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峰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持之以恒,扩展廉政文化的宣传平台
文/石峰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贺《检察风云》创刊20周年
《检察风云》杂志公开出版400期,又逢创刊20周年,我表示由衷地祝贺。《检察风云》1993年创刊至今,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刊思路和原则,从黑白到全彩色,从月刊到半月刊逐年稳步发展。去年月发行量达20万册,在报刊零售点上,保持50%~70%的销售率,这在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成绩实属不易。
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在这20年里,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变化很大,《检察风云》杂志能顺应发展,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跻身名刊、大刊之列,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探讨。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期刊业乃至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都会有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包括出版在内的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我们做媒体出版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办好期刊最为重要的一点。
期刊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坚持的就是必须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担负起对社会的文化责任和导向责任。法治新闻报道要承担起向社会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全民法律素质的责任。《检察风云》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发展,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握了这一宗旨。该刊在这2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宣传政法工作、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理念,弘扬廉政文化,传递反腐信息,以普法教育为己任,并增设了一些有较强针对性的专栏,对我国的立法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行专论阐述;对我国的法律政策,法治建设的形势,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思辨分析;对大案要案进行揭露剖析,从主流价值观的视角引导读者思考;同时还对专业的法律条文进行讲解,传播和普及法律知识。内容丰富、发人深省,有很强的警示性,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履行了法治新闻期刊应有的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职能,从而在公众心中建立起法治权威的形象,赢得不少好评。我曾经说过,要办好一本杂志,必须要以内容为王,一个刊物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首先要有好的口碑。在这两点上,《检察风云》做到了,所以成功了。
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正能量”,如何有效实施媒体监督,传递反腐的声音,追踪涉腐的人和事,如何把廉政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深入人心,《检察风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做法和经验。
我的书桌上常年有几本杂志,阅读杂志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期刊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要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的步伐和进步的成果,以敏锐的洞察力、实事求是的报道作风以及深邃的思想基础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才能在如林的杂志中独树一帜,赢得公众关注。《检察风云》从创刊之始,一直关注涉及国家建设、法治建设、社情民生、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反腐倡廉,并且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他们自己的特色,“弘扬廉政文化,传播法治文明”就是其最为突出的一个亮点,也是这么多年来深受读者关注与喜爱的一个重要因素。《检察风云》较早倡导廉政文化建设,2005年在《检察风云》创刊第 200期上,还专辟纪念专辑,以“弘扬廉政文化笔谈”为主题,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发表意见,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各个角度,借鉴国外廉政建设经验,充分阐述了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其理论高度和实践意义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国内期刊界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广泛关注。
廉政文化起始于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通过某种载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关联,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为反腐倡廉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对党风廉政建设作用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
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正能量”,如何有效实施媒体监督,传递反腐的声音,追踪涉腐的人和事,如何把廉政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深入人心,《检察风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做法和经验。他们凭借媒体人的专业能力、职业精神和对国家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深刻揭露各类腐败大案要案,不仅每期生动报道反贪、渎职和其他典型大案要案的侦诉和监督工作,深入解读执法为民的大局意识,而且还结合时代背景组织专题策划,大力宣传反腐倡廉,弘扬廉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新闻性、可读性和权威性。据我了解,他们许多有关廉政文化的话题和反腐倡廉案例报道被一些报刊、网络转载,还有不少文章被电台、电视台转播,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我希望《检察风云》的采编人员在出版400期之际,能更进一步策划此类宣传活动,结合当下对反腐倡廉、廉政建设的深度解剖,以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深厚的理论基础反映当前反腐斗争的进程,凸显专业期刊的特色,履行媒体积极监督的职能。
走过20个春秋的《检察风云》已经玉树临风地站到了一个较高的平台。党的十八大不但为我们建成小康社会描绘了蓝图,规划了时间表与路线图,也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希望《检察风云》这本已具旗舰风范的法治新闻刊物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按照中央改进和转变作风的要求,坚持“走、转、改”,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斗争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拓展廉政文化,推进法治文明建设。
法治新闻期刊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一定要为社会的公平正义鼓与呼,在办刊实践中务必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是贯穿期刊业发展历程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在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不断创新的技术变革创造着日新月异的媒体形态和经营模式,催生新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检察风云》杂志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20年来,《检察风云》坚持弘扬廉政文化的主旋律,传播法治文明的正能量,并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媒体的技术变革、进入更广阔更先进的数字化传播平台备好了“粮草”。《检察风云》十年前就建立了官方网站,是期刊行业中与数字化技术较早产生交集的纸媒。《检察风云》目前正在做“刊网融合、栏网融合”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法治期刊联合网站,力图在已有的网站基础上,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及多媒体互动,让期刊的宣传报道内容通过多媒体的辐射和覆盖,以更大范围的推送,达到新闻宣传的叠加效应。
我对他们的这一创新改革充满信心,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检察风云》通过数字技术革新更进一步地增强期刊的传播影响力,打造法治新闻期刊的新品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百尺竿头,更上一步,希望《检察风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工作,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本刊“客座总编辑”栏目开设两年多以来,不少省院检察长和国内一流学者、专家应邀来此“作客”。
俞云波
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
《检察风云》杂志社原社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构成,为建立有序的政治和稳态的社会提供了条件,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陈旭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重要的是要积极构建良好的法律监督格局。要坚持接受党委领导和人大监督,这是正确履行检察职责,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保障。
崔伟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检察工作中,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要摸清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达到实际的效果。
吴敬琏
经济学家
改革的两种前途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一条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一条是权贵资本主义的道路。
敬大力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预防是从源头上遏制和防范职务犯罪的措施,其本质也是促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加强监督、保证权力运作正当合法。
徐安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作风。
贾宇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
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必须坚持法治的基本原则,在法制的框架内寻求应对之策。
张金锁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我们要求每名检察人员都要“带着案件下去,带着和谐回来;带着问题下去,带着答案回来;带着课题下去,带着成果回来。”
邢宝玉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在贯彻学习“十三检”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在内蒙古的实践描绘蓝图更成为一项核心工作。
江平
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
公权力要有制衡,没有制衡就要产生腐败;私权利要得到保障,规定的人民权利自由应充分得到体现,这才是宪法最根本要义。
何勤华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
从法律角度,从国家层面,我们都要考虑到一个社会公平问题。我们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希望社会能够平等。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中国未来的民法典应当是科学的,是面向新世纪的一部高质量法典,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法典体系是达到此目的的前提和基础。
付子堂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行为-过程”范式下的法治;关注社会实践中的法,而并非“纸上的法”;关注法治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朱孝清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要坚持寓教于审和跟踪帮教,既不能不教而罚,也不能不教而宽,最大限度地挽救涉罪未成年人。
陈连福
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
打击和预防跨国腐败的蔓延,需要各国政府和反腐败机构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需要各国加强司法合作。
周有光
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
爱因斯坦讲得很对,一个人一生一世真正工作的时间很少,空余的时间很多,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你就能成功。
袁隆平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
“做事先做人”。这是我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李开复
计算机科学专家、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当一个人已完成很多梦想后,更大的愿望就是帮助年轻人去圆梦。这比个人的单独成功更具有意义。
胡润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
当你的财富完全自由以后,首先会考虑回报社会,第二就是回报自己的心。通过回报社会可以回报自己的心,得到自我实现。
杨振宁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崛起,这是20世纪最大的两件事件,它会对未来的历史发生非常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