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不过是生活的外套

2013-06-27 08:26笛安
初中生学习·中 2013年6期
关键词:花丛错觉红酒

笛安

2000年开始的时候,我上高二。那时候总觉得自己很忙,要忙着应付功课,忙着在学校里胡闹,偶尔,也想想万一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不过我生性乐观,总觉得不会考不上的,对未来灿烂的想象总是让人激动。2008年,看顾长卫导演的电影《立春》,主人公王彩玲希望自己能在巴黎,至少是在北京的大剧院里唱《托斯卡》——但是这并不是她理想的全部,巴黎、歌剧、意大利语等等,这些符号不过是花丛,她真正想要的,是在这些美丽的花丛里尽情地绽放自己,绽放了,生命才够绚烂,才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种“自己”终究成为了“自己”的过程。我也一样,那时候我甚至都没找到一个具体的符号来充当我的花丛,可我满脑子都是关于绽放的幻想。

高考考得并不好,倒是没有落榜,可是没能如我所愿,让我离开家乡。那个时候,有种叫做“留学中介公司”的事物已经渐渐被人熟知。某个夏天闷热的夜晚,老爸问我,想不想出国去上学。我头脑有点发懵,但是很坚决地说:“想。”那时候我18岁,在18年的生命里,小学6年,出了小区的大门,要往左转;中学6年,出了大门,要往右转;也就是说,我从没有离开过那条从我出生到长大的街道。“外国”,实在是个太遥远的所在,已经超越了我,这个生长在内陆小城的灰姑娘的想象边界。

出国的头几年我住在法国卢瓦尔河谷的一个小城里,我居住过的第一个房间,位于城边的公路旁。旁边的加油站很新,但是不知为什么就是觉得萧条;身边的长棍面包已经干瘪,静悄悄地死掉了,我还浑然不觉。这时候隔壁房间的朋友来敲我的门,小型的聚会永远在某个人的房间开始,大家穿着牛仔裤席地而坐,最便宜的红酒入了年轻的愁肠,流出来的眼泪都是滚烫的,梦想或者关于梦想的错觉在体内燃烧着,一群人孩子气地互相鼓励着对方:不会永远喝最便宜的红酒的,只要我们肯奋斗。

可是到底要怎么奋斗呢?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倒是试过在念书之余给房东带小孩,按小时计费。就这样做了一个学期,攒出来一笔去西班牙旅行的钱。打工,攒点钱,旅行,这是所有的留学生都会做的事。但是我其实想要完成的,是那种看着自己一点点变得更强大,更丰富,也更充盈的感觉。事实上我也真的体验到了——我发现自己渐渐在熟悉法文这种陌生的语言,我慢慢学会了做饭,我带着那个漂亮的小婴儿去摘樱桃,看着她纯净的笑脸……这美丽宁静的小城太小太安逸,所以无数次地让我产生了那种自己很强大的错觉。只不过,那种刻骨的孤寂从没有被治愈过,无论是我静静地一个人待着,还是和一群人在一起笑闹,它都能够在一个我看不见的角落,像月光那样猝不及防地抚摸我。

再后来,我到了巴黎,一待就是4年。在这里,我认识了来自五大洲超过30个国家的人,我遇到过非常好的人,也遇到过非常坏的人,我经历过人和人之间不需要语言就能分享的温暖瞬间。

岁月是短暂的,很快就过去了。可是人生,的确漫长,不然我偶尔回头的时候,为什么会不记得自己是怎么一路变成今天这样的呢?眺望一下当年那个关于“绽放自己”的理想,才发现,“理想”和海市蜃楼差不多,不是用来握在手里的。就像高等数学里讲的那个极限,你最多只能接近它,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抵达。我的数学从初二起就没有及格过,可是我依然觉得,当我第一次听到老师讲关于极限的那些事情,心里好像真的被感动了。

是的,我神化了自己的理想,是因为我把自己看得太大了。我以为完成自己是最神圣的事情,我以为当我克服了困难,做到了一些事情,我这个人就可以随之完整起来,但是我忘了问问自己,所谓的“理想”里到底含有多少功利的成分,所谓的“绽放”中到底有多少是为了这个缤纷世界的诱惑。

你用尽了力气,最终改变的只是生活的外套,比如你在哪里工作,在什么地方住,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和什么人来往……就算这些全都被你改变了,你也只是为“生活”换了件光鲜些的衣裳而已,里面的千疮百孔是你永远没法更换的。某天黄昏,坐在乘客稀少的公共汽车上,晃晃悠悠地穿越了夕阳下面的协和广场——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个,在那一瞬间,醍醐灌顶一般地,想明白了这个。

编辑/王一鸣

猜你喜欢
花丛错觉红酒
小蜜蜂飞在花丛中
菠菜红酒防痔疮
红酒中毒案
错觉极限
买红酒
走过茑萝牵牛的花丛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2015年最酷红酒标签
转过花丛,独留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