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211103) 陈 荣
南方人说今天3度好冷,山东人笑了:我们这零下3度。北京人也笑了:我们这零下13度。黑龙江人听到后哈哈大笑:我们这零下23度。南方人听完后冷笑一声:“我说的是室内…室内…好不好!!!"说罢,其他人顿时沉默不语。
这个段子被网友用一句话予以总结北方不懂南方的冷。有人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来形容南北方两种不同的冷:“北方冻皮,南方冻骨。打个比喻,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衣服穿厚点就可以了;而南方冷却是魔法攻击,穿再多衣服都没用,得有抗性! ”很多人感叹:“北方不懂南方的冷”!
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消息显示,2012年11月下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零下3.8摄氏度,全国平均气温创近28年来最低,南方地区气温持续走低,多数居民呼吁集中供暖。人民日报记者1月6日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贵阳等南方10个城市,携带温度计实地测量发现,无采暖居民家庭中,平均温度仅为7摄氏度,最高室温12摄氏度,最低室温2摄氏度,武汉等地甚至出现室内温度低于室外的情况。上述室温,普遍低于北方供暖城市室温15摄氏度的标准。
从上海到整个中国,都遭遇了近7年来最冷的一个12月份,这让中国南方应和北方一样“集中供暖”的呼声再起。上海靠海,冬天一般非常潮湿阴冷,冬天也有供暖的必要,“在房间里仍会感觉非常寒冷,而集中供暖能提高上海的宜居程度。”
“现在,上海市民冬天还是主要靠空调取暖,但是空调的效果很有限,每年寒潮来临,上海各家医院都人满为患,以抵抗力较差的老人和小孩为主,多是因为天气寒冷导致或诱发的季节性疾病。”
人民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南方多地居民呼吁尽快实现集中供暖。而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在近2万名参与者中,83%的网友支持在南方地区实行集中供暖,但也有40%的网友担心国家投入难以保证。
从2008年我国冬季南方的持续低温大雪开始,到2012年的冬季,南方比以前更冷的现象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那为何近几年南方的冬天更冷了呢?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而引起近几年南方气候异常的因素之一,就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2012年厄尔尼诺可能带来台风减少、东北低温和2013年洪水,这已成为气象界的共识。厄尔尼诺可能带来暖冬却存在争议。统计资料表明,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带来暖冬,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带来冷冬。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2年厄尔尼诺将带来冷冬。
2012年厄尔尼诺已经发生,早在2012年3月28日杨学祥教授就指出,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年、1969年、1972年、1976~1977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54年~1956年、1964年的拉尼娜事件给中国带来严重低温冷害。2000年世界逐渐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在2008年1月给中国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下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将带来严重低温冷害的预期值得关注。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6年和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2010年、2011年的拉尼娜事件都对应全球的严重低温冻害事件。
2012~2013年冬季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1. 2013年太阳黑子高值可能减弱“冷冬”的强度。
2. 2010~2012年连续发生的3次8.5级以上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3.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4. 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南方城市集中供暖难以推行的背后,有着一条目前难以逾越的“红线”——60年前划定的一条供暖分界线。
据《南方周末》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由于建国初期“能源奇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导了南北供暖线,即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才能集中供暖。具体到执行中,这条线以秦岭、淮河为准。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像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
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
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秦岭—淮河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南方的冬季是湿冷,北方是干冷。“湿冷”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冷?微博上王女士说:“打个比方,若北方南方同样是0℃,同样穿上羽绒服御寒。在北方,则可保持体温抵御寒冷;在南方,则像穿上了一件半湿的羽绒服,寒气入骨,可想而知有多冷。”微博一出,引来38000多次的转发,16000多次的评论,有切身感受的网友们都纷纷附和。
气象专家介绍,评判冷暖的标准有四个: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其中,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在冬季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就会降低1℃。资料显示,长江以南的很多地区,冬季空气湿度比北方地区约高50%,南方平均湿度为70~80%,北方相对湿度为20~25%,在这种湿度条件下,湿冷程度是可想而知。
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张瑞怡表示,当湿度在60%,气温在18-26℃,气压等其它条件配合的情况下,体感是最舒适的。一般而言,相对湿度在40-70%都算是适宜的范围。湿度过高,产生的湿热、湿冷,会影响人体的热调节能力;湿度偏低,嘴唇、皮肤都会觉得干燥。武汉大学经济社会学教授殷燕敏认为,由于南方湿度高,更加剧了寒冷,南方的零度就相当于北方零下10度。南方地区的冬天是真正的冬天,阴冷潮湿,远比室内有暖气的北方地区难熬。专家认为,科学家认为18度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度则为人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在南方的冬天变得更加寒冷漫长的趋势下,供暖问题成了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这条延续60年的“红线”却被频频挑战。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认为,南方推行集中供暖至少有四大好处:供热暖心、拉动内需、增加就业、节能减排,“解放初期,国家制定秦岭、淮河供暖线,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是合理的。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南方部分城市提出集中供暖的要求也是正当的。”
此外,随着近年气候变化,南方部分城市已经达到或接近集中供暖的“5℃、90天”气候标准。以贵阳为例,自2007年以来,冬季日平均最低气温低于6℃的天数都在90天左右。
“北方不懂南方的冷”引发的争议,一方面是南方部分城市集中供暖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也引起我们思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将这个案例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关注气候环境,关注身边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