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中的自由

2013-06-25 05:20文海漓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研究者师生生命

摘 要:从“自由”的角度,从心理学出发来衡量课堂教学的实质,使教师进行生命化的教学,并且学生可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形成课堂上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为课堂上的师生双向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关键词:自由 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描绘了课堂中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他分析说,第一种类型是最传统的教师讲课情况的特点,他提出要求而不要求及时反馈。第二种类型是一种改进,因为教师寻求反馈,以弄清学生是否明白他所说的话。在第三种类型中,交往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因为允许学生可以相互学习。而在第四种类型中,为交往打开了更多的渠道。

笔者认为,在教育心理学中探讨教学的问题,形成课堂上的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关系,需要用一种“自由”的眼光去审视。“自由”这一词放在教学领域,应该包含两个方面,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

一、教师教学自由的必要性

首先,给予教师教的自由,具有很重要的教育学意义。一般人们习惯把教育过程说成是人的再生产和人才生产的过程,但是教育过程是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过程的。生产过程有固定的生产工艺,而教育过程却是相当复杂的,因为教育过程的主体是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等各方面都不一样。所以,此时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修养来处理复杂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是具有一定独立性,教师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已经得到人们的理解。

其次,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授需要自由。如果仅仅允许教师去讲解书上现成的内容和答案,将模式化的东西硬塞给学生,不去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接受问题的程度区别,那么,如何期待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呢?如何使得学生在不同的观点对照下进行自主的选择,来获得自己认为是满意的答案,或者进一步去形成新的观点呢?如果教师在教授问题时,只是刻板地局限于所学的教科书,自己都没有自主的选择权利,仅仅充当书本的传声筒,那么,如何期望他的教学富有挑战性,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个教师会在讲授中对自己的假定提出质疑,承认自己处境中隐藏的伦理两难问题,教师在讲授中会提到一些不太常见的理论、事实和哲学思想,而这些是他们有意做的提示。”所以,教师基于对学术的思考,质疑与批判精神,以及教学独立性的养成对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以生命为基点的教师教学自由

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回答的。这些问题一直都被广为讨论,人们的认识也有所发展。比如,认为过去课堂教学主要是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作为主体性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认识的发展,尽管对深化课程改革是有所帮助的,但是并没有跳出一个“大框架”。这种框架代表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完成认识性的任务;把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或者唯一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一个过程。这种框架就意味着教育工作尽管是面向未来的,但它往往不是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教训,面向现在与未来,反而是以过去为范本,亦步亦趋。科学的把握是课堂教学成效、有效和优效的前提。新课标倡导“用教材教”——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说“教教材”是“教书”,那么“用教材教”就是既“教书”又“育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教科书为载体,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搭好“脚手架”,通过对教与学活动的科学设计、组织和调控,帮助学生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以生命为基点的教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命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是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使师生双方生命都得以生成,实现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生命化教学的本质在于生命的体验性、教学的交往互动性、教学的生成发展性。教师在以生命为基点的教学上应该首先认清以下几个问题:

真正的教育内容应该以学习者来看,学习者领会而掌握的内容才是教育内容。它不是一个先于教育活动的东西,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发生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简单地说,师生面对的是教材,而不是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在实践中发生的。

作为教师本身的职责是要将教材的意义在教师预定的计划中获得,而在此基础上,教师教学要以生命作为根基,需要教师品质的开放性,通过独立设置课程、渗透于学科、课外活动等形式来实现。只有这种关注学生自身活动和教师生存状态的教学内容,才会真正带给教师教学上的自由。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合作研究的伙伴,推动学生成为研究者

对于教师而言,问题不在于学生是否可以成为研究者,因为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他们是可以的。我们认为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成为研究者?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的很多学生已经对学校僵化而缺乏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厌烦情绪。教师首先应该研究这些厌烦情绪,以及学生的困惑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对学生这些方面的理解,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相应的研究策略,教师尽可能多地把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和需要联系在一起时,他们就能消除学生的这种困惑。让学生去理解一种意识上的解放,带着这种意识,他们开始寻找塑造自身的各种力量,努力去理解如何发现自我,又如何认识世界,最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在这里充当了学生指路人的作用,与此同时,与学生成为合作研究的伙伴,推动学生成为研究者。

用“自由”的角度,从心理学出发来衡量课堂教学的实质,使教师进行生命化的教学,并且学生可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形成课堂上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为课堂上的师生双向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参考文献:

[1][美]布鲁克菲尔德(Brookfield S.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5.

[2]钟启泉,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7.

[3]陈旭波,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含义和特征.[M]北京:早期教育,2004(7).

[4]张庆林.元认知的发展与主体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53.

作者简介:文海漓(1988.8-),女,湖南省株洲市人,现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研究者师生生命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麻辣师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