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建松
所谓方言,顾名思义也就是四方之言,就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通俗说,就是那些带有明显地域特点的,以地区、族群等划分的“小众化”语言。我国有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七大方言区,七大方言区内又有很多子方言。[1]
所谓方言电视节目,是以所在的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的定位,以方言为独特语言表达形式而推出的一类节目。目前国内大多数节目是普通话节目,方言电视节目的出现也是对普通话电视节目的一种调剂。[2]
方言电视节目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是形式生动活泼。就是把镜头对准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关注芸芸众生的生活状态,用平民化的视角讲述老百姓的苦乐辛酸,这也是三贴近的题中之义。
二是内容贴近生活。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情成了方言电视节目要演绎的主要对象,从方言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常老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展示人们生活的道德伦理,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平时的生活故事也可以登得上大雅之堂。
三是本土特色鲜明。一般来讲,本地人喜欢看和本地相关的电视节目,这是符合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也就是说和当地人的文化比较接近的话当地人比较容易接受。一旦没有了地域文化的支持,方言电视节目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更不用说是收视率了,大多数的方言电视节目都是用本地的方言,比如广西的桂柳方言、广东的粤方言,辽宁、黑龙江用的是幽默风趣的东北方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的传播特征造就了比较稳定的地域化的收视群体,这也是方言电视节目差异化的生存之道。
目前,国内的方言电视节目按内容来分类可以划分为新闻类型和娱乐类,新闻类的比如南宁电视台的《有话日日倾》、桂林电视台的《板路》等;娱乐类的有广西影视频道的《老友一家亲》、广东电视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等。这些都是方言电视节目的代表。
毋庸置言,方言电视节目深受群众喜闻乐见,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是节目创办一拥而上。
近年来,方言电视节目在各地办得如火如荼,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专家们对此表示反对和担忧——有学者指出:当前电视节目普遍存在着火一个便一拥而上的情况,由于创新难、克隆易,如果泛滥也会失去特色最后大家都办不下去;也有专家认为:要对方言类电视节目进行必要限制,防止功利趋向过度膨胀。不同电视台不应失去各自的立场和主体,必须要有协调、有限制。[3]
其次是节目内容粗制滥造。
方言电视节目内容粗制滥造是方言电视节目发展的一大瓶颈,方言电视节目由于其比较特殊,其制作的成本是很低的,回报率很高,比如广西某电视台的方言剧,其中拍摄画面不管是构图还是影像的质量都是相当差的。所用的演员都是群众演员,有些演技不自然显得生硬,有些剧本都是老百姓去编剧,自然剧本的文本语言就不会那么到位。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只会导致拍摄公司的利益受到不断的损害。但也不见得最终的受益者就是电视台,因为制片方银根紧缩、回款缓慢(一般为半年周期),必将最大限度压低成本,所以电视台所收购的全是低劣的超低成本的碎戏,从而没有一个赢家。
再次是节目题材过于低俗。
方言电视节目的选题往往一味迎合观众的需求,来获得比较高的收视率和经济利益。方言电视节目寓教于乐的作用应该是第一位的,选题应该是倡导社会和谐、社会文明这样的话题,而不应该都是些犯罪、色情暴力等方面的题材,这样的话就和方言电视节目的初衷相违背。
第四是节目形式受政策制约。
方言电视节目与国家的相关政策的矛盾还是比较尖锐的。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这更确立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了学校、国家机关、广播电视和出版物,以及公共服务行业推广使用普通话的法律责任。如果因特殊需要用方言播音的,第十六条对其手续作了特别的补充规定:需“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此外,《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以及多种法规、规章,也都对普通话的推广使用作出规定。[4]可见,方言电视节目要在国家政策的大环境下发展下去是不容易的,必须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合理地开办,必须正确处理好方言电视节目和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这样方言电视节目才能生存、健康地发展。
最后是本土特色制造隔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多,方言电视节目会对外来人口制造一些隔阂。方言电视节目本来就是针对本地的观众,也是对本地节目的一种文化垄断,而外来人口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他们也需要了解周围世界的发展以此来扩大自己的视野,但是方言电视节目令外地人无法看懂,所以电视节目也带有一定的排外性,这样的话就会伤害外地人的情感,他们会感到没有共同话语、没有归属感。所以方言电视节目在考虑本地受众的同时也要方便外地的受众,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南宁电视台《有话日日倾》是方言电视节目成功的代表,它以平民化的视角,展现了南宁老百姓的生活常态。其中的新闻串词、主持方式、栏目的包装都是独具特色。桂林电视台的《板路》,定位、编排策略、立足点都是依据实际,定位于中下层的百姓,用的素材也都是真人真事,尽量选择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样就比较有亲和力。柳州电视台的《摆古》,从被斥为“一个无聊的人创造了一档无聊的节目吸引了一大群无聊的人”,到今天的炙手可热,称之为“电视传奇”也毫不为过。
但是,方言节目中出现的问题是迫在眉睫的,要使方言电视节目保持生命力,凸显自己本身的文化魅力,必须在节目的制作、形式、品牌、内涵方面下功夫,走精品化的道路,这样,方言电视节目才能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适度原则就是注意控制数量,打造艺术精品。方言节目能对普通话节目起调剂的作用,这两者要做到数量上的平衡。方言电视节目要按实际的需求去办,不能一哄而上盲目跟风,要控制好此类节目在整个电视台的播出份额以及此类电视节目的播出长度,播出的时间长的话,观众就会觉得厌烦,心理上感觉不舒服并且会有审美疲劳,因此要充分考虑实际的状况。外来人口过多的城市不宜办方言电视节目,因为本地受众群是固定的,过多的方言电视节目会造成大家之间的语言、情感隔阂。
打造艺术精品就是注意节目的质量,不仅仅是在节目的形式上有所创新,更重要的是在节目的内容上下功夫挖掘节目的内涵。
在当今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提升节目的内涵与品位是重中之重。在节目的选材上要用一些比较积极的、健康向上的题材,能够反映社会的道德取向和伦理价值观,这样的话题才是好的、能够引导受众的。然而当今的电视媒体面对收视率的诱惑,选取一些低俗的、负面的题材来吸引观众,对于此种现象要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去争夺受众。还有就是方言新闻电视节目在信息量的选择要结合受众的需求,很多时候,一条电视新闻经常在很多台重复播出,这样的话就会造成信息的浪费,这种做法也是没必要的,增加信息量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和观众的需求,要精益求精。
形式不是电视节目主要的,但是它是为内容服务的。要使方言电视节目得到健康发展,创新节目的形式是必要的,方言电视节目的形式要多元化发展,要把自己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的个性与特点表现出来,树立节目的品牌意识,使节目不断走向成熟。
我国是以普通话为通用语言,方言电视节目应该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清楚自己的位置,普通话电视节目应该占主导的地位。
方言电视节目和普通话节目之间没有说哪个比较高雅哪个比较低俗,两者只有他们的使用范围不同。国家提倡使用普通话和方言电视节目的出现并不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两者之间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样方言电视节目和普通话电视节目才能和谐共存。
方言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是当地的老百姓,但是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仅仅满足当地受众的需求是不行的,外地受众也会关注新闻信息,外来人员也应该和当地的受众有同样的知情权。外来人员在获取信息的数量、质量和当地的电视观众是不一样的,这种不平衡可能会带来情感伤害或者是语言隔阂。和谐社会的主要精神是以人为本,因此方言电视节目要本着人文关怀去容纳、包容外地的电视观众,要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在播放方言电视节目的时候,给方言电视节目加上汉语版的字幕,这样的话外地人在收看的时候不仅能看懂电视节目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可以学习当地的方言,这样可以促进外来人与本地人之间的交流,更好地帮助他们去适应、融入城市的发展。
现在的方言新闻电视节目一般来讲都是本地的新闻信息,而人们的需求绝不仅限于此,这就要求方言电视节目在提供信息上不仅要关注国内外的大事而且要精选信息,这样的话公共话语空间就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总之,方言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丰富了我国的电视节目形式,让受众获得了更多的精神享受。方言电视节目的出现是对普通话电视节目的一种调剂,是地方电视媒体在节目形式上的一种创新。方言电视节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的本土化、区域化、平民化的定位使自己获得了发展,但是国家的法律政策对它又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方言电视节目要发展,需要在符合相关的法律、政策的框架内获得发展。要使方言电视节目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国家、媒体、大众都需要作出努力,为方言电视节目提供一个健康发展大环境。
注释
[1]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6月第2 版,P1。
[2]李小寅、王妙妙:《也谈方言电视节目》[J],《当代电视》,2006年第6 期。
[3]王杨:《方言电视节目不要一拥而上》[N],《中国艺术报》,2006年3月31日。
[4]秦正长:《大众传媒滥用方言绝不是一种进步》[N],《中国新闻报》,2005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