种具体实例的差异主要源于心理表征的不具体和抽象性。因此参与思维过程并作为参照的是心理表征而非原型实例,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一种近似的判断,这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范畴化过程就是建立原型实例和心理表征对应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相似性程度越高、家族相似性联系越强,这种连接就越容易建立且相对稳定。对于只知道苹果、梨、桃等水果的人来讲,从外表很难将榴莲和水果联系起来,但尝过榴莲果肉后基本接受了属于水果范畴。心理表征经历了表征外观到表征核心属性的过程。这种综合的命题性或意象性的判断构成了心理表征的内容。

四、心理表征和具体实例的结构映射

原型指向心理表征也因为心理表征和原型实例间存在结构性映射。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4](106)。因此心理表征与原型实例间的结构性映射也是隐喻性的。比如看到Home 一词,就会唤起不同的意象,如家庭建筑的外观、内饰以及家人,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指称为Home。这是典型的转喻模式。除了局部代替整体的转喻,还可以由整体指代局部。例如:

(8) The earth is my home.

(9) The kettle is boiling.

以上两例都用整体容器来指称凸显的部分。如Earth的心理表征指向home,“水开了”却表征为boiling kettle。这涉及认知语言学的三种取向: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也与认知输入的心理加工和概念整合有关。例(8)构成隐性的路径,即从The earth is where we live 到 Where we live is home 的路径。经验观依据关于世界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的内容进行认知重构。那么,从外层空间接近地球过程中,心理表征的是地球的完形,依据 We live on the earth 的经验和知识,凸显的是地球的容器图式;到达地球时,依据经验,一定要回家,这时home 的意象就从地球上众多事物中得以凸显。注意焦点也经历了从地球整体到家的转移。地球和家认知结构上的相似构成心理表征和具体实例结构映射的基础。例(9)中boiling kettle的表征也是基于已有知识,包括两层:壶(kettle)是用来烧水的;水开时看到的是壶而不是水。认知结构层次上这是显性和隐性、确定与不确定的问题。Boiling kettle心理表征的概念是不知道壶里是不是水,具体实例则是壶里是水。心理表征对具体实例命题性核心以隐喻和转喻方式进行了映射。

五、结语

格式塔感知的相似原则使心理表征和原型实例看做是一个单位,但在实际认知中它们存在对应关系,其认知结构上的相似构成结构映射的基础,映射的内容和方式则是对命题性核心以隐喻和转喻方式进行的,结果就是心理表征在范畴化过程中代替了原型实例。抽象范畴的心理表征与表征实体范畴共享类似的范畴化逻辑,且表征方式都是意象性的。所不同的是,抽象范畴涉及抽象概念的命题性解构,虽然没有一致的完形表征,但可以构建心理表征和具体实例的对应。心理表征构成范畴化概念参照系统,符号认知经济性;具体实例构成实体系统,对具体属性加以验证。认知中两种系统共同作用,但更多的是以完形为特征的概念参照。

参考文献:

Langacke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2nd ed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王寅. 认知语言学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Ungerer F. & H.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2nd edition) [M]. BeiJing: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6.

廖巧云, 徐盛桓. 心智怎样计算隐喻[J]. 外国语, 2012(2): 46?52.

[编辑: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