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昕
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要有一系列科学可量化的标准,此标准应当是一个系统化的统一标准。但是长时间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严重缺失,评价标准主要只是看增加值和财政收入。但多年以来的实践表明,这两个指标反映出的问题具有较大片面性,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提高程度和进步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制约和阻碍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分析,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测量手段,在反映经济发展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同时,还要反映经济增长背后带来的显性或者隐性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成本。
纵观经济社会评价指标的发展和演绎,先后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传统的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第二个阶段是综合发展观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绿色增加值理念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以注重科学发展,强调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只是突出和强调了经济指数的高低,并没有考虑增长的目的和原因,没有思考为什么而发展,发展为了什么?对发展目的和意义缺少基本的价值判断,片面独推经济指数增长,而忽略了环境、人口、能源和土地等因素和增长率的联系。
第二个阶段的发展理论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便弃用以经济指标增长为目的的核心观念,发展为全面取向的发展观,强调把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提出了绿色环保增加值的理念,其本质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它代表着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正效应。绿色环保增加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增加值中予以扣除。绿色环保增加值占总的增加值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就越高。
第四个阶段,从进入2 1世纪开始,环境承载力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作用越来越显现。可持续发展是涉及经济、社会、科技及资源环境的综合体系,它是站在环境资源角度所提出的长远期发展的战略模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必须是在环境承载力可接受范围内的合理增长,超出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增长必将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利用两方面内容如何同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资源环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支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承载力是互相影响、互相交织、不能分割的。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成正比,承载力越大,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就越大。环境自身所能承载的压力和阀值,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方向和方式。
环境承载力作为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平台,具有一些系统环境的特点,但又不完全符合,它们拥有能接受适度改造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的其他属性,但人类无限的控制是不可能的。目前,国内外学术成果,根据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可以大致归纳为综合环境承载力和单个环境因素承载力两类研究。对于每种类型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性质,可以细化为综合环境承载力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单个环境要素承载力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承载力”的概念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一个单一的环境因子在各学科的普及和应用,包括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资源,水资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交通承载力,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承载力等。一个单一的承载力为一个单一的环境因素,一般的定量计算即:建立一个单因子模型,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定量结果,并最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2002年“中国环境科学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保持环境系统功能和结构不改变的前提下,整个地球的生物圈,或一个地区所能承受的人类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从上述阐述可以判断,环境承载力有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是由某一特定区域的环境状态所决定,与具体区域的整体状态相关,不能一概而论。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环境承载力是某个特定的时期,某个特定的状态下,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用以制约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自然属性,它的量、质两个物质属性也是客观的。比如,某个特定区域,在其产业结构和规划部署不发生本质性改变的前提下,环境承载力有着承受人们生产生活作用的能力。
二是环境承载力的源头始于人类活动,相对于人类作用而存在。它具有确定性和波动性。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特定的科学和技术的条件下,特定的期间和强度下,环境的承载能力的大小是相对确定的。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环境因素,因此,它取决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不同组合,不同的地域环境。人类的社会活动,直接影响具体的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大小。另外,客观的环境承载力极易因人类作用而改变,虽然环境变化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变化是否会实际发生以及往何种方向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社会主观意志。因此评价一个特定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时不可忽视人类的影响。最后,不同阶段的科技水平是导致环境承载力不同的又一类因素。人类可利用先进科技、运用环境系统运动变化规律来提升环境承载力。
三是环境承载力的前提必须能够有效地维持环境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它具有层次性与综合性。环境系统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具有多个层次,包含多个子系统,而且各子系统之间没有相对的交集。以环境承载力为例,我们可以把它进一步细分为多种承载力,比如水资源、大气质量、土地环境、交通等多种承载力,同时,以上的水资源、大气质量、土地环境、交通承载力还可进一步细化,单独求解。另一方面,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也可以理解为理念的综合功能。环境承载能力值作为衡量判断人类活动的协调与整个环境系统,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有利于人类社会从宏观层面分析,指导人类社会和自己的活动,调节环境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后续的变化。因此,环境承载能力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必须首先确保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环境不变。
环境承载力是自然环境为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过程中,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与城市各类资源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关系的综合体现。根据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对环境及资源的开发强度必须要小于或等于环境承载力。研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环境承载力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最佳经济增长,同时也是合理评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环境承载力的科学测算,能够较准确地描述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预警出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从而指导城市发展策略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