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业应(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 重庆 408000)
伴随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既表现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变迁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又表现出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产生消费拉动、空间聚集、空间支撑的有效响应。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西蒙.库兹涅茨(Kuznets,1966),H.钱纳里(Chenery.1975)等人较早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镇化关系等问题。上述研究,对于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研究较为单一,多侧重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缺乏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结构变迁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
推进城镇化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也是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经之路。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省内典型的岩溶山区,岩溶地貌面积占贵州省土地面积的23.3%,目前仍有158.14×105hm2流失面积需要治理。该区域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经济结构复杂;伴随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毕节地区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与贵州省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对于一个逐步发展中的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始是毕节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由于城镇化过于滞后工业化也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于岩溶区域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某些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双向的互动关系。研究毕节地区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探讨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结构变迁之间的运行关系,研究岩溶贫困山区尤其是西南贫困山区如何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并协调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产业转型的相互促进,成为岩溶区域产业转型问题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现阶段毕节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可以为相似背景区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前对于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出现。其基本逻辑为:工业化进程加快引起产业结构变迁,导致产业结构多元化和高度化,引起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导致人口城镇化。周一星(1997);Chen,CouIson(2001);夏永祥(2002);张宏霖(2002);王嗣均(1996)等人直接提出区域城市化,并就中国城市化区域发展和省区城市化进程做了深入研究。周凯、刘辉锋(2006)指出目前区域与城市的发展现状表现出明显的模块系统特征。
上述研究虽然证实人口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然没有区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人口城镇化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更没考虑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结构变迁可能产生的反馈作用;对于城镇化与经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也作了积极探索,然更多是定性分析和建立回归模型的定量研究,且大都着眼宏观层面。为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充分注重毕节地区岩溶地貌特征,借助计量经济学中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法,选取毕节地区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二、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等几个主要变量,对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对数处理,然后选用Granger检验,以探求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因果关系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动态作用的过程。
选取1988-2010年毕节地区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时间段;选取变量: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二、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非农人口/总人口,按不同口径计算的城镇化率具有不同经济学意义。本文选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用LnURt表示。
经济增长。为了消除物价的影响反映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选择按可比价格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1978年=100)这一指标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用LnGDPt表示。
数据来源:《毕节辉煌六十年(1949-2009)》与《贵州统计年鉴(1989-2011)》,相关统计公报数据。
表1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表2 人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假设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是由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起,因此可以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解释变量,为消除物价因素对GDP的影响,在此用1980年的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另外,考虑到城镇化过程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此将人口城镇化率的滞后一期URt-1,作为另一个解释变量,利用1988-2008年的有关数据,选用最小二乘法(OLS)拟合得到:
估计结果表明,当期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率的影响虽为正,但结果不显著,人口城镇率进程很大程度上只能由城镇化率的滞后变量来解释。城镇化率的滞后变量对城镇化率的边际贡献为0.7809,说明毕节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由上一年的城镇化率所贡献。
由于上式中存在一阶自相关,模型(1)需要改进。经过拟合,得到如下模型:
(2)式基本消除一阶自相关,且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也较高。该式的结论与前式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1 所示,从表1可知:毕节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促使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城镇化水平提高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根据上面的检验,不论采用哪种函数形式的模型,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从1988年开始,毕节地区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为单向关系,经济的增长是城镇化提高的原因,同时说明了除经济增长外,其他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可能更大。
城镇化进程,不仅是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倾斜的过程。为此,选用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的比率作为自变量,来解释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动情况。得到如下模型:
式(3)中,GFt、GSt和GTt分别表示按1980年价格计算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估计结果表明,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相比,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加有利于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与第一产业产值的比率对人口城镇化率的弹性系数为0.0528,表明非农产业增加值相对于农业增加值提高1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率上升0.0528个百分点。
从模型(3)式中看出,存在一阶自相关。为此引入被解释变量的一期滞后URt-1作为解释变量,得出如下模型:
(4)式中,基本消除了(3)式的缺陷,并且后者的拟合优度更高。这表明非农产业增加值与农业产业增加值的相对变化对于城镇化的弹性系数为0.0219,同时说明,毕节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与上年的城镇化水平有很大的显著关系。
使用两边取对数形式,得到如下模型:
该式的结论与上式基本相同,不在赘述。
人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毕节地区产业结构对人口城镇化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促使城镇化率提高的原因,城镇化水平提高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
1978-2008年期间毕节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对人口城镇化的作用,并不像一些学者所声称的那样显著。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迁只能部分地解释在此期间毕节地区的人口城镇化进程,然人口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和结构够变迁的反馈作用也不是十分明显。为此,若仅将毕节地区人口城镇化率过低归因于经济落后、产业升级缓慢是有失偏颇的。与此同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诸如政策和体制不变的话,人口城镇化水平的进程加快,也不一定会对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产生多大积极作用。
产业结构上,对第二、三产值比重上升有着稳定的正向促进作用。总之,毕节地区结构升级对于城镇化水平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但反之则否。上述研究,从实证上支持了结构变迁与城镇化之间的相关假设,进一步证明了毕节地区在经济增长、结构升级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力发展毕节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充分发掘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以此来带动促进毕节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黄晓军,李诚固,黄馨.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模型[J].经济地理,2008(1)
2.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科学出版社,1991
3.霍利斯.钱纳里,莫尔赛斯.赛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4.李诚固等.城市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城市规划,2004(4)
5.刘宏鲲.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偏差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5)
6.安虎森,陈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路径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5(1)
7.惠树鹏.甘肃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09(4)
8.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7
9.夏永祥,余其刚.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舰律和中囤的实践[A].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 0.张宏霖.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A].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1.王嗣均.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2.周凯,刘辉锋.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企业组织研究[J].林业科技,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