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前,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背起行囊走四方,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国文人向来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间接经验的积累,“行万里路”则是直接经验的获取。四百年前徐霞客的走四方就让人肃然起敬,他三十多年的出生入死,留下了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走四方可以强身健体,走四方可以开阔视野,走四方可以增长见识,走四方可以实地验证书本知识,走四方可以了解民族风情,走四方可以妙笔生花著华章……让我们背起行囊游走四方吧!
一、家乡的风情
谁不说俺家乡好!走四方的第一站是家乡。你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动人传说和美丽风光可曾有过实地细细考察?家乡肯定有让人赞叹、引以为豪的景观或风土人情,在这个旅游业日益发达的时代,为何不将自己家乡的独特之处介绍给更多的朋友呢?诗人的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竟成就了传世品牌的“杏花村”汾酒。说不定你的文章也能为你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呢。家乡的风情就在你的身边,能否挖掘出更美丽的故事,那就看你的了!
二、模拟旅游开眼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四方的第二站是模拟旅游。去外边的世界走走前,可以先神游一番!为了更好地“旅游”,增添更多的“旅程”趣味,我们应当制订一个计划,傣族风情、南海风光、神秘的西双版纳……我们可以参考书籍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经过自己的整理,再介绍给大家。名胜古迹、历史钩沉都在你介绍的范围之内,特色风情、精彩掌故将为你的介绍增色,就看你如何妙笔生花了!
三、实地旅游收益多
江山如此多娇!我们如何描绘“走四方”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呢?
(一)用心观察抓特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在走四方的过程中,要做个有心的旅行者,调动眼、鼻、耳,认真观、仔细嗅、好好闻;平视、俯瞰、仰望、近看、远眺,发现景物的独特之美。在发现的基础上,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描写,并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笔下的景物以灵动的生命。此外,在对旅游景点的描述上,最好虚实结合,像余秋雨先生那样,把历史古迹作为一个触点,思维的触角向与之有关的各个方向延伸,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挖掘出它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写出与众不同的有深度有趣味的游记散文。
(二)巧排顺序条理清。构思游记散文时,一定要巧妙安排顺序:或按“移步换景”的游踪顺序,如《桃花源记》就是按渔人的游踪“发现桃源——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顺序描叙的,或按“定点换景”的视线推移为顺序,或按情感的变化为顺序,或按时间的推移为顺序,等等。总之,只要我们对具体的旅游景点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巧妙安排顺序描述,我们的游记散文就会条理清晰,富有层次感了。
(三)一切景语皆情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人墨客为多娇的江山留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传世佳作。我们要学习古人“我手写我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写出景观特色和文化蕴涵。优秀的游记散文不单纯是自然风景本身,而是渗透了作者的感情和审美情趣等,或借景抒情,或寄情山水,或托物言志,写法上体现眼中景和心中情浑然一体。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名篇就很好地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使外在的自然风光与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水乳交融,从而深深拨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情感琴弦。
游秦淮的感觉真好
◎ 浙江省永康三中八(3)班 吕承
游览秦淮河是我近年来梦寐以求的事,特别是寒假里读了王献之迎爱妾桃叶的“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更激起我对这美丽传闻的兴趣和流淌了千年的秦淮河的向往,毅然独自背起行囊开始圆梦之旅。
到达南京已是下午时分。淡淡的阳光在半空中泼洒绚丽,如张狂的泼墨画,在宣纸上细细地洇开点点笑靥。南京,金陵,六朝古都;帝皇将相,才子佳人,平民百姓:多少红尘旧事在这里上演。
我迫不及待地打车直奔秦淮河。司机在夫子庙前叫我下车参观,站在庙前,我仿佛穿越时空,看见王献之与桃叶的卿卿我我,从夫子庙一路经过朱雀桥,徜徉在乌衣巷中,虽没有看见“旧时王谢堂前燕”,耳边却仿佛响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
傍晚时分,我又来到秦淮河畔。此时,华灯初上,人潮涌动。看着远远近近的画舫凌波,有位男子对着粼粼河面唱着“怨不得,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柳遮花映,雾障云屏,夜阑人静,海誓山盟……”一个从小城来的女孩,从没见过如此繁华的场景,更没听过如此尽情的歌唱。纷至沓来的游人,鼎沸的人声带走了“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对岸的龙行霓虹灯将六朝金粉凝成的秦淮河水照得金光闪闪。
随着人群来到船舶的售票口,下意识地踏上最漂亮的画舫。船慢悠悠地行驶在河中央。我举着相机在画舫里拍画舫外的美景,而画舫外的人在拍我,我成了人们眼里的风景。真惬意呀!
“好句有情怜月夜,落花无语怨东风。” 不远处传来了多情的诗句,坐在我身边的像刘欢模样的男士和人们介绍说,这是《西厢记》里的歌词。近了,这才看见一个身着粉衣的小生和一袭红衣的两女子,如花蝶蹁跹,脸上或是泫然欲泣,或是喜笑颜开,煞是生动。欲想多听一下,船却慢悠悠地开走了。沿河能听到悠扬的萨克斯声在夜风里响起,吹奏人穿着单薄的衬衣,不合时的背带裤,西部牛仔帽子,紧皱眉头,风情的长发,忧郁的神情与秦淮的夜色相融合。
忽然,那位坐在我身边的“刘欢”,用带着点南京腔的普通话问我:“请问小姑娘一个人?”
“嗯,是一个人。”
他端着长筒照相机,看看我背上的背包和胸前的照相机,问:“你不是南京人吧!是第一次来这里吧?”
“我到南京走亲戚,已经第N此来这里了。”我说谎不脸红,筑起防火墙。
“小姑娘几岁了?你也喜欢摄影?”
“几岁是不能随便问哈,至于摄影当然喜欢咯。”我的防火墙筑得严严实实。
“朱自清和俞平伯曾共游十里秦淮,你知道他俩游完后相约写了什么传世散文?” “刘欢”先生竟然考起我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脱口而出。
“刘欢”竖起大拇指说:“恭喜你,答对了!”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谁的诗句?”
我搔头抓耳苦思冥想还是不知道。他热情地介绍起来,说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写的,然后还和我简单讲起了《桃花扇》的故事。
此后我们一起在桨声灯影里游秦淮河,成为无话不说的忘年交。他还帮我拍了许多很好的照片,临别时他还送我一本《朱自清散文集》呢。
“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引人。”第一次独自背起行囊游秦淮的感觉真好!
(指导老师 吕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