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彩云
摘 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个别教师出现了一些失误。比如:让学生无节制地合作讨论,毫无目的地整合学科,有的老师还是机械地把知识传给学生,缺少学生意识。只有正视失误,不断反思,积极改正,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失误反思;无效合作;盲目整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看到教育观念的转变已经体现在我校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然而,在我校举行的语文优质课大赛的课堂上,我也发现了一些失误和值得反思的现象。尽管是个别现象,但我们正视并分析这些问题,会对今后的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再别康桥》一文时,先后引导学生四次进行合作学习:
1.齐读第一、二小节,四人一组讨论:康桥边的柳树有何特点?
2.齐读第三小节,同桌之间讨论:康河里的水草是什么样的?
3.自读第四小节,四人一组讨论:榆荫下的清潭为什么像天
上虹?
4.齐读第五小节后同桌之间讨论:作者为什么不能放歌?
课堂上,学生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是,讨论之后的交流却让人大失所望。学生的回答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他们不愿展示自己?
反思: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些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使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否则,会大大降低课堂效率。那么,课堂上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个人认为:第一,遇到了大家需要解决的新知识,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时;第二,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大家一起探究。千万不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无节制地合作学习。每位小组成员既要会表达见解,又要善于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二、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我校一位老师在教李白的《将进酒》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学习了这首诗,请同学们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调高歌一曲,把这首诗唱出来
2.反客为主,指挥主人典裘当马的李白会是怎样的醉态和狂态呢?请你展开想象,画画他的样子
这两个环节花费了近15分钟。但是,达到的课堂效果怎样呢?可以想象,这首感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诗配上学生喜欢的悲伤的情歌曲调多么滑稽!而李白这位“诗仙”,如果看到学生给他画的像,真不知又会作何感想!
反思:学科之间可以加强整合,但不是可以无目的地随意整合。语文课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的结合,但究竟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语文课堂无论何时都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无论何时,语文课都要姓“语”,都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都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而让语文课堂只是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而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身。
三、老师眼里仍然没有学生
现象:一位老师在讲《合欢树》这篇课文时,可以说师生的表演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一节课全是师问生答,老师问什么问题,学生都能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而且回答得完全正确,给人无懈可击的感觉。
反思:实际上,这堂课学生完全在老师的控制之下,非常被动地配合老师进行演出。课堂上真正应该有的生机,应该有的活力,应该有的创新精神,都在这“精心”的设计、严格的控制下被牺牲掉了。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质疑、批判、想象、感悟的机会,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西方国家的教师总是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和批判,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我们的老师却总是缺少学生意识。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发问的一定要让学生发问;能让学生表述的一定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总结的一定要让学生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教师眼里有学生”。
总之,我们要谨记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总结经验,认识不足,不断反思,积极改正,努力探索,我们的课改才会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相信在广大语文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 河南省遂平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