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公司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了当前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状况,阐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从档案信息管理向档案知识管理过渡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公司档案 信息化建设 状况 意义 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352-02
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状况
1.1应用及更新系统软件的能力比较薄弱,缺乏扎实的工作基础。部分档案部门虽然购置了一些档案硬件设备,然而软件利用效率和应用水平上还是处于较低的状态,主要的业务还是简单的网上操作和单机操作,没有进一步去研发,局限于简单的利用和查询,真正的重要的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还处于休眠状态;另外,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对原有的计算机软件与新买到的信息化软件之间可不可以兼容,以及对以后的升级会不会产生影响,对这些缺乏足够的认识、了解。
1.2数据保护方面面临较大的风险。当前,我国数据安全保障措施方面不够先进,依靠的就是不断在技术上进行升级,实施复杂的防火墙和密码设置,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防范只能是对问题进行被动地解决,无法达到全面、长远地保障、规范数据安全的目的。同时,数据库系统本身虽然具有防范能力,但在信息环境不断变化的前提下,数据库保护方案的改进无法与时代同步,改进的技术难以预防、避免计算机犯罪的发生,这也是风险形成的主要方面。
1.3档案管理的标准不统一,规范不一致。现阶段,在建设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多数部门放在首位的工作就是发展通信设备和添置高档计算机系统,对建设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没有切实抓好,缺乏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整体规划性不足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实用性、通用性上软件存在很大的问题,计算机及其有关设备型号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硬件环境,其设备档次良莠不一,分类编码标准在档案信息规范化中不够统一、完善;并且因技术组织上的缺乏支持和网络技术、系统管理的支撑力度不足,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不够明确统一,这些对信息交流的程度和范围都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直接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1.4目前档案管理正由传统档案过渡到信息化档案管理时期,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而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在思想上缺乏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在知识结构上也不能及时更新,出现老化。目前的档案管理人员在计算机应用上只限于单纯操作,大部分属于微机操作员,他们没有通过专业学习、系统培训,凭借的就是自己操作微机的一点经验,对现代档案信息化的处理要求无法满足,即使拥有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其功效也不能充分发挥,导致设备上的资金浪费。存在的这些弊端,对整个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产生了严重地制约作用。
1.5 电子文档管理不科学、不完善。公司基本都已使用局域网,可以在“资料库”里储存电子文件,职员可根据各自需要、权限读取文件。本来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沟通桥梁,然而因管理不够科学、完善,没有明确规定电子文件存放的位置(路径),以及有些职员只在本机存储文件,导致档案保存的不完整,利用、查找困难。
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对整个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行不断的提高。实施了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从此得到了削减,不再从事繁重的手工劳动,不再是保管档案人员和敲打目录人员,可以更投入的开展编研和收集档案工作,快速提升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2.2有利于检索查询。以前的检索方式,是由档案管理人员从所有的目录中进行查找,然后再按照记录的指引到库房进行查找,需要费很大功夫才能找出所需要的档案,既费力又费时。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后,即时查询成为非常方便、快捷的查询方式。降低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2.3档案管理实行信息化后,实现了网络化、自动化、全面化、及时化。在应用信息化的过程中,数据只要录入一次,便能够使其无数次的发挥作用,在档案管理内部数据可以实现共享,工作效率得以提高。数据录入后,还可以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打印。在档案管理中,统计档案库中的信息是一项主要业务,这可以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并形成报表,加速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2.4提供的服务到位、有效。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后,科技人员就可以用自己的计算机查找阅读需要的档案资料,减少了查阅环节,加快了工作效率;另外,电子化的档案资料更有利于科技人员进行第二次开发和利用,加强了研究单位的整体竞争力和工作效率,改变了档案管理的职能,从档案由单纯保管转变为公司内部的信息中心。
3、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3.1.1 数字化实物档案。在长时间的经济建设中,公司积累的档案会很多,例如专利档案、人事档案、科技档案还有文书档案等,这些档案对于公司来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立足于效益最大化原则,对相应档案实行优先排序,效益最大的档案作为优先数字化的档案,科技档案位列首位,第二是专利档案,把文书档案排在第三位,位居第四的是人事档案 ,放在第五位的就是其他档案。
3.1.2 收集电子档案。收集与归档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属于高级阶段。利用IT标准化检查、电子签名、档案合规性检查、系统授权等技术措施,使电子档案实现网络无纸化收集、归档、流转、打印及发出,发文归档实现一体化。
3.1.3 建立与利用档案知识库。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关注档案数字化建设,而且也关注档案所涵盖的信息,还要不断探究档案信息之间的联系及档案信息的产生过程、来源及性质。不仅对档案本身表现的信息知识进行关注,还要关注档案信息所涵盖的关于档案作者、档案产生组织的隐性知识进行收集、提取、归纳。通过不断的积累、研究、分析以及系统的自我学习,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档案知识库。
3.1.4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其技术培训,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真实、准确、完整实施。档案管理人员不仅仅要具备过硬的网络、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还要熟悉公司的各项业务,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党政方针,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对市场信息能够及时收集准确判断,提供给领导的资料信息必须有价值,使档案信息的导航功能真正发挥出来。另外对自身思想政治水平要不断提升,特别是职业道德、品质的修养,从而对使用机密档案的安全性进行保证。
3.2 开发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
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对于系统应用建设我们有了明确的方向,掌握了开发应用系统的关键。开发系统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3.2.1过程管理与来源管理要加以重视。流程再造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所在。利用优化流程,将收集、整理档案提前到形成档案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对收集的档案结果信息的(电子或纸质档案) 要加以重视,更要对收集的档案来源信息、档案产生过程信息进行关注。
3.2.2开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档案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档案信息的安全。企业的生命线就是知识产权,在市场上知识产权是对公司领先进行保护的重点所在。 利用与保密、开放与限制之间的关系是档案信息化系统必须兼顾的内容。
4、结论
总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场技术革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档案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无疑促进公司信息化管理的步伐,使其更好的为公司经营、生产及其他管理工作服务,在公司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亚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改进[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07期
[2] 张海燕.企业档案的知识化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07年01期
[3] 周风云,赵焕中,姜桂娥.浅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路[J].山东档案.2004年05期
[4] 赵翠红.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档案管理的挑战和出路[J].学理论.2009年02期
[5] 刘越南.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的变化及其引发的思考[J].中国档案.200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