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2013-06-14 05:55何道文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3期

何道文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认知的主要组织形式,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设置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流程,然后再结合分组学习和分层次引导的教学方案,最终实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精心备课;分组探究;分层认知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阵地,而通常我们的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高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这四十五分钟内许多学生就可能抓不住重点。因此,一线数学教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好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特点的交流流程,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提高效率。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与总结。

一、精心备课是前提

俗话说有备无患。课堂四十五分钟不是即兴起舞,而是有针对性的教授认知活动。备课实践中,首先我们要突出教学基础目标,也就是该节课同学们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应用能力目标。其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情感倾向,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适合学生兴趣和认知的教学流程和方案,这是备课的主体阶段。

比如,在备课“相似三角形”内容时,笔者就设置了这样的流程:先通过阿基米德的精彩论断:“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同学肯定为这在物理课上才能听到的论断感到好奇,这样我们就能因势利导,牵引学生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和应用。然后再设置课堂的主体教学方案:以应用为导向的原理讨论与探知。最后再设置课堂回顾和能力作业。

备课是对课堂的预设,是对教学内容的演练,只有我们在备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探析和规整,才能引发课堂过程中的认知问题和应用实践。

二、分组探究活动

分组探究活动是我们常用的高效学习方式。它主要针对的学习对象是比较基础的细节概念讨论、比较抽象的问题研究和发散思维式问题探究。操作过程中,我们通常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搭配学习小组,这样让大家在共同的学习任务下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这里以新课中的基础概念细节学习为例:《一次函数的图象》这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同学们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懒懒地跟着教师的导向,学不到心里去,现在笔者就设置小组探索的方式让大家来相互启发,自主认知:小组内,比较认知善于操作的学生画出坐标系和一次函数y=2x与y=2x+1的图象,然后大家根据观察交流这两个函数图象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同学们通过观察、探索与讨论,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达成了一致意见,完成了课堂学习目标:发现了直线y=2x+1是由直线y=2x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

得出正确结论后,小组内再进行角色任务互换,指导不擅长作图的同学作图,指导不擅长总结的同学总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善认知,才能让大家在团体学习中共同进步。

三、分层认知活动

分层认知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要照顾班级内不同程度同学的学习能力,分层次地进行活动设计,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基础水平进行层次划分,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应层次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样不让后进生感到“跟不上”,也不让优生“吃不饱”。比如:教学平方差公式的运用时,我们可以如下设置三个层次的题目:基础目标:(x+y)(x-y),(x+2y)(x-2y);能力目标:(2x-7y)(2x+7y),(4b+3a)(3a-4b);拔高:(m-2n)(-m-2n),(-a+b)(-b-a)。

需要注意的是,分层认知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用适当的语言来引导,鼓励后进生巩固基础知识,完成基础目标然后再开拓进取,稳步前进。

四、联系生活课题

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初中许多数学知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课堂探索活动由教师提出数学核心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集体总结出解题方案和思路,形成举一反三的数学思维。例如: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一分钟,再付0.4元;“神州行”不用缴月基础费,每通话一分钟付话费0.6元。若一个月通话a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x和y元。①写出两种通讯方式的函数关系式。②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接下来,课题活动要重视交流沟通,表达和交流阶段等环节的探讨加强了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上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完善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积淀和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不要忽视每一个课堂环节,不要以经验自居而忽视备课,不要以教龄自居而“一统课堂”屏蔽学生探索讨论的空间,我们一定要虚心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经过预设和推演,设计最符合实际学情的课堂流程和方案,这才是高效课堂的真谛啊!

参考文献:

[1]王承毅.试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1(3).

[2]杨赫梁.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学数学,2007(7).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东县平山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