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蒋方纯,梅勇(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搞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课堂实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以《个体软件过程》课程为例
王琪,蒋方纯,梅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课堂教学实录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内容。本文依据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以《个体软件过程》课程为例,按照课程的实施过程,从准备、录制和制作三个方面,对课程课堂教学录像提出了几点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录像制作;个体软件过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1]。课程资源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在基本资源中要求具有反映教学活动的课程全过程教学录像资源。
课堂实录是指基于上课教室或实验室环境,教师开展与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实况录像,即课堂教学录像。课堂实录完整真实地记录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多个要素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反映出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也呈现出课程拥有的教学资源以及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手段对这些资源的运用情况。
课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整个资源中的灵魂资源和核心资源之一,下面以《个体软件过程》课程为例,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从准备、录制、制作三个方面,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课堂教学录像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
为了录制出易于观看学习、高质量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录像,以方便在校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学习人员的学习使用,需要教师与课程资源制作人员预先做好相互的了解与沟通,并做好拍摄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1.1 教师的要求
《个体软件过程》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准备课程时,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授课过程,仔细分析学生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方式讲解、如何进行教学提问等。例如在《个体软件过程》课程“第一章 软件工程师的任务”课程教学准备中,教学内容选择了课程介绍、教学安排以及本章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介绍课程的资源网站、学习难点解析动画等生动的教学资源,以便学生掌握学习的节奏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教师除了进行课程的教学准备之外,还要进行电视媒体素养方面的准备。教学录像是教育电视节目中的一种纪实类作品,它符合教育电视以活动的画面与声音传递信息的特点。从编导制作角度来看,主讲教师的形象与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屏幕造型因素[2]。因此教师在面对摄像镜头时,要表现得自然,不紧张;教师与学生要进行眼神的交流,即教师要看摄像镜头;教师讲课的语速应该连贯均匀,在提出问题后要稍稍停留一段时间,以便给学生或观看学习者进行思考,回答学生的问题时也做同样的处理;教师在进行讲解、操作、演示、解答问题等环节变换时,要给摄像人员必要的示意,必要时可以写在课程录象脚本中,并留有一定的过渡时间,方便后期制作。
教师还要让摄像人员了解教师授课的整个流程,要大致知道都需要使用哪些媒体资源,以及在何时使用等。图1是《个体软件过程》课程“第二章 时间管理”的录像脚本片段。
图1:课程录像脚本片段
1.2 器材的要求
从影视制作角度来看,反映教学改革、创造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其教学录像一般用两台以上的多机位摄像机拍摄,用多个话筒录音,将反映新型教学模式的镜头拍全[3]。
《个体软件过程》课程录像准备了三台摄像机,采用的是高清摄像机,图像清晰、色彩还原好,便于学习者观看使用。另外还要准备好三脚架、有充足的电池、多个话筒等。
在进行课程录像前一小时提前到达录像教室,在学生未到教室,教室还比较安静的情况下首先进行音频的调试,对教师话筒、学生话筒进行声音调试,保证现场声音的大小、质量符合要求。也要进行室内灯光的调整,可以以讲台上的亮度为基准,进行摄像机白平衡的调节,并将一至三号机位摄像机的白平衡调成协调一致。
1.3 机位的要求
根据《个体软件过程》课程的内容,共设置三个机位。一号机位,在教室最后边正中间位置,负责拍摄开头和结尾等大全景的任务,其余时间的任务主要拍摄对象为教师。同时还要负责中间的过渡镜头,在教师与学生间进行推拉,以反映师生、教学资源、课堂环境等场面。
二号机位,放置在讲台的一边,通常应该放置在没有投影幕的一侧,以方便三号机位拍摄投影仪画面。二号机位主要拍摄学生的学习活动,负责拍摄学生进行操作等的特写和教师教授重点的特写。同时采用中景,拍摄课堂内的一些教学活动画面。
三号机位在主机位侧旁,最好与投影仪相对,主要拍摄投影仪画面、白板画面等。
2.1 镜头的要求
用影像忠实地记录,还原教学过程是教学录像最大的特点。所以在后期镜头组接过程中, 一般很少用特技或者基本不用。在《个体软件过程》课程教学实录过程中,拍摄的镜头分为如下几类:
拍摄对象为教师的镜头包括教师讲解教学内容的镜头、教师提问的镜头、教师进行板书的镜头、教师使用课程资源的镜头、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镜头等。
拍摄对象为学生的镜头包括学生操作资源的特写镜头、学生回答问题的镜头、学生二人或多人进行讨论的镜头、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镜头、学生与教师互动的镜头等。
拍摄对象为教学资源镜头包括教师授课时书写的板书、教学课件PPT、媒体屏幕的图像、文字符号的特写镜头等。
2.2 技术的要求
在课程录象过程中,各机位摄像人员要按照教学录像的脚本,各司其职,共同完成。首先要以真实表现课堂教学过程为主,明确拍摄的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等,拍摄过程中兼顾艺术性方面的考虑。为了录制稳定、高质量的画面,方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展现,教师的移动不要太突然或距离过大,以免摄像机跟随引起不必要的晃动。如果真是移动过大引起画面晃动,也应该在编辑时将晃动的镜头剪掉,用PPT等教学资源画面来替换。
合理构图,正确用光,在《个体软件过程》课程录像中也运用大多数课程录像所使用的技术手法。例如采用了推、拉、摇、移等多种拍摄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了现场教学情境,充分展示出《个体软件过程》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堂细节。画面做到了稳定、清晰、均匀、准确,拍摄落幅准确,起幅与落幅间隔一定的时间停顿。为方便后期编辑,三个机位摄像师拍摄动作是一致并全程录制的[4]。
声音的采集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录象的一个内容,通过调音台将教师授课的声音以及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声音送入摄像机话筒中,保证现场拾取声音的质量。《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中对音频素材必须做到的属性要求如表1所示[5]。
表1:音频素材要求
3.1 前后期制作设备及准备
为保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录像的整体质量,教学录像所录制的画面格式为高清。在前期制作中采用三机位拍摄,1号机位负责全景,2、3号机位负责中近景和特写画面,三个机位同时录制,以保证后期画面的同步多机位编辑的需求。
后期制作的工作平台为Adobe Premiere CS4非线性编辑软件和特效及合成软件Adobe Effects CS4。首先上载所有素材,包括:录像、图片(PPT课程转换的图片)、背景音乐、包装(片头及字幕),然后在非线性编辑软件的时间线上精确同步三个机位的素材,按照课程脚本要求进行编辑,编辑完成后在指定的位置插入录像课程所需的图片,及完成的片头与字幕。
3.2 教学录像的编辑
在编辑时,教师与编辑人员应该先分头观看教学录像的内容与效果,并记录下有问题或者需要商榷的地方。然后教师与编辑人员再一同观看,把各自记录下来的问题拿出来共同讨论,确定哪些录像内容保留、哪些录像内容删除、哪些录像内容需要重新拍摄,以及录像内容的前后顺序等问题,并填入相关表格中,以此作为编辑人员进行编辑的依据。
在《个体软件过程》课程教学录像中教师是主角,应该重点突出教师的形象和教学内容,适当切换学生听讲、操作、回答问题等镜头,以便反映师生之间的交流情况。随着教师讲课内容的深入,当讲到PPT上的内容时,将PPT中对应的画面叠加到课程内容所要展示的画面之处,可以使视频课程更富教学性和引导性。教学过程编辑完成后,加上片头和片尾,用以表述清楚授课内容、主讲教师等基本信息。在剪接时,注意声画同步,出、入点的衔接要自然流畅,否则,会影响教学内容的表达[4]。
3.3 教学录像的技术要求
教学录像经编辑人员后期编辑完成之后,主讲授课教师与信息制作团队人员对编辑好的课堂教学录像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如有问题,需要重新进行编辑,甚至进行补拍。如果没有问题,可以直接输出想要的格式,并保留好原录像文件,这对以后的制作、修改、编辑非常重要。表2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中对视频素材的具体要求[5]。
表2:视频素材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录像工作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在整个课程资源建设中一个工作量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项目。要制作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录像,需要有课程建设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专业的信息制作团队与摄制队伍的精心制作。
通过《个体软件过程》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与实践,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实现了课程全程录制,方便了学习用者的学习与使用,录像教学效果好。
在精品资源课程教学录像中,字幕的添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在整个教学录像中全程添加中文字幕,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构造无障碍的信息学习资源,这是《个体软件过程》课程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2] 赵玉. 由精品课程课堂实录看教师的媒体素养[J]. 软件导刊,2007.3.
[3] 张勇波. 浅谈课堂教学录像摄制方法与技巧[J]. 科技信息,2011.10.
[4] 谢新就. 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与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 2012.04.
[5] 教育部.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S]. 2012.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spot recording of quality-resourced course
WANG Qi, JIANG Fangchun, MEI Yong
(School of Digital Medium,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172, P. R. China)
Recording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quality-resourced shar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Based on government-sponsore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for the quality-resourced course,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to take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course as an example show what we should do to the recording task from three aspects: preparation, recording, and production.
sharing quality-resourced course; teaching video; video production;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G71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2-6332(2013)02-0039-04
1672-6332(2013)02-0039-04
【责任编辑:杨立衡】
2013-03-02
2012年广东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012WYXM_0069)
王琪(1960—),男(汉),北京市人,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职业教育。E-mail:wangq@szii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