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渝蓉,程 瑾,杜艳伟
关于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
潘渝蓉,程 瑾,杜艳伟
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纵观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作为一门发展日臻成熟的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项目,除了其本身的学科专业性发展要求外,更主要的是为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及人力资源市场对高素质体育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论文主要采用了对象观察、文献资料研究和专家访问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07—2009级体育舞蹈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观察对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论述主线,研究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以及实践性辅助教学体系方面的构建内容,为高素质综合型应用性体育舞蹈人才的培养进行初步构思。目前,我国体育舞蹈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兴未艾,我国许多综合类大学、体育院校、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都开设了本科体育舞蹈专业,但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关于体育舞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却是落后的,相当部分的高校甚至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理念都是模糊的,因此,通过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与实践性辅助教学体系的内容构建研究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操作实施,真正实现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构建。
体育舞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论文以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07级、2008级和2009级体育舞蹈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观察对象,以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论述主线,试探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以及实践性辅助教学体系方面的构建内容,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理论知识、自我学习与开发能力的培养,为高素质综合型应用性体育舞蹈人才的培养进行初步构思。通过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07级至2009级三个年级的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平台,通过现有体育舞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理论指导并运用于实践,同时又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进而获得关于构建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成果。目前,我国体育舞蹈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兴未艾,我国许多著名的综合类大学、体育院校、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都开设了本科体育舞蹈专业,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其中要求“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但由现状看,关于体育舞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却是落后的,相当部分的高校甚至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理念都是模糊的,因此,通过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与实践性辅助教学体系的内容构建研究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操作实施,真正实现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构建势在必行。
2.1 观察法
以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07级、2008级及2009级体育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发展为观察对象,以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以及实践性辅助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观察内容
2.2 文献资料研究
查阅了有关文献36篇
2.3 专家访问调查
对开设此专业课程高校的相关教授及专家进行调查访问,针对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及深刻的总结
3.1 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是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进而物化为给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社会工作者。其主要特点是:以科学原理及自然为研究对象,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这类人才应当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又具备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实践并创造出直接社会经济价值的能力。与高职高专所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相比,本科专业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拥有本专业成熟的技术技能技巧直接作用于实践工作,更需要其掌握本专业学科本质规律的东西,利用所学技能在实践工作中发挥创新、再创造能力,从而开发出更深、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及经济价值。
3.1.1 遵循体育舞蹈学科内在规律 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必须遵循体育舞蹈学科自身内在的规律性。体育舞蹈作为一门新兴但发展迅猛的专业学科,已经拥有自身特有的学科特点与内在规律要求,无论在理论知识、技术支持、竞赛及教学等方面都有其较为系统化、科学化的要求。主要可分为理论与技术两大体系,理论知识方面,包括体育舞蹈自身文化组织发展理论系统知识、体育舞蹈学科及交叉学科科研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体育舞蹈技术智力支持、体育舞蹈专业竞赛系统研究、体育舞蹈专业及大众化教学体系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支持方面,包括拉丁舞和标准舞所含十只舞蹈的相关技术技巧、竞赛与表演技巧、舞蹈编排技巧以及教学实践技术技巧等内容。
3.1.2 遵循全面发展原则 高等本科教育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需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即要求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需求和科学的发展,同时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文化修养、技能水平、思想道德、创新能力以及个人潜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原则。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体育舞蹈本科专业理论知识、竞技表演水平与教学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这三方面的培养规格,同时还需强调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健全的品质和心智以及拥有较高政治觉悟等方面的修养。同时还需培养其较强的应用及再创造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再创造并运用于实践创造出价值。
3.1.3 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依据本专业的实际需求,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充分发展个人价值,并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和谐社会;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确定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之上,积极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条件和意愿,选择体育舞蹈教师、竞赛选手或其他体育舞蹈相关从业人才方向的自我塑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发掘学生潜力,实现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1.4 满足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最终需作用于社会经济实践,以实现其目标价值,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考虑国内、地方或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市场调节的杠杆原理,努力培养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所需的体育舞蹈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体育舞蹈的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包括体育舞蹈竞技选手、教师、音乐创作、舞蹈编导以及服装造型设计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广泛。其中,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办体育舞蹈的相关培训机构和普及训练班的人才也不断涌现出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的生力军。
3.2 体育舞蹈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体育舞蹈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抓住体育舞蹈自身的专业特色,遵循本专业的内在规律与要求,将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3.2.1 体育舞蹈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构建 体育舞蹈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三大体系。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及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以下课程。
表1 体育舞蹈本科必修课
选修课以跨学科专业的任选课为主,包括:美学概论、音乐鉴赏、艺术史等。实践性教学体系则包括:军训、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此外,由于体育舞蹈项目的竞技性,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外,为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竞技技能,会在基本课时之外增加专业技能竞技训练课程,主要针对专业技术较优异的学生,强化其技术技巧并锻炼其竞技能力,一般以体育舞蹈竞技校队的形式开展。
3.2.2 体育舞蹈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的设置 主要针对体育舞蹈本学科的专业教学设置教学大纲,即拉丁舞、摩登舞和体育舞蹈剧目。将本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之上强调实践教学,遵循教学的内在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把握体育舞蹈学科本身的知识与技术要求,实现竞技与教学技能的复合培养。在大纲内容的安排上,拉丁舞和摩登舞一般采用基本技术元素、初级组合套路、中级组合套路、自由竞技组合套路和相关教学训练方法及实践能力培养的学习环节模式为引导制定计划和大纲;体育舞蹈剧目则安排在体育舞蹈系统学习基本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实现本专业舞蹈的应用与再创造培养。
3.2.3 体育舞蹈专业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体育舞蹈是以实践性运动为主导的项目,融合了体育竞技性与艺术表演性于一体,其专业特殊性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1)体育舞蹈的竞技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身体肌肉能力与持久的耐力,在教学中需要大量的自我反复练习来锻炼肌肉能力实现肌肉的记忆;
(2)身的艺术表演性,决定了其与音乐的不可分割,通过音乐的反复练习,感受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把握舞蹈的风格至关重要;
(3)作为教师,标准且富于感染力的示范教学至关重要。体育舞蹈是双人搭配的舞蹈,需要具有良好默契的男女教师配合共同教学与演示,以便让学生达到最为直观的视觉和身体体验;
(4)体育舞蹈本身对于舞者身体技术技巧的要求颇为严格,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自身的直接示范来传达教学信息,更需要富有逻辑且与身体一致的语言来共同组织教学;
(5)除单纯的教师讲解示范教学方法外,还需要通过录像、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更为深广的进入体育舞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世界;
(6)强化舞蹈基础训练,将芭蕾基础形体训练融入专业教学方法中来,并贯穿于体育舞蹈专业教学的始终;
(7)加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包括示范、讲解、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
3.3 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实践性辅助教学体系的构建
3.3.1 构建组织校内或校际体育舞蹈竞赛体系 除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性团体组织的体育舞蹈竞技比赛外,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行组织规范的校内或校际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的学习兴趣,更旨在培养学生直接参与体育舞蹈组织及竞赛工作的实践能力。包括组织领导成员构建、实际操作实践人员构建、制定竞赛规程制度、流程及细节、确定竞赛全称、竞赛参与学生范围组织、相关竞赛申报及行政工作、场馆确定等等各项环节,要求形成规范化、周期化体系且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和大众性。
3.3.2 建立以高校体育舞蹈本科专业为平台 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团体互助合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操作规范科学且生命周期长的体育舞蹈优质竞赛选手、教练、裁判培训及考核训练基地。每年一次,暑期长假期间,利用学校的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通过短期集训、周末课时培训、教师或裁判定期训练考核等各种形式建立体育舞蹈选手、教练和裁判的培训基地。
3.3.3 课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借助体育舞蹈相关社会团体的培训基地,通过学校与其联谊的方式,派遣部分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参与其体育舞蹈的教学实践。利用专业学习以外的课外时间,提前让学生融入体育舞蹈的实习教学活动中去,从而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提高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4.1 结 论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舞蹈专业从2007级至2009级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构建探索历经三年的实践与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均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1)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为前提,尊重体育舞蹈学科自身规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坚持全面发展原则,真正实现体育舞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
(2)建立并不断改进体育舞蹈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并丰富了课程设置的内容,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改良教学大纲,通过交流、进修及教学相长等渠道完善并成熟教学方法。
(3)积极促进实践性辅助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建立并推广高校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建立完善、规范的高校体育舞蹈选手、教练、裁判培训及考核基地。
(4)发展尽可能多的课外教学实践基地和合作单位。
4.2 建 议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利于体育舞蹈本专业学科自身的发展,符合社会文化发展及市场经济的需求。我们应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办学优势,紧扣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性教学体制及辅助教学体制,必能培养更多高素质体育舞蹈竞技选手、教师以及从事相关体育舞蹈事业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性人才。
[1] 安淑珍.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2] 罗建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9.
[3] 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报,2006.
[4] 张清树.体育舞蹈北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5] 崔小梅,等.体育舞蹈的发展及其在高校教学的开展教学[J].体育学刊,2001.
[6] 肖丽君.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趋势[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7] 李雪梅.合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5.
[8] 周 宏,邓日成.中国应用型人才评价研究[J].中国网,2009.
Thoughts about Constructing Professionally Applicable Talents' in Dance Sport Bachelor Degree
PAN Yu-rong,CHENG Jing,DU Yan-wei
In 1999,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published
Sports dance; Applicabl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G802
A
1007―6891(2013)04―0005―04
2013-01-06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610041。Sichuan Normal Un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4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