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林,朱旭峰(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检验科,山西汾阳 032200)
Boisclair等[1]认为D-二聚体是惟一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的理想指标。D-二聚体含量对预测或监控产妇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形成有所帮助,其变化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密切相关[2]。因此,对临产孕妇进行
D-二聚体的监测,可以明确血管内凝血和纤溶状态,为临床预防产后出血、DIC提供有力支持。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300例就诊女性。健康对照组:健康非孕育龄妇女50例,年龄20~40岁,平均27.0岁。实验组:(1)健康临产孕妇200例,年龄18~42岁,平均28.5岁。(2)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50例,年龄20~40岁,平均27.5岁。所有对象均无出血性疾病和肝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史。
1.2 试剂与仪器
1.2.1 试剂 D-二聚体检测试剂采用西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D-二聚体检测试剂盒,批号为LotNo.803RLI。
1.2.2 仪器 采用日本SysmexCA60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测定,试剂与质控品为厂家原装配套。
1.3 标本采集与检测方法
1.3.1 标本采集 抽取空腹安静状态下对照组和实验组静脉血2mL,置入9∶1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立即颠倒混匀,3 000r/min离心10min。血浆无脂血、溶血及黄疸。检测前分别对检测系统做相关室内质控,均在控。
1.3.2 测定方法 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正常参考范围为0~1mg/L,检测方法严格按照卫生部临检中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操作[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数据进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D-二聚体水平为(5.10±1.61)m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32±0.20)mg/L]及临产孕妇组[(3.03±2.6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产孕妇较健康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各组D-二聚体浓度比较±s)
表1 各组D-二聚体浓度比较±s)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t=14.458,P<0.01;bt=-7.080,P<0.01。
?
妊娠中、晚期体内凝血成分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出现明显改变,表现为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出现所谓妊娠期高凝状态[4]。尤其是在临产时,孕妇的血液更加趋向于高凝状态,有助于产后迅速、有效地止血,使产后胎盘剥离面迅速形成血栓达到止血目的,同时促进清除妊娠子宫内血栓,加速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如果出现凝血和纤溶之间平衡失常,提示出血或血栓的形成,则需要尽快采取措施终止此失衡状态造成的不良后果。
Knijff等[5]认为妊娠后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可作为影响血栓形成的一个独立因素。正常妊娠时,胎盘附着面即为一局部发生慢性DIC的潜在场所,胎盘处有慢性局限性血管内凝血,血浆中纤维蛋白的转换率加快,则激活纤溶系统引起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升高。机体进入高凝状态,易迅速形成血栓,甚至是微小的血凝块亦能产生D-二聚体[6]。
D-二聚体是在血液凝固及纤溶系统中,由于FXⅢ的作用,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分解的FDP的一种,血液中存在YY/DXD、YD/DY、DD/E、DD复合体等各种分子类型的D-二聚体碎片,具有较强的抗原性。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以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血液的高凝状态,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易导致产科DIC的发生[7]。当DIC发生时,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发性纤溶亢进,此时血中D-二聚体增加。
妊娠期凝血和纤溶活性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广受关注。DIC是严重威胁母婴安全、导致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科某些疾病如胎盘早剥、死胎滞留、妊娠高血综合征等疾病常有出凝血功能紊乱[8-9]。本研究表明,临产孕妇组D-二聚体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妊娠期高血压病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和临产孕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更倾向于血栓形成和DIC的发生,与Kanfer等[10]的报道一致。
山西吕梁地区深处吕梁山腹地,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较差,优生优育知识匮乏,早期孕期监测无法跟踪,因此,产前检查显得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为早期发现吕梁地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防止临产孕妇发生意外,保证母婴安全,应及时进行D-二聚体监测,对DIC的早期诊断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 Boisclair MD,Lane DA,Wilde JT.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assay for markers of activated coagulation and/or fibrinolysis: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D-dimer and fibrinogen fibrin fragment E antigen[J].Br J Hematol,1990,74(4):471-479.
[2] 侍庆,毛建平,王敏敏,等.产后出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实验诊断探讨[J].上海医学,2002,25(10):635-638.
[3]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97-234.
[4] Bremme KA.Haemostatic changes in pregnancy[J].Best Pract Res Clin Haematol,2003,16(2):153-168.
[5] Knijff EM,Goorissen EJM,Velthuiste WT,et al.Summary of contraindications to oral contraceptive[M].New York,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2000:321-322.
[6] 郭玉萍,金素芳.妇女妊娠期间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249-251.
[7] 徐建民,黄伟丽.临产孕妇凝血4项与D-二聚体检测及其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41.
[8] 何周瑜.D-二聚体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12,33(28):6102-6103.
[9] 王金行,刘柏新,宋鉴清.孕妇妊娠期D-二聚体和凝血指标的变化[J].江苏医药,2012,38(13):1538-1540.
[10] Kanfer A,Brunch JF,NguyenG.Increased placental antifibrinolytic potential and deposits in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preeclampsia[J].Lab Invest,1996,74(1):25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