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着眼点。高职高专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其一是政治素质,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其二是业务素质,应有渊博的文化知识、精通的专业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即发现问题能力、认识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教育;思维;理念;模式
教育正面临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其思维、理念和模式都将发生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教育将面临世界范围的竞争。人们已经站在知识经济的门槛,如何保证我们的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拥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评价之疑
多数院校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习惯,还把“能力”的考核放在试卷上,过分强调“分数”在教育中的作用,这就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不能培养真正的“动手能力”,人们还是按照某些功利标准把“能力”贴上等级标签。例如,在奖学金制度上,因“应全面坚持品学兼优的标准”无法量化,只好规定“学年考课成绩平均90分(含90分)以上,体育课成绩为80分(含80分)以上,品德操行为优秀,系考课成绩为优秀。”但是,成绩的评定还是以试卷为依据。虽然最终成绩是平时成绩(30%~40%)与试卷成绩(60%~70%)之和,可平时成绩只靠出勤、作业、课堂提问等来考核,能否真正检测出每一位学生的“成绩”,我颇感疑惑。
二、他山之石
法国巴黎理工学校专门传授“综合技术教育”,它是培养技师的学校,高深的文化造诣能使工程师临机解决实际问题。1794年成立至今,它的办学宗旨及传统始终未变。传统的老校,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这里只看他们对待“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是要充分激励学生的“自学”精神,学校借以刺激这一精神的是竞争,维持这一精神的是公正。“自学能力”是靠适度的自由空气培养,靠竞争的气氛来刺激。竞争就需要标准,巴黎理工学校的做法是:平时每天晚上5~7点口试,两个小时的口试由复习教师主持;一次口试6~8名学生,周而复始,无一遗漏;口试的题目提前3~4天通知学生,使其有充分的准备,这就是所谓的公正。就在这公正而紧张的竞争气氛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养成了刻苦钻研的精神。
三、传统之弊
现行教育中,人们似乎只看到了“分数”,而对其他情况视而不见。因为“能力”不易检测,而它的显示周期又长,总被人们放在次要地位。教育的评价机制失衡,导致人们只对“成绩好”的学生产生了偏爱。教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造成我国人才结构分布极不合理。在长期的传统教育熏陶下,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也学会了“世故”。面对“问题”时,当他们揣摩不出人们期望的“答案”,又不愿意当众出丑,就不敢贸然回答。因为在心理上他们已经习惯接受教师的标准答案,不想答出“标准答案”以外的答案来。
四、希望之光
素质教育的提出,给了人们以希望,它强调参与式、创新能力培养和终身的全民教育。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鼓励自学能力,要求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学生利用“网络”得到课本上没有、教师也不具备的知识,甚至可以教老师。而教师是知识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实施激励机制,使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开辟“前所未有”。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宁玉有瑕”,教师只负责把“瑕疵”减少到最低。然而,要保障每位公民在一生中都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变一次学习为终身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才会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式教育侧重的是“素质”的教育,它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让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并在学校教育结束后,大家凭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能力,可以在网上或以其他形式继续学习。它又与互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辅相成,互动就须强调“沟通”,它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来实现。它还侧重创新能力,传统学科经过交叉、边缘等现象,会产生许多“新学科”,没有创新能力就难以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必须指出,教育的灵魂和第一要素是教师,应该提高和完善教师的素质,一个好的教师胜过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教育的变革和观念的转变,它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赛跑。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也不是朝夕之事和名人效应,而是要经历一代人的成长和群体成绩。具体地说,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学会“生存”,去适应未来的社会。未来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所以,学会“生存”是教育最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霜龛.介绍巴黎理工学校[J].自然杂志,1979(2):458-460.
[2]夏欣,刘吉.“门外”看教育[J].书与人,1999(1):108.
作者简介:高晓琳(1981—),黑龙江人,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讲师,从事机械专业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鸡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