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倪守建,崔玉玲
(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对于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择业的倾向等职业生活的总体看法,是人的一般价值观在其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活、职业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准确把握和分析社会转型时期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相关因素,可以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
为了全面客观地描述社会转型期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目标、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道德、职业发展观等。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山东省内四所医学院校(济宁医学院、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泰山医学院)一至五年级的医学生进行调查,涵括临床医学、护理学、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九个医学类专业。共发放问卷1350份,收回问卷1166份,有效问卷1117份,有效率为82.7%,其中,男生444 份,占39.7%;女生673 份,占60.3%,利用SPSS13.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总体状况较好,能够按照国家和社会要求去规划和选择职业发展,但由于受市场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多元化等方面的影响,医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与倾向。
由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大部分医学生自我认知良好,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自我认知模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优势与特长不甚了解,这对于未来医学生职业选择及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将产生不良影响,详情见表1。
表1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优势与特长的了解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部分医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兴趣,但仍有33.9%的医学生还存在职业兴趣低,不喜欢所学专业的现象,详情见表2。
表2 对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
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职业兴趣是影响医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医学生之所以选择学医,并非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医学专业的了解,而是亲朋的建议和父母的选择。从表3的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有超过30%的医学生所学专业并非高考第一志愿。
表3 目前专业是否为高考第一志愿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个人利益为标志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开始主导医学生的职业选择行为,具体表现为职业选择中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社会地位的提升,详情见表4。
表4 作为医学生,您认为参加工作的意义在于
结果显示,医学生参加工作的意义,最重要的在于“实现自我的价值”占33.2%,居于选项的第一位。此外,在对“选择职业最看重的因素”的调查中,“个人未来的发展潜力”与“个人兴趣”占35.9%,大大超过其他各项因素,理想的职业最重要的在于“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占32.1%,远高于其他选项,调查结果也充分表明医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关注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职业理想是职业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也是个体职业选择的出发点。当下的医学生正处于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的职业理想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职业的态度①,因此,我们不能对医学生的职业选择做出统一的规定,但我们应当鼓励和引导医学生拥有职业理想,职业追求不排斥功利但应超乎功利。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医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由调查可知,有超过60%的医学生热衷于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物质待遇,向往条件优裕的大城市,追求经济效益好、社会声望高的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和边远地区,医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务实化和功利化的倾向是职业理想庸俗化的表现。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部分医学生缺乏自主的职业规划,个人的职业目标模糊甚至缺失,详情见表5。
表5 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您是否有自己清晰明确的职业目标
当医学生在毕业未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时,有高达56.6%的医学生选择升学考研,详情见表6。
表6 如果毕业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您将如何打算
“考研热”是当前多数医学生留在大城市就业的无奈选择,这种选择无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这也是医学生缺乏职业目标的具体体现之一。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自主进行职业规划,没有明确而清晰的职业目标,很容易迷失职业发展的方向,陷入职业发展的困境。
医学生将来从医,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但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较为正确的不足50%,详情见表7。
表7 对于医生收受红包,您的看法
而对于医生收受红包的现象,有13.3%的医学生选择医生那么辛苦,收红包可以理解,有35.5%的医学生选择病人及家属送红包一方面出于感激,另一方面也是买个放心。由此可见,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医学生职业道德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有待提高。
对医学生来说,其职业成功的前提是在职业选择过程中采取积极主动的心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专业能力,择取最适于自己发展的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比较理想的职业。但调查显示,当前大部分医学生缺乏择业自主性,过于遵从父母之意或听取老师、朋友之言来取舍,详情见表8。
表8 选择职业时最倾向于听取意见的对象(多选)
从自主创业意识来看,选择将来自主创业的医学生仅为14.4%,详情见表9。在另一项调查中,如果毕业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也仅有16.3%的医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可见,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强,高校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医学生的自主创业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
表9 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领域与性别、父母职业的列联表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男、女医学生毕业后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领域存在显著差异(P<0.01),女生毕业后更希望到党政机关、科研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工作,寻求相对稳定的“铁饭碗”,而男生选择将来到三资、民营企业及自主创业的人数显著高于女生;父母不同的职业类型对医学生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领域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不管父母为何种职业类型,有72.6%的在校医学生希望将来毕业后到党政机关和科研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工作。
首先,社会层面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就业制度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也引发了文化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进而改变了人们原有的职业价值观念,医学生的需要结构也由原来的单纯、精神性、利他、理想性倾向,变为丰富、物质性、利己、现实性倾向,需要结构的改变无疑会影响到医学生的职业价值的判断和选择。
其次,医疗卫生体制和医院文化的影响。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正处于改革阶段,卫生政策体系仍不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我国“以药养医”的卫生制度使得部分医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公益性质,致使人们对医疗现状不满,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弱化了医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医德医风有所下滑,不仅影响了整个医疗行业的声誉,也影响了医学生对医疗行业职业道德的认知、判断和选择。
再次,学校层面的影响。学校是医学生成才成人和职业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场所,其教育活动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作用最直接,影响也最大,然而当前医学院校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道德与人文素质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不力,对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等内容涉及较少,职业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教育效果不佳。
最后,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医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最早在家庭中奠定基础。而家庭中父母的职业类型、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兴趣爱好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无不对子女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发展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②。调查中,“选择职业时最倾向于听取意见的对象”一项,有31.9%的医学生选择父母,父母的意见成为医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首先,医学生所处人生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对其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及未来成人角色的尚未确定,大学阶段是医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③。达成自我同一性的医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过去、把握现在,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思考,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价值观等,并使之与社会现实的需求相适应。反之,如果自我同一性扩散发展便出现学生过于服从家长、老师、朋友等身边他人意见的现象;而消极同一性则会形成社会不接纳甚至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职业价值观和角色。
其次,兴趣、气质类型、性格等个性因素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兴趣是个体形成职业兴趣的重要前提,而职业兴趣作为职业活动的心理因素对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气质和性格是个性中较稳定的成分,医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中如果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点,则对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促进自身实现全面发展。
此外,自我效能感也是影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能力的信念,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会影响职业的选择,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④。当前医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接受这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的同时,必须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就业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价值。
贝塔朗菲创造的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他重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认为,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⑤。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系统论原理,由于政府、社会(这里的社会是狭义的概念,是相对于政府、学校、医院、家庭而言的)、医院、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都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将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视为一个总的系统,它包含以下几个子系统:政府与医学生、学校与医学生、社会与医学生、医院与医学生、家庭与医学生,其中医学生是这五个子系统的中心因素。要想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总系统取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正效果,就要保证各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按照正确的培育目标、有效的培育方法,协调、有序、积极配合。如图所示: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系统
首先,引导医学生明确自我认知,提高自我同一性。所谓自我认知就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缺点与不足。澄清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决策的关键,也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医学生所处的大学阶段,由于成人角色尚未完全建定,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而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更是医学生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核心挑战。因此应加强对医学生的引导,促使其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寻求自己的价值,尽快实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引导医学生把个人理想达成、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其次,培养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主体意识是自主活动的意识,是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意识。医学生作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其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职业目标的确立,必须是作为主体的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建构而成的,而不应当是父母意愿的强加或受制于其他外在因素。医学生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要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丰富成功经验;利用见习、实习的机会走出校门,了解医疗行业,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及能胜任职业岗位的信心;经常向同年级或高年级的成功范例学习,达到自我激励,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
首先,政府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优化医疗体制、健全医院的用人制度、鼓励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等有关制度和政策,起到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主导作用。政府应鼓励医学生到中西部城市、基层就业以及自主创业。应实行“基层支医”等就业机制,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与保障机制,为基层医疗人才进修、深造与流动提供支持,从而保障基层就业的医学生的职业发展。加大对医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税收政策、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为医学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和培训服务,切实解决医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社会通过文化和价值观来影响医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医学生产生了双重影响,社会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并规范大众传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注重对医德医风先进典型的有效宣传,发挥文化引领、价值导向和榜样示范作用。同时医药行业协会应通过制定《医护人员职业规范》,举办医疗卫生行业的讲文明、树新风等文化活动,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学校应充分发挥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一是充分发挥课堂的教育功能。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课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促进作用,并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渗透价值观教育,引导医学生把个人理想的达成、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二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方法。针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医学生独立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明确个人的职业目标。不断创新教育指导方式,采取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培训等形式,努力提高医学生职业价值判断与职业选择的能力⑥。三是搭建社会、家庭、医院、企业参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平台。通过邀请企业家、大医名医进校园做讲座,辅导员家访、请学生家长来校交流,组织医学生到医院实习实训等方式发挥社会、家庭、医院对医学生职业引导的积极作用。
其次,医院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带教医生水平。医院的医德医风、医术水平尤其是带教医生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倾向有直接的重要影响,医院在加强整体管理、提升医院文化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带教医生的职业道德、医术水平、带教能力和责任心的考核,使他们能很好地履行带教职责,引导医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再次,家庭应形成合理的职业预期并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家长的职业预期无形中就会成为子女择业时的标准和尺度,家长应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引导医学生确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价值观念,尊重并认同他们的职业选择,而不应对他们施加过高的职业预期,以免增加他们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父母应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职业意向,实时对子女进行鼓励和引导,以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⑦。
[注释]
①林岳新:《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②王健:《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与教育引导》,《高教论坛》,2008年第4期。
③(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Erikson,E.H.):《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杭州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120页。
④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1977:191 -215.
⑤杨湘洪:《试析系统论原理与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
⑥刘海蓉:《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探析》,《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11年第1期。
⑦张继庭:《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