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记者 曾彩 南充报道
责编 罗屿 LuoYu7788@126.com
如何让留守农民富裕起来?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大林寺村给出的答案是:建立农民产业园。通过政府大力推动、农民自主建设、企业自愿参与、金融积极介入,引导大批农民入园发展持续增收的长效产业,形成政府、农户、企业、金融多方共赢的产业发展路径
园区农民喜获丰收
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那么如何让留守农民富裕起来,则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这个问题能否破解?四川省南充市创建的农民产业园,可谓探索出一条独特的路径。
何为农民产业园?即农民共同致富的产业联合体。农民产业园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业发展资金的来源问题,变农民一家一户生产为较大规模的园区集中经营,最大限度实现了规模效应,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驱车离开南充市区16公里,可远远望见一排排红色小楼点缀在青山绿水间,那里便是大林寺村。大林寺村是南充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尝试。这里有养鸡、养猪、蔬菜、蚕桑、食用菌等多个产业专业户,他们聚散于丘陵间,形成别具特色的“农民产业园”。
自建立之初经过6年多的发展,大林寺村农民产业园到底成效如何?
据南充市农牧业局局长向贵瑜介绍,大林寺村属典型的丘陵山村,是我国西部贫困山村。全村203户735人,长期靠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挣钱。其中有83户忍受不了贫穷,举家外出务工;2户为孤寡残疾家老人,112户在家务农。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60%的农户尚未脱贫。2007年1月份,该村在当地区委、区政府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开始创建农民产业园。大林寺村依托绿科禽业、大百合、绿宝菌业三家企业,利用75亩荒山、70亩荒坡和48亩低效耕地,分别建成蛋鸡、生猪和食用菌三个园区。
第一批入驻园区57家农户,入园农户占全村在家农户的51%,其中蛋鸡园区18户,每户年存栏蛋鸡3300只以上;生猪园区11户,每户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食用菌园区28户,每户年种植食用菌10万袋以上。
农民通过自筹、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按照政府提供的规划,统一标准,自建鸡舍、猪圈和食用菌大棚等设施。从2007年1月初规划、龙头企业参与、金融介入、宣传发动,到农户入选、备料、建设、投产仅4个月。到年底,入园农户户均收入都达到5万元以上,创造了真正的“大林寺村速度……”
周贤坤是大林寺村蛋鸡养殖园内的养鸡大户,也是第一批加入蛋鸡养殖园的养殖户。据他介绍,过去他一年不过两三千块钱的收入。创办农民产业园后,他们一家养殖3500只蛋鸡,产蛋期每天捡3000多枚蛋,一年就可以获得纯收入5~6万元。
而按照园区养殖户周贤伟的说法,他现在的纯收入要比在外面打工高出3-5倍。周贤伟告诉《小康》记者,绿科禽业公司带领他们一批农户养殖蛋鸡,收入高时一天捡蛋可卖到1千多元,一年算下来,收入比打工挣的多很多。“现在,我不仅可以照顾好家庭,让我的小孩免遭留守的痛苦,还能发家致富。”周贤伟说。
周贤伟之前在广东一家制鞋厂打工,3岁的孩子则由爷爷在家抚养,一年下来收入不过1万多元。当他听父亲说,加入园区搞养殖也能致富,就于2008年底回乡,决定留下来做蛋鸡养殖。
“刚开始,我不敢贷款。”周贤伟说,5万块的贷款,他担心还不起。“但是政府干部积极开导,作担保。说如果我们还不起贷款,就把自家的房子卖掉给我们还贷款,我才颤颤巍巍在贷款单上签字。”
“周贤伟自从贷款建了养鸡舍后,龙头企业定期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养殖技术。从蛋鸡苗投产到产蛋,仅3个月时间,就开始有收入入账。第一年下来,稳赚了5万元,还清了全部贷款。”农牧业局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
在蛋鸡棚,记者发现每个鸡棚里都堆放着一堆堆鸡饲料。养殖大户周贤坤介绍,这是绿科禽业为他们拉来的鸡饲料,每天还有专车前来收购鸡蛋。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实现蛋鸡喂养、鸡蛋销售。
“在公司的介入下,蛋鸡养殖户几乎没有什么市场风险。按一户农民养殖3500只蛋鸡计算,1只蛋鸡一年赚20元左右,一年就可以稳赚4.5万至6万元。”绿科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颖介绍说,公司直接向农户提供鸡苗、疫苗、饲料、技术等,并按合同协议价收购鸡蛋。
采访中有村民告诉记者,得知大林寺村蛋鸡养殖园区18户养殖户2007年每户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消息后,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都希望回来加入到蛋鸡养殖中。张颖告诉记者,产业园区当时刚建起来的时候,不少农户还持怀疑态度,不肯贷款建鸡舍,现在大家都相信了。不少当初没有加入园区的农户现在很后悔,希望能和公司一起发展蛋鸡养殖。
吕慧荣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在家农妇。
2007年初,吕慧荣是第一批走进大林寺村生猪养殖园区的养殖户。
“以前在家里养猪,每年只能养五六头,种的玉米粮食就拿来喂猪,一年下来就挣几千元钱,累不说,还担很大的风险,随时担心猪生病。”吕慧荣向记者介绍。
“当时孩子刚上高中,家里实在太穷,在政府担保下,我就贷款入园了。”吕慧荣回忆创业初期时的情形说道,“当时入园11户,我们按照政府规划,统一建猪圈,龙头企业统一发放仔猪,我们帮企业养猪,虽然建圈舍花了5万多元钱,但是不用担心猪生病,因为企业一管到底,饲料、技术、防病、收购,全部管完,我们只负责养猪,赚托养费,相当于旱涝保收,有了稳定的收入。”
“公司与养殖户建立‘托养’关系,有效化解了农民的资金短缺和抗市场风险低的难题。”大百合公司总经理张琴告诉记者,农户只负责按标准投资修建猪圈,仔猪配送、提供饲料、技术指导、排污处理、疫病防治、生猪收购等都由公司负责处理。按标准农户一次性养殖330头猪,一年出栏3次生猪计算,农户一年可以养殖1000头猪,年收入超过10万元。但是目前园区的农户还没有完全达到该标准,2007年大林寺村生猪养殖园区的11户养殖户,户均收入均为8万余元。
张琴介绍,大百合公司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长藤结瓜、自由漫灌”模式,修建大型蓄水池13口,小蓄水池900余口,将猪、羊粪便干稀分离后,用于浇灌果树、蔬菜,优质蔬菜销售市场,次品蔬菜则用于猪、羊饲料,使粪便-果树、蔬菜-猪、羊形成生态循环链,其生态型综合养殖工程被省环保局列为全省畜禽养殖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推广。目前,已投资1600万元,完成了圈舍和办公用房建设,正在进行后期完善。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DLY优质仔猪6万头以上,可带动大林、潆溪、金台等乡镇200多户农户饲养生猪,每户年纯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在大林寺村农业产业园宣传墙上,贴满了养殖技术、产品回收和管理办法。农户则按技术规程从事专业化劳动,每天按时“上下班”,闲时还可品茶聊天。
现在,南充市顺庆区大力发展农民产业园模式,入园农户年均收入达5万以上。目前,顺庆区已建成农民产业园180个,带动全区5万户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覆盖全区大多数乡镇。
“前段时间去北京参观一家现代化蛋鸡养殖场。全程电子监控、流水线作业,农民只要学会电脑操作,1个人就能管好10万只鸡。在我刚工作时,一户农民养一百只鸡都少见,现在养到了10万只。这,就是现代农业的魅力。”向贵瑜介绍,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四川有3个,其中一个在南充,他们要力争把它建成西部领先、国内一流。预计到2015年,示范区核心区的31个乡镇,农民产业园达350个,示范区农业总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
在向贵瑜看来,当前留守农民致富有“五无”难题: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
大林寺村生猪产业园
如何解决农民的“五无”难题?向贵瑜介绍,南充市在破解留守农民增收难的核心问题上,创建农民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针对广大农民“五无”难题,着力理顺政府、龙头企业、金融单位、农民四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出了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产业园模式。
“政府如何引导农民,是个大难题。仅靠奖励方式是不长久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投入大量的心血和财力。但在很多地方收效不大,甚至收效甚微。其核心问题在于没有正确引导农民,走上自我解放、自我致富、自我发展的正确道路。”在向贵瑜看来,南充市政府通过推动农民观念更新、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牵线搭桥引进龙头企业、大力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发挥组织推动作用。这样有效解决了农户想办没有能力办或短期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农民产业园区选择什么产业?怎么搞?大林寺村给出的答案是——完全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在大林寺村,经过民主表决,当地农民采取产业自选、资金自筹、设施自建、园区自管的方式,把发展产业的目光投向生猪、蛋鸡、食用菌3大产业上。他们按照政府提供的规划统一标准自建设施,政府不投入一分钱。成立生猪、蛋鸡、食用菌3个专业协会,订立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公约。这样,农民进入园区发展产业,既是园区产业的投资者、生产者和管理者,又是直接参与园区建设的受益者。
而所谓龙头带动,则是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参与、技术参与和销售参与,发挥带动作用。企业为什么愿意参与进来?园区农户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公司统一购买,公司贴上自己的品牌,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这样,园区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成为企业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方式,龙头企业不仅获得了较大利润,而且扩大了经营规模和市场规模,得到发展壮大。
由于大多数农户无抵押,金融机构不可能提供贷款,那么金融机构为什么愿意参与农民产业园?在向贵瑜看来,原因在于,由于政府牵头建立了一套贷款保险机制:一个方面有政府出面设立的担保公司和金融单位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机制,如出现贷款损失,金融单位承担10%,担保公司承担90%。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在收购产品时协助金融单位逐步扣除贷款。这样,由于金融单位给予园区农户的贷款有了完整的回收保障机制,所以金融单位愿意积极介入。到目前,大林寺村所有贷款已归还90%左右。
是什么促使南充市农民产业园发展如此迅猛?或许政府角色定位是重中之重。向贵瑜表示:政府要服务到位,“不缺位,不越位”。向贵瑜口中的不缺位,是指政府要解放农民思想,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通过走出去参观考察,开拓农民眼界、启发农民思维,牵线搭桥引入龙头企业,做好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前提。
建设农民产业园,园区种什么、养什么、怎么建?在大林寺村,区、乡政府多次召开农民座谈会,先后6次组织农民到顺庆区外考察学习,使当地农民开阔了眼界,转变了“养猪为过年、养鸡挣油盐钱”的陈旧观念,激发了广大农民的致富热情。
而所谓不越位,则是指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彻底消除农民“等、靠、要”的思想。不强迫农民选择产业,不强迫农民贷款入园。为了实现农村产业与农民对接,政府要当好“红娘”角色,邀请龙头企业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帮助农民测算经营收益,谋划产业发展大计,协商合作协议。解决农民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难题。服务到位,但不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