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7-05 00:29张国栋刘鸿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才专业

汪 峰,张国栋,杨 俊,刘鸿琳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才竞争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以土木工程领域新学科、新行业需求为基础,构建新型的土木工程人才知识结构。同时高校近年来的持续扩招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使之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除了持续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之外,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跟不上现代土木工程发展速度,本科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在部分岗位上甚至不如大专生适应能力强,备受用人单位诟病[1]。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目前,全国有近400所高校设有土木工程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约60万人。为了适应市场,有利于就业,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逐渐注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但其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都不尽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调查表明:69%企业认为大学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培养模式单一、训练不够;25%企业认为毕业生理论强,实践差,经济管理和人文类知识缺乏,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意识不强[2]。

因此,随着市场对土木工程人才要求的变化,当代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如何进一步根据社会需求、土木工程发展与趋势及特点,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性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只有不断探索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青睐的高质量人才[3-4]。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土木工程师基本素质的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土木工程管理工作,并初步具备从事土木工程项目规划和科学研究的能力。随着国家对专业目录的调整、市场对土木工程人才要求的变化,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

(一)过于强调土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受教育者整体性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普遍存在过于专业化的缺点,通常本科都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全面,专业领域较宽,有较强的动手和实际应用能力。高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习惯性着眼于人的应用能力,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简单、单向地屈从于社会职业需要。同时受社会上功利性驱使,学生越来越重视个人未来职业短期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忽视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5]。由此培养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以下不足:适应性不强,职业规划能力弱,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等。

(二)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专业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宽基础、厚理论”的课程设置来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内容中系统化、结构化和理论性的专业知识,强调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熟悉与掌握,课程内容越来越多,追求知识完整、系统性的教材越来越厚,而对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和知识的灵活运用缺乏关注。在此过程中,学生仅被动地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疲于应付各种考核和考试,教学内容容易导致“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国内这种课程设置条件下,学生往往成为土木专业知识的占有者,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真正拥有者。

(三)课程体系设计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弱化了人文意识

为了土木工程专业能够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计时,高度重视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土木工程师基本素质的训练,但是轻视非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导致人文教育受到不应有的冷落,学生的知识结构褊狭,学生人文意识淡薄,“又土又木”这句俗语恰恰侧面反映了人文知识的缺乏。因此,学生毕业后虽然能较快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但在工作中做人和做事难以做到和谐统一。

(四)科研创新意识淡薄

科技创新活动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自然和必要的延伸,是大学教育中学生培养环节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目前,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本科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并逐步提高了资金和物质的支持力度,有效开展了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但是,本科生科技创新的市场观念仍然不足。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项目缺乏教师的细心指导和帮助,二是科技创新活动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缺少市场的调查和实际需求分析。这些问题阻碍和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规模小、利用率不高。

(五)师资力量匮乏

师资是确保本科教学质量与水平最为关键的部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现有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规模不能与目前高校大规模扩招相适应;二是来自于工程实践的教师比例偏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比例较高,而且教师的工作偏重于研究性课题,缺乏综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对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亟待提高和改善。

二 新时期市场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

随着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西部大开发,土木与建筑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这促使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必须“以生为本,面向市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企事业单位是土木工程建设的参与者,其性质和建设项目的多样性导致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6]。

首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规划,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具备较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其次,具备以技术知识为核心,以人文知识为导向的综合性知识。在土木工程生产实践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在拥有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新世纪工程师面对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一方面由于高性能材料、施工水平、计算技术的发展获得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越来越受到经济、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土木工程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分析思维能力,能深入分析工程活动的边界条件及工程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人类等多方面的相互关系。

三 改进培养模式,培养以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

土木工程“行业先导”的特征决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而变化。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应注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选用教材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化和完善,以使人才的培养与实际需要协调统一。

(一)树立正确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单纯靠高校传授系统化、结构化的学科知识来应付未来社会的变化已是不可能的。科学技术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需要知识的专门化,更需要知识的综合与融通,需要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具有必需的弹性和广博性。基于以上认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应用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与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内容,以“学业观”、“职业观”、“科研观”与“实践观”的培养为抓手,开始调整专业设置,进行人才模式的改革探索。

在确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时,学院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入基础教育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调研,成立由地方企事业单位代表和学校学科专家组成的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和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深入研讨,我们以“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会应用”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复合型、实践型、创业型、健全型”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

(二)改进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应根据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造,建立了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首先,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能满足、适应市场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在课程体系中既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观”、“科研观”、“专业观”的综合培养,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将它们紧密融入实践教学过程,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高尚人格的、富有开拓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如图1所示。

图1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构架示意图

其次,合理选取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教材大都偏重于纯理论,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密切和直观。其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接轨,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要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水平,及时引进土木工程新规范、新的设计、施工理论和方法,将科研成果补充到教材中,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可视技术进行教学。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实践教学观念,改变过去那种按部就班的实践操作流程,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给予教师和学生进行课程或项目研究的充分自由和创新空间。

(三)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在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基本训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为拓宽就业渠道创造了条件。教学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配备齐全的教学资料,如现场录像、专业软件等。除了实践教学环节外,首先,可通过专业设计竞赛、制图技能比赛、设立创新实验室和开放式实验室等多种形式,提倡学生课后自主提出实验课题,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完成,让学生持续活跃在以实验室为依托的创新基地,以拓展其想象空间、提升独立思考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其次,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开展顶岗生产实践活动。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提高学生对面向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的认同,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工程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积极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目前,大学教育都非常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7]。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各种科学研究,不仅能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有利于学以致用。应当从学生中精心选拔优秀人才,结合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组建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团队,配备科研导师,导师负责本小组学生的学习指导,包括专业教育、专业课辅导、课外最新科技动态等。在科研活动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小课题或者大课题中的一部分。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同学们的刻苦努力下,通过实战训练,让同学们掌握科研的基本过程,培养了他们浓厚的科研兴趣,在不断探索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建设优质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否,师资是关键。为确保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工程的培养目标,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不断提高师资水平。首先,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后续教育,支持教师参加土木工程类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进行深造,鼓励他们从事科研活动,使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始终保持与现代市场发展的形势相适应。其次,根据土木教师的发展方向、学科建设的需要,选派教师到对口的土木工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最后积极开展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和对外服务,进一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一体化型。最后,可聘请有高声誉、多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作为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有效补充。

(六)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

目前,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是将学生成绩和分数作为主要衡量尺度,这种评价方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解题高手,很难脱离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特点[8]。因此,我们应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教育和培养,包括学生的智力发展、人际交往、身体状况、职业道德、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技能水平、从业能力、文化素养等。总之,不能割裂技能训练与人文教育,单方面的进行评价,而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采用AHP、神经网络等评价方法进行教学综合评估。总之,只有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刘荣桂,蔡东升.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2012,21(2):21-24.

[4]李国强,陈以一,等.构建大土木专业平台课程体系[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30-33.

[5]吴云助.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2009,609(5):48-49.

[6]熊 玲,李 忠.新世纪我国高等工程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现代教育管理,2010(7):3-6.

[7]吴建林,薛 强,高 玮.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0(10):83-87.

[8]李盛兵.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