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辰,刘欣路
(北京外国语大学 阿拉伯语系,北京100089)
作为一种个性化认知活动,听力理解通过进行自我意识的选择与调控,将接收到的文本信息进行重新整合,为进一步的语言交际活动进行铺垫。听力理解不仅属于语言输入过程,同时也连接了输入与输出两大过程。阿拉伯语新闻材料以其语言的准确性、内容的时效性以及题材的新颖性等特点成为提高阿拉伯语听力理解水平的必备材料。在分析影响阿拉伯语新闻听力效果的因素时,以词汇、语音障碍等因素为代表的语言因素以及以材料选择、听力技巧等因素为代表的非语言因素往往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应注意到的是,不同听者在听到相同语料后,会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这往往是因为听者对语境的理解偏差。语境决定了语言使用的意义和功能,而对于新闻听力理解这一快速语义重构的过程,语境又影响着听者对语言素材的接收、拆解、重构以及最终的翻译输出环节。本文试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思想进行解析,探讨影响阿拉伯语新闻听力的因素并尝试提出提高阿拉伯语听力技能的有效途径。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思想强调,对于语言文本而言,词句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词句的使用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传递有效的信息,而孤立的词句是无法帮助语言使用者有效完成交际活动的。关于语境的具体分类,弗斯认为,语境不仅仅包含“语言的上下文”,更包括“情景的上下文”;而韩礼德则将人在交际过程中的话语方式、范围以及风格提炼为“语域”的概念,以期用定量的方式诠释语境的内涵。实际上,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上述解读均可归结为该理论开创者马林诺夫斯基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个角度对语境的分类。因为语境决定语言的使用,而语境的选择则受到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制约,所谓的语言因素就是交际过程中文本的上下文语境,即具体情景下的语境,而非语言因素则关注于交际的场合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即更为宏观的文化语境[1]。
对于不同的语篇,交际者往往是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下完成语篇信息的交换,情景语境也就应运而生。在韩礼德提出的“语域”概念中,话语的方式、范围以及风格又被命名为语式、语场以及语旨。语式强调的是话语的交际方式以及文本信息的传播途径,在新闻文本中即指通过书面文本传递信息还是通过口语播报的新式完成文本信息的转化;语场则指整个语篇所体现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即文本在谈论何种主题,在新闻文本中则体现在语篇的报道和评论内容中;而语旨则体现了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也正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常说的“语气”的选择,在新闻语境下,有时体现在新闻播报人员较为正式的语气中,有时又体现在新闻被采访人交谈时较为随意的语气之中。
文化语境则关注于特定文化背景下对交际者以及交际过程本身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对特定语境下语言选择的影响。任何语言的使用总是要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下进行,而该文化系统所构建的宏观语境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反映了不同群体在使用本群体语言交际时体现出的不同文化习俗和个人价值观差异。听力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总是与文本翻译的过程相伴随进行的,对文本的理解与翻译不仅仅因情景语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实际上更是受到文化语境的绝对制约,因为文化语境的产生来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听者的理解与翻译习惯更是受制于个体的文化习惯。概括而言,文化语境是使用语言创建的整个文本系统具有的语境,反映了特定语言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等内容[2]。
新闻阿拉伯语属于阿拉伯语文体的一种,是以新闻报道作为语料来源,以阿拉伯语标准语为主要叙述语言,同时根据语料内容的不同和语料所属新闻题材的不同,使用一定比例的阿拉伯语地区方言进行叙述[3]。在阿拉伯语新闻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新闻语料在体裁、语速、话语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构成了决定听力理解深度的几大要素,同时这些要素又与新闻语料特有的语境内容相结合,影响着听者在听力输入后所进行的翻译输出过程的完整度和准确度。新闻阿拉伯语语料具有如下特征:
(1)体裁传统,题材丰富,要求听者快速进行不同语境下信息的内化。阿拉伯语新闻体裁大体上可以分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类,新闻报道关注于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本质在于通过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后,将经过主客观转换的新闻信息真实有效地传递给听者。而新闻评论则是新闻媒体针对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立场和主观性,往往代表了一定的机构和组织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态度和观点。虽然阿拉伯语新闻语料采用传统的新闻体裁分类,但其内容题材却十分丰富,涵盖政治、经济、科教、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阿拉伯语新闻语料丰富的题材也就决定了在不同主题的新闻内容中,语篇所构建的情景语境以及特定内容下反映出的文化语境会影响新闻听者对新闻本身内含的客观信息以及新闻播报者主观态度的理解把握。如2012年2月22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一则对也门选举投票的新闻报道:
该新闻选段报道了也门民众积极参与国家选举,但同时部分地区的胡塞叛乱武装号召民众抵制大选。按照新闻报道题材划分,该选段属于政治类新闻,而选段中的划线部分则要求听者能够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迅速地捕捉,以确定该段语料的体裁和题材,通过“选举”、“投票”、“反对”等关键词确定语料的语域,从而选择翻译输出过程中的话语模式,即确定用何种语式、语场以及语旨实现不同题材新闻语料的信息外化。
(2)播报语速快,语音以标准语为主,语速和语音影响着对情景语境的构建。新闻语料的播报要求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向听众传播较多的信息,追求对新闻内容的全面且有效的呈现就导致了新闻语速要远远快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流语速,这一特征也为阿拉伯语新闻听力带来巨大挑战,并已成为学生听力障碍中的主要因素。另外,语速对于听力理解中语境的构建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语速同重音、语调、停顿等语音因素一样,制约并影响着具体情景语境的构建[4]。在日常交际中,听力理解过程实际上更为偏重宏观语义的捕捉,并且交际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速不可能像新闻语速一样快,语篇结构也不可能像新闻语料一样具有较强的结构性,交际者会更多地使用简单的词汇和语句结构来概括性地描述所听到的内容信息。而在新闻听力过程中,听力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获取新闻信息,并用符合该段语料题材的语言将语料信息外化翻译。以2012年6月19日联合国电台阿拉伯语频道()一则关于达尔富尔地区旱灾的新闻为例,3分30秒的一则新闻播报语速达到大约123词每秒,实际上联合国电台的新闻播报一向是以语速较慢,语音以标准语为主为特点,但可以看出在新闻播报中,语速要远远快于日常交际或是课堂教材中的播报速度。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更多信息的传递,新闻语言的语速必然会为听力理解造成一定困难。
同时根据题材内容的不同,阿拉伯语新闻播报中存在使用土语的现象,这也为新闻听力增添了难度。虽然在不同新闻体裁中,阿拉伯语新闻用语的纯正度有所不同,比如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新闻语料中,用语更多地为标准语,而在体育、文艺等新闻语料中,则带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和一定数量的土语词汇以及语法结构。例如以下介绍赛事信息的体育新闻选段:
又如半岛电视台一则讲述缅甸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新闻:上述选段中,均有较强的口语倾向并且出现了部分土语表达,同时不同体裁的新闻选段在用语方面也有着差异,比如消息报道的用语要比评论性新闻语料的用语更为规范和纯正。总之,在阿拉伯语新闻语料中,标准语所占比重要远大于土语所占比重,并且在表达方式上多选择简洁易懂,较为符合标准语语法规范的用语,但不可忽视的是,非标准语语音的使用同样对听力理解过程造成了一定困难。
(3)阿拉伯语新闻语料新,词汇新,信息量大,对听者在对语境的理解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新闻语料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是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息息相关的,为了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变化,新闻语料的用词和所含信息也相应地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以卡塔尔半岛台前后相差数月的两则关于叙利亚局势的新闻节选为例。
2011年11月21日半岛台新闻:
2012年3月5日半岛台新闻:
由选段可见,随着叙利亚局势的发展变化,新闻语料中的词汇表达也在发生着变化,紧贴时事的词汇表达如“观察团”、“将叙利亚问题移交安理会”以及“叙利亚革命委员会”、“叙利亚自由军”等词均反映了社会时事的变化。因此,新词和新语料均会影响听者在接受信息过程中对语境的把握。因为在听到一段陌生的新闻语料时,听者的反映过程实质上是在该语料所构建的语境中进行预测、补充以及加工,从而完成最终的输出翻译工作。阿拉伯语新闻语料极强的时效性决定了不同主题的新闻信息中,语境的构建必定会截然不同,这也从而影响了听者在不同语境下对语言使用的预测以及最终的输出过程,因为听者如果熟知语境,即熟知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和上下文语境,那么就可以更有效地预测出语料中传递的信息,从而更为有效地完成信息的翻译与输出。
新闻语料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听者综合运用基础语言知识、听力技巧以及文化背景知识来理解所听到的新闻语料的过程。而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下,新闻阿拉伯语听力难点则体现在听者在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下对语料理解的障碍。
相比于较为宏观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与语料信息有着更为直观和具体的联系。也正如上文所述,影响情景语境变化的三大变量是语式、语场以及语旨,这三大变量实际上影响的是语料信息中传递出来的主题、时间、地点以及新闻播报者的态度等内容。以叙利亚电视一台2012年2月29日的一则新闻选段为例,分析情景语境中三大变量对听力理解的影响:语式的本质是指新闻信息通过何种渠道发挥何种交际作用,在该篇新闻中则体现在通过叙利亚政府官方电台的新闻节目,表明叙利亚政府对当前局势的态度以及对起草新宪法的支持,也传达出叙利亚人民支持当局的信息。如果不了解新闻来源媒体的立场以及播报该段新闻的目的,那么听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就很难把握语篇的基调,从而难以选择相应的语义来进行新闻信息的外化翻译。
而从语场角度对该段新闻进行解读则会发现,新闻中的信息是围绕着叙利亚新宪法草案全民公投的事件进行叙述的,该段新闻有着极为明确的立场,强调在公投期间国内秩序井然,并认为此次公投的顺利进行更是对那些企图颠覆政权的敌对势力的有力回击。实际上,语场所关注的重点就是语篇中的话语范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篇主题,这也是听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的部分。对于绝大多数二外学习者而言,在听到一篇陌生的新闻语料后,是很难做到百分之百捕捉到语料中的每一个词的,宏观地把握语场才是听者应该训练的重点。不过因为词汇、语法以及相关听力技巧训练的不足,导致听者在把握语场过程中同样会遇到难点。
语旨这一变量则从话语基调的角度反映了新闻语料中言语角色之间的关系。以该段新闻为例,其中的言语角色就是叙利亚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者与大部分叙利亚国内听众和少数别国听众。选段中,播报者使用“”等表达人物角色的词汇,有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与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更为有效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然而在阿拉伯语听力课堂上,大多数时候听者在接受新闻信息前,不了解语篇中的言语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就很难把握语篇中较为鲜明的立场,造成理解和翻译的困难。
从收听语料到理解并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信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听者不仅仅要面对不同情境语境下的理解障碍,更会在任何语篇中都面临“异化”与“归化”关系的处理。如何理解异语文化特点,在最大程度上感知新闻中语料信息所内涵的文化语义,同时适当地运用母语文化将信息进行迁移进而完成较为准确且不失源语情感、态度等因素的翻译输出,这也能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思想中文化语境概念找到一些指导意义。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在何种程度上尊重目的语的文化习惯是理解与翻译归化和异化的一个核心表现。文化语境被称为最高层次的语境,涉及的是更为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违背了社会文化的规约,理解也就无从谈起[5]。实际上,由于听力理解要求听者快速进行信息记录与记忆,并随即完成语篇大意的翻译,听者很难完全捕捉到源语信息中的文化元素,这也使得听者的翻译多数时候不自觉地出现目的语文化占主导的现象,从而导致源语文化元素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忽略和翻译过程中的缺失。
语篇信息的传递是以源语文化为依托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脱离文化内涵的语言是无法有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跨文化的交际。而新闻语料所构建的文化语境也全面地反映了阿拉伯民族在生活习惯、表达习惯、宗教背景、历史沿革等方面的特点。这也就要求听者不仅仅能够在听的过程中快速预测、理解语料信息,更要在听之前对特定语篇可能传递的文化信息有一定程度的把握,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传达源语中信息中的非语言元素,如特定的情感、立场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思想不仅仅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分析语篇,理解语义的全新角度,同样对阿拉伯语的新闻听力理解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因为阿拉伯语新闻语料篇幅适中,信息量较大,语速较快,要求听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语境的理解和构建。在语境观思想的指导下,第二外语学习者可通过如下途径提高阿拉伯语新闻听力能力。
(1)注重在特定语境下对语篇内容的预测,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韩礼德的观点,在听到一段陌生的语篇后,如果能知道该段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结合具体语段中构建的情景语境,则可以对语篇大意进行预测,有助于减少对新闻材料的理解偏差。话语理解能力实质上是思想意图推理能力,因为言语交际行为的特点就是交际者要利用语言符号来表达或理解交际者的思想情感[6]。作为第二外语学习者,听者绝无可能将一段新闻语料中的所有词句悉数听懂,尤其是汉语和阿拉伯语在词法、句法以及语篇表达习惯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也就要求阿拉伯语学习者善于以情景语境为线索,文化语境为依托,符合逻辑地预测新闻语料的语篇大意。
(2)加强跟读训练,熟知阿拉伯语新闻语篇逻辑和表达方式。绝大多数语言学习者在接触第二外语初期,会坚持采用朗读结合跟读的方式,进行基础语音训练,培养语感,而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朗读的习惯多有坚持,但跟读的学习方法却很少有人继续使用。练习语感的实质其实是同步地练习语调和熟知语言逻辑,了解母语使用者在传达语篇信息过程中的习惯和模式。跟读练习的过程可以让练习者将两种语言、两种心理运作分离,实现精力的合理分配,有助于提高听力理解水平[7]。尤其是新闻语料,如果能通过持续的跟读练习,掌握新闻语料的语境构建模式,那么听者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可以大幅提高效率。
(3)注重听后巩固,尝试理解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并通过翻译输出、编排对话等方法巩固对语料信息的掌握。在许多阿拉伯语听力课堂上,学生课上经过高强度的听译训练,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特定新闻语料的语境信息,但课后往往没有继续就已经听过的语篇展开扩展练习,如重新朗读、笔译以及使用语料中的地道表达进行口语练习,这就大大降低了新闻语料的利用率,其实际作用也只能停留在课堂练习的短时间内,而不能对学生进行反复刺激,使学生不断储备外语的语境信息和语言使用习惯。
[1] 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6.
[2]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24.
[3] 陈杰.阿拉伯语新闻研究:语言学与翻译学的视角[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4-7.
[4] 刘龙根,胡开宝.影响外语听力理解的若干因素再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27-31.
[5] 吴尚义.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27.
[6] 胡觉明.听力理解中的意图推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22-23.
[7] 左嘉,刘和平.意象图式与同声传译中的影子跟读:一项基于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翻译,2011(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