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妮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作业,学生能巩固上课所学知识;通过批改作业,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上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调整下一步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能力。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和领会,我反思语文作业,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作业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作业活起来!绝不能让作业成为被新课改遗忘的角落。
一、“百变其身”,让作业变得有趣味
传统的语文作业,大都以单一的书面表达方式,按教师指定的题目进行“回答式”或“抄写式”的训练。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成了学生学习的包袱,查找答案、抄袭作业甚至请人代劳的现象屡屡发生。针对如此现象,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改变作业类型,改变作业方式,让作业来一次“华丽变身”,吸引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地完成每一课时的作业。
如学习完《信客》之后,我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悟,拿起手中的笔来为信客作一篇墓志铭。学生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共同锤炼,写出了异彩纷呈的佳句:
肩挑生死祸福担,身有侠骨柔肠心。
信字当为先,苦字放一边,不辞辛苦为众人,美名千古永流传。
多年为信客,无怨无悔;一朝做人师,流芳千古。
更有的学生仿照了《陋室铭》的文体格式,评价全面而又入木三分:
位不在高,有信则名;行不在殊,诚实则成;这行业太辛苦,唯汝德馨。忍辱为同乡,负重心也甘。时有别人误,但尔不忘德。可以进千家,入万户。有路途之劳累,有奔波之艰辛!众人赞曰:信客之名,何人能比?
根据内容,动手作画,这一方法适用于古诗教学。马致远的《秋思》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作。在布置作业时,我让学生根据对诗的内容的理解用一幅画来完成作业,这样既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通过诗与画的融合、渗透,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当然,作业的“华丽变身”并非是随心所欲,它应该“抓纲靠本”,依附于大纲要求,借助于教材内容,作用于教师引导。只有做到三者合一,万变不离其“本”,才不至于本末倒置。
二、“你情我愿”,让作业从此有选择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果实。
首先,从作业的形式来说,可以根据学生性格的多样性和爱好的多样性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调动学生的不同兴趣,把听、说、读、写的能力融进作业布置中,从不同的方面去发展他们。
如《皇帝的新装》的作业设计:
1.课前作业——排演课本剧
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平时性格外向、爱表演的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和巨大的热情研究剧本,揣摩角色,切磋表演技巧,交流心得体会。表演开始后,学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想象才能和创造天赋。
2.课后作业——写“小习作”
“说真话有时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么做?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说真话的看法。”在这一环节中,平时谨言慎行但善于思考、文思敏捷的学生终于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他们不甘示弱,以缜密的思维、流畅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对诚信的最高评价。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思维的火花一次次迸射出来,让我惊叹不已,同时我也感到由衷的欣慰,颇有一番自豪感。
其次,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程度的不同,布置作业时要“因人而异”。比如学习诗歌,优等生要求当堂背诵,下课后再搜集、整理、背诵同题材的诗歌。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放宽背诵的时间,只要求将所学诗歌学懂学精即可。这样,优等生“能吃饱”,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了”,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认识到了作业对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与时俱进”,让作业也能赶潮流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作业的外延也应该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作业只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作业中学生活、用生活、服务生活,进而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这样,活学活用,语文教学才有更深远的意义。
例如:学完了《看云识天气》,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争当小小天气预报员”,我要求学生每天抽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结果学生积极性高,而且经过两星期的活学活用,学生将课本理论和天气实际情况熟练结合起来,不仅很好地掌握了课本知识,还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语文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从此爱上了语文课。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人只会享受别人给自己的爱,却从未想过爱别人。针对这一情况,在学完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举办一个“让世界充满爱”的摄影作品展,让学生去捕捉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最细小、最普通的“爱的瞬间”,并辅以文字说明。学生在此次活动中,深刻地观察了生活,感悟了生活,从而产生内心真实的体验。在此次活动中,有一个学生的视角选得特别好,主题是“底层的光芒”,烈日下捡破烂的老人,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卖烤地瓜的大娘,失去父母之爱的孤儿,睁大眼睛看世界的智障儿童等等,所有的一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其他的学生深受感动。通过这次作业,学生思考人生、思考他人的生活状态,从而明白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珍贵,明白了应该关爱一切关爱自己的人。学会了爱,学生就有了责任感,学习起来也更加有动力,同时他们也更加的热爱语文,因为是语文让他们长大了,成熟了,学生明白了语文对于生命的指导意义。
总之,新课改中,只有紧紧围绕着新课改的目标与理念,同时又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我们才能找到一切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也才能找到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这样我们设计的作业才能“随风潜入夜”,让学生从此“爱它”没理由。同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课改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合阳县实验中学)